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财政学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基础——兼评市场失灵理论的“失灵”》简介
财政学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基础?首先,本文提出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应当能够为财政科学揭示财政活动规律,解释财政现象,检测财政活动绩效,预测财政活动结果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撑,为构建具有以上四项基本功能的财政科学理论体系与核心概念体系提供理论创新。其次,本文强调财政学的理论基础绝不能脱离财政的本质。在中国,为什么财政能够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什么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能够在所有经济体制改革中担当“先导者”的角色?这是因为财政从本质上具备了满足“国家治理”这一社会共同需要的属性与功能。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市场失灵理论为基础的英美财政理论在我国财政科学领域中占据主流地位。英美财政理论因其理论基础——市场失灵理论本身具有严重的实用主义本质与偏狭的政策导向功能,严重损害了财政科学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对财政实践的解释力与预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福利经济学标准假设与现实财政实践严重背离,突出表现为将市场失灵归咎于市场出现的偏差而完全忽视了政府在市场运行中的负面效应。二是帕累托最优标准与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
《财政学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基础——兼评市场失灵理论的“失灵”》简介
财政学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基础?首先,本文提出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应当能够为财政科学揭示财政活动规律,解释财政现象,检测财政活动绩效,预测财政活动结果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撑,为构建具有以上四项基本功能的财政科学理论体系与核心概念体系提供理论创新。其次,本文强调财政学的理论基础绝不能脱离财政的本质。在中国,为什么财政能够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什么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能够在所有经济体制改革中担当“先导者”的角色?这是因为财政从本质上具备了满足“国家治理”这一社会共同需要的属性与功能。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市场失灵理论为基础的英美财政理论在我国财政科学领域中占据主流地位。英美财政理论因其理论基础——市场失灵理论本身具有严重的实用主义本质与偏狭的政策导向功能,严重损害了财政科学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对财政实践的解释力与预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福利经济学标准假设与现实财政实践严重背离,突出表现为将市场失灵归咎于市场出现的偏差而完全忽视了政府在市场运行中的负面效应。二是帕累托最优标准与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与基础功能的严重背离。帕累托最优只给出了个人之间有效配置资源的静态标准,但未给出衡量集体与个人、集体与集体之间资源配置效率的动态标准。三是
市场失灵理论将“垄断”纳入市场失灵范围的结果是严重误导了政府财政政策。专利、特许经营等不同形式的垄断也具有刺激投资,鼓励创新等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市场效率。四是依据市场失灵理论无法准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失灵理论将政府和市场对立起来,依照这一理论逻辑,“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难以同时实现的。
重构财政学的理论基础,是财政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的必然要求。为此,本文首先提出市场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行为主体的“平台”,政府作为市场行为主体之一,也并非基于纠正所谓的“市场失灵”而进行活动,更不是市场的对立面。然后,市场“平台”中的政府通过“公共选择”满足社会共同需要——通过集体决策程序所确定的需要。这里的集体决策程序就是“公共选择”过程。最后,本文构建“边—中心”公共治理模型,将多样化的现代财政实践系统分类,在解释和预测现实财政实践的同时,探究如何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社会共同需要论”、“公共选择理论”与公共治理模型在揭示了财政学本源的同时,构成了财政学解释财政实践、检验财政绩效、预测财政活动结果的重要理论基础。
(全文发表于《经济研究》2018年第9期,
作者:李俊生姚东旻)
财政理论与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