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砥砺初心 共创未来 | 陈恒林:财苑放歌

作者: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财政局 陈恒林
来源: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 2021/09/13

微信图片_20210913100033.png


一个用稿通知电话,让我与《中国财政》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光回溯至2006年8月上旬的一天,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打来,告知我的一篇关于地方财政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文章已被《中国财政》选用,虽寥寥数语包含着诚挚的鼓励。从此,《中国财政》伴我一路同行。

当时的我刚刚调入盐都区财政局从事文秘工作,是一名财政“新兵”。财政专业性极强,让原本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我对“隔行如隔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学习来弥补财政专业“短板”成为当务之急。从那时起,《中国财政》和诸多财经报刊就成为我的案头必备,指引我走入财政这一全新的领域,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教书匠”到“财政人”的角色转换。每每收到新一期《中国财政》,我都全面阅读,并分门别类做笔记,16年来仅读书笔记就做了30本。期间我搬过5次办公室,但30本读书笔记连同一摞摞《中国财政》总是和我如影随形。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通过不断学习积累,我将对财政的热爱倾泻于笔端,结合区情实际,将我们的实践探索以及点滴思考转化成一篇篇文字。《中国财政》从没因为我只是一名来自基层的普通作者而流露出丝毫的高高在上,相反,从选题到标题拟定、文章架构,编辑中心的老师们都给我全方位的指导与点拨,对文章的字字句句总是精雕细琢,无疑产生了画龙点睛之效。比如,发表于2015年第6期的一篇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文章,原先的标题只是就事论事,平淡而乏味,最后经编辑修改为《由“政府配餐”向“百姓点餐”的探索》,生动传神,引人开卷。每次我都会将发表稿与投递稿进行认真比对,从中找出编辑修改之处,用心揣摩修改意图,从中汲取营养并举一反三,并因此日益成长为盐城市财政系统小有名气的“笔杆子”。16年来,我在国家和省级财经类杂志发表了110余篇文章近50万字,有理论性文章、有调研报告,也有散文、报告文学等,其中《中国财政》刊用近20篇。

《中国财政》不仅是我笔耕财经的沃土,更是我做好本职工作的源头活水。她使我全面认识了全球金融危机,知晓了经济转型升级,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了深刻的把握,特别是对营改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有了全新的理解。从“两基”建设、“两化”管理到后来的“三化”要求,再到新预算法的施行,我都先学一步、先行了解,进而贯穿到撰写的领导讲话稿之中、体现在起草的相关文件之中。无怪乎三任局长都这样说:“你通过学习,将财政部的最高要求、最新政策及时传达给我们。”

不仅如此,我还通过学刊用刊来助推办公室工作。每年在制定全系统年度学习计划时,都将《中国财政》列为必读刊物。每月的“财苑大讲堂”,我会精心选取《中国财政》刊登的文章,开展专题研讨和读刊用刊评刊活动。自2014年起,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前后,组织实施全系统读书学习活动,按照“2+1+1”模式向全体财政干部职工推荐2本基本阅读篇目和财政类1刊1报(《中国财政》和《中国财经报》)。活动结束后对征文演讲获奖者予以奖励,获赠全年度《中国财政》。如此诸多,使我局财政文化建设的内涵不断丰盈,有力助推财政高质量发展。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回溯过往、立足当下,坚守初心、放歌财苑。我有幸成为财政人,更有幸与《中国财政》守望相助。在新时代的号角声中,在同圆共筑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我乘着《中国财政》之舟,再一次扬帆起航,驶向理想的彼岸。


责任编辑:李艳芝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