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公共服务供给——现实定位与路径创新》简介
随着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形成了制约。在此语境下,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断为新时代中国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为财政的核心职能之一,公共服务供给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所在,能够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基础性依托。因此,在国家治理视域下讨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更有助于深刻把握其本质内涵与时代意义。
通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公共服务供给定位进行思考,文章发现,公共服务是国家治理的内在需要、是衔接国家治理宏微观路径的重要方式、更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动力,能够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助推作用。然而,要在国家治理框架中有效地发挥公共服务的全局性影响,与之相配套的财政制度保障作用更加不容忽视。改革开放40年来,财政为公共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财力支撑,现代财政制度更是能够为公共服务高效供给提供坚实保障。新时代财政理念则强调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结构...
《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公共服务供给——现实定位与路径创新》简介
随着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形成了制约。在此语境下,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断为新时代中国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为财政的核心职能之一,公共服务供给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所在,能够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基础性依托。因此,在国家治理视域下讨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更有助于深刻把握其本质内涵与时代意义。
通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公共服务供给定位进行思考,文章发现,公共服务是国家治理的内在需要、是衔接国家治理宏微观路径的重要方式、更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动力,能够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助推作用。然而,要在国家治理框架中有效地发挥公共服务的全局性影响,与之相配套的财政制度保障作用更加不容忽视。改革开放40年来,财政为公共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财力支撑,现代财政制度更是能够为公共服务高效供给提供坚实保障。新时代财政理念则强调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结构以及精准性,财政正在逐步放弃旧有“规模导向”的思路,向“需求导向”思路转型。
然而,目前中国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状态与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一,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和非均等化问题较为严重,使公众在主观上产生了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感受。第二,部分领域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不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三,公共服务的大部分领域均存在供求错配现象,这不仅降低了公共财政的投入—产出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针对以上问题,在国家治理视域下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需要同时从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着手。在制度层面,应着力于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在技术层面,公共服务供给应由“单中心治理”模式向“多中心治理”模式转型、由“经济建设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型,同时还应建立起“以公共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新时代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国家治理体系创新中的定位,从实践层面确定国家治理视域下的财政体制创新决策,科学设计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优化路径的可操作性方案,有助于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动力。
(全文发表于《财经问题研究》2018年第3期,作者:吕炜周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