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财政与国家治理:基于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的逻辑》简介
财政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确定性视角进行分析,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能得到更好的阐释。本文以不确定性世界观为基础,从风险社会的逻辑视角出发,对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公共风险治理:构建确定性
我们观察到,不确定性思维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颠覆
了确定性的世界观。与此同时,人类也迈入了风险社会。以治理思维通过注入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是风险社会的基本逻辑,也是风险社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风险社会中风险的复杂程度与影响范围决定其必须从国家层面来解决,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公共风险治理。
国家治理的逻辑是“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注入确定性—治理公共风险”其核心是通过注入确定性以实现社会制度体制改善。这个过程中,有四个关键的阶段:认知改变——政策制定者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变化观念,通过认知不确定性来达到,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改变的环境;政策结合一对不确定性认知与社会状态的理性化表达,分析不同领域的不确定性,并准备向实际政策措施推进;制度变迁—实施政策措施改善社会制度,改善...
《财政与国家治理:基于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的逻辑》简介
财政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确定性视角进行分析,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能得到更好的阐释。本文以不确定性世界观为基础,从风险社会的逻辑视角出发,对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公共风险治理:构建确定性
我们观察到,不确定性思维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颠覆
了确定性的世界观。与此同时,人类也迈入了风险社会。以治理思维通过注入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是风险社会的基本逻辑,也是风险社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风险社会中风险的复杂程度与影响范围决定其必须从国家层面来解决,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公共风险治理。
国家治理的逻辑是“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注入确定性—治理公共风险”其核心是通过注入确定性以实现社会制度体制改善。这个过程中,有四个关键的阶段:认知改变——政策制定者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变化观念,通过认知不确定性来达到,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改变的环境;政策结合一对不确定性认知与社会状态的理性化表达,分析不同领域的不确定性,并准备向实际政策措施推进;制度变迁—实施政策措施改善社会制度,改善不确定性;社会变化—制度变革逐渐从程序变革阶段转向实质性变革阶段,带来实质性的社会变化。通过以上四个阶段实现了从观察、探索到实践的结合,由社会机制体制的改变推动社会变化,从而达到构建确定性的效果。
二、财政的基础性作用:构建确定性的定海神针
国家治理通过注入确定性化解国家发展中的不确定性
和公共风险,从而实现国家进步、人民和谐。提高公共理性水平是注入确定性的前提,而财政则是提高公共理性水平的基础,同时财政还发挥着公共风险“蓄水池”、国家治理变革的“发动机”、协调各方关系的总中枢等作用,因而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基于此,我们必须善于用风险治理思维考虑财政问题,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定海神针作用。
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应从不确定性和风险社会的逻辑出发,制定财政政策需要首先充分认知政策环境不确定性,关注社会环境变化,不断认知社会不确定性变化情况,做到财政政策与社会变化的互动以及反馈。一是要对未来不确定性作预期评价,提高风险理性水平。风险预期能够给决策提前思考的意识,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准备。二是密切关注国家治理中不断出现的动态变化。面对复杂且时刻处于动态变化的风险社会,决策者需要思考每个阶段的财政政策是否仍能实现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恰当与否。三是着眼于注入确定性完善财政制度和实施财政政策。在重重不确定的前景中寻找一条前进的道路,实施举措对冲不确定性,增进确定性。
(全文发表于《财政研究》2018年第1期,
作者:刘尚希李成威杨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