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多彩贵州 红色最红
▲贵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陶亮 摄
初春时节,采访组一行来到贵州。这里桃花、樱花、油菜花竞相开放,黔山秀水一派姹紫嫣红。多彩贵州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福地”,这里最绚烂的颜色是红色。在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先后转战贵州,在此书写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伟大篇章。中央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红军的足迹印刻在贵州60余个县、9个市(州),其中在遵义转战3个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但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从磅礴乌蒙到千里乌江,从古朴侗寨到秀美苗乡,在党的领导下,贵州迸发出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从发展滞后到赶超跨越的历史巨变。
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一幢青瓦丹柱、灰砖白墙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从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可以听到一个高频词:伟大转折。
遵义被誉为“转折之城”,这个“伟大转折”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也许遵义会议会址旁的老槐树、乌江江面上的“红军水马”,还有苟坝会议旧址的马灯见证了这光辉的一页。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长征初征严重受挫,湘江战役遭受重大损失,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危急关头,根据毛泽东同志的主张,红军在湖南通道转兵西进。
黎平是红军进入贵州的第一站。1934年底,在黎平县城翘街上一个名为“胡顺荣”的商铺里,中央政治局召开了“黎平会议”,会议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在紧要关头避免了陷入敌军重围,使红军变被动为主动,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针对一些人依然坚持进军湘西的错误观点,“跨年”的猴场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决议,再次肯定毛泽东同志避实就虚、挺进遵义的正确主张。1935年1月,寒风呼啸,抢渡乌江的战斗在江界河渡口、龙溪回龙场渡口和茶山关渡口三个地方打响,红军就地取材扎竹筏、搭浮桥,顺利突破乌江天险,打开了进军遵义的通道。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寒冬腊月,就在我旁边这间只有27平方米的室内,遵义会议开了三天,也争辩了三天。如今室内陈列都是根据与会人员的回忆复原的……只有这张长方桌和墙上的挂钟是以前留下来的老物件,这两件文物也见证了遵义会议的召开。”讲解员介绍道。
在遵义会议陈列馆里,展示了一份由陈云撰写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手稿,这是记录遵义会议情况的珍贵历史文献。手稿记述了包括遵义会议酝酿过程、会议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中央的组织变动情况等。
遵义会议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之后,1935年2月上旬,中央红军在云南威信集结休整期间,在威信水田寨、大河滩、扎西镇等地连续召开会议,统称“扎西会议”。“扎西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已经决定但还没有来得及落实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事关党和红军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部署,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发展和完成,对实现党和红军的战略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马鬃岭山脚下的苟坝,三面高山环绕,独特的地形非常有利于红军隐蔽。1935年3月,中央红军抵达苟坝,于3月10日起召开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要不要放弃攻打打鼓新场,以拓展川滇黔边根据地基础,对中央红军进行物资补给。苟坝会议补充和完善了遵义会议的决定,政治局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从组织上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从中国共产党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看,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为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后来的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为遵义会议的贯彻提供了保证。遵义会议及其前后的一系列会议,围绕实现以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的领导这条主线,各自担负了不同任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链条。”讲解员介绍道,“遵义会议后,面对国民党军队重兵围追堵截,毛泽东等指挥了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兵逼昆明、巧渡金沙江……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迂回穿插,声东击西,巧妙发挥红军运动战优势,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的局面。所以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也因此被誉为‘转折之城’”。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2015年6月,在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强调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贵州考察,进一步强调要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八十多年前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红军长征途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如今遵义会议留下的精神依然光芒闪耀。这里的红色文化已成为遵义绿色发展的闪亮名片。
在遵义会议核心纪念区,专门打造了一条党员政治生活街,设立“长征故事墙”“党史文化墙”等板块。近年来,遵义市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不断完善旅游产品和业态,提升红色旅游的功能和品质,努力建设以红色传承为引领的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大力实施“以红带史”、“以红带绿”、“以红带酒”、“以红带茶”战略,加强长征文化和生态文化、国酒文化的衔接契合,“红色圣地·醉美遵义”旅游品牌声名远播。
在遵义习水县,土城古镇与蜿蜒的赤水河相伴,青山绿水间,处处是红色故事。四渡赤水纪念馆里,保留着毛泽东一生中的“得意之笔”;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三千多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还有大埂上毛泽东指挥战斗处、土城渡口纪念碑、中国女红军纪念馆……这里共保留着1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40余处重要遗址、长征文化旧址,无不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土城是四渡赤水的发轫地、一渡渡口的主战场。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土城,在此打响了惨烈的青杠坡战斗,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在习水县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向记者详细讲解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
在女红军纪念馆,讲解员高红芳告诉记者,纪念馆选址在红三军团司令部旧址,占地面积不大,重点讲述了731位女红军的英雄事迹,是全国唯一的女红军纪念地。“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女红军经历和克服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就有一个篇章专门介绍女红军的故事。”高红芳说,“很多人来到女红军纪念馆,都对她们的传奇故事感到惊叹和敬佩。”
近年来,习水县深入挖掘、统筹整合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旅游快速发展,取得亮眼成绩。自2016年以来,土城古镇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约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5亿元以上,红色旅游已成为习水县的强县富民产业。
从遵义向南50多公里的枫香镇,这里的花茂村和苟坝村依靠苟坝会议会址、红军医院、真理小道、马灯博物馆等,也摸索出了一条“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成功路子。
当记者步入苟坝村,青山绿草尽现眼前。曾经的激情岁月已成历史,如今的苟坝静谧祥和,成为人们节假日体验红色文化、拾趣乡野的好去处。枫香镇镇长杨守东告诉记者,这里白天可以赏田园美景,参观陈列馆、红军马灯馆,听红军故事;入夜可以看光影秀,身临其境感受1935年的历史震撼。
与苟坝村比邻的花茂村,花繁叶茂的村名寓意已是名副其实。一幢幢白色小楼错落有致,农家小院里充满欢声笑语,简直让人流连忘返。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时说的这句话,让这个黔北小村的群众找到了乡村振兴的真谛,村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在花茂走过的路亲切地称为“乡愁小道”。
在村民王治强的院坝外墙上,“红色之家”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里是当年红军在花茂村住宿的院落,也是村里的第一个农家乐。走进院子里,十几张凳子围绕着中间一张凳子。“当年总书记就是坐在这里和我们亲切交谈的。”回忆起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王治强难掩自豪之情,“‘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至今我一直保持着那天的摆设,让每个来我这个‘红色之家’的游客仿佛都听到总书记的话语。”
“以前的花茂村,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水、路、生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守东说。花茂村以美丽乡愁为主导、以绿色发展为引擎,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融合了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土陶文化,建设了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匠心园一条街、花茂人家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等,将花茂民居打造为乡村旅游“孵化器”,实现了农业兴、农村富、农民笑的目标,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成功衔接闯出了新路。
如今,美好“藏”在花茂的每一个角落。随着电视剧《花繁叶茂》的热播,花茂村又多了一张响亮的名片。2020年,花茂村共接待游客1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4119元增加到2020年的20400元。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以前提起贵州,人们想到的都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如今再提贵州,标志性关键词已变成“中国天眼”、秀美的山川、多彩的民族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贵州发展、牵挂贵州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来到贵州考察调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指出,要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贵州交出了沉甸甸的优秀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打响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方法,闯出了贵州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径。贵州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成7.87万公里农村“组组通”硬化路,192万人搬出大山,产业扶贫实现广大农民持续增收,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成果巩固拓展保证脱贫攻坚质量高、成色足……
贵州省财政厅厅长石化清介绍说,“十三五”时期,贵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财政工作全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责任落实体系,构建政府主导、金融撬动、社会参与,多渠道、多样化的投入格局,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88.39亿元,年均增长21.59%。整合涉农资金1094.23亿元,引入社会投资635.84亿元,累计发放小额信用贷款485.12亿元,扶贫产业基金、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的项目落地1072个、融资792.79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为66个贫困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资金保障。
民生保障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基。“十三五”以来,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补齐交通、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短板,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跑赢经济增速,义务教育全面覆盖,医疗卫生能力全面提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贵州省财政厅坚持聚焦重点,打赢“四场硬仗”,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产业扶贫方面,在原有专项资金、基金支持不变的基础上,2019—2020年,省财政安排农村产业专项资金26亿元,支持茶叶、牛羊等12个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7年8月,启动“组组通”三年攻坚,省级财政累计贴息25.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459.8亿元,建成7.87万公里通组硬化路。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省财政筹措并拨付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060.94亿元,支持完成搬迁任务。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2016—2020年,全省共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1840.4亿元,用于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等方面,投入中央和省级资金35.14亿元,专项用于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覆盖288万农村人口。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世纪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视察贵州,对贵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这既与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一脉相承,又是根据新阶段新形势,对贵州发展提出的新使命、新担当、新期待。”石化清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贵州财政将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集中财力保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加快发展,将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转化为不竭动力,续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