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中央财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污染防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财政部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
强化政治担当,着力在增投入、建机制、转方式上下功夫,推动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
一、切实担负起污染防治攻坚战政治责任
(一)坚持把污染防治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2018年,财政部党组共召开5次党组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贯彻落实工作方案。强调要深刻认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意义,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指示,认真梳理现有支持污染防治的各项资金,统筹存量和增量,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集中资金全力支持打好污染防治七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并对研究出台绿色发展税收政策、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试点、抓紧研究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作出部署。
(二)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沟...
中央财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污染防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财政部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
强化政治担当,着力在增投入、建机制、转方式上下功夫,推动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
一、切实担负起污染防治攻坚战政治责任
(一)坚持把污染防治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2018年,财政部党组共召开5次党组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贯彻落实工作方案。强调要深刻认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意义,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指示,认真梳理现有支持污染防治的各项资金,统筹存量和增量,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集中资金全力支持打好污染防治七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并对研究出台绿色发展税收政策、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试点、抓紧研究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作出部署。
(二)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推动污染防治攻坚的合力。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后,财政部第一时间成立了分管副部长负总责的“财政部支持污染防治攻坚战协调小组”,相关业务司局共同参加,统筹研究推动相关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形成部内工作合力。分管部领导靠前指挥,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带领相关司局专题研究工作方案十余次,落实重点任务和工作安排。部内相关司局切实担负起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从工作大局出发,强化履职尽责,主动与生态环境部等保持沟通,了解打好相关标志性重大战役的目标路径和政策要求,组成共同攻关小组每周进行会商,配合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测算资金需求。
(三)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全面掌握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实际,为做好污染防治决策打下坚实基础。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作为重点调研课题,组成以部党组成员为组长的调研组,分赴甘肃、青海、重庆、安徽等地,重点围绕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长江大保护、黑臭水体治理等开展调研,调研以审计、媒体、绩效评价反映的问题为导向,通过与地方政府、居民、农户座谈交流、现场实地察看等方式,深入了解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形成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水污染防治工作、关于祁连山生态保护等多份调研报告,系统梳理了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央财政下一步工作的总体思路及具体措施。
二、加强统筹,明确思路,抓实抓细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
(一)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中央财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明确了“既要积极配合牵头部门推动工作,又要主动作为拿出实招硬招。集中资金等政策资源,统筹存量和增量;既要打好标志性的重大战役,确保3年时间明显见效,又要注重采取机制性、长远性的措施”的总体工作思路。同时,在认真梳理既有支持政策基础上,贯彻精准方略,瞄准七场标志性重大战役的目标标
准,抓实抓细,针对性提出下一步拟出台的数十项政策措施,包括扩大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范围、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开展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范等。
(二)明确责任压实目标,定期调度政策推进情况。根据工作方案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清单,逐项细化责任司局和完成时限。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的决策部署而研究制定的新增政策措施,如已出台对符合条件的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黑臭水体治理奖励等,加强同相关业务司局的沟通协调,定期跟踪政策研究制订执行情况,总体掌握各项工作进展。
三、加强资金保障,强化监督和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坚持资金投入和工作任务相匹配原则,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相关转移支付资金达到3716亿元,同比增长近23.9%。同时,认真梳理已有支持政策和资金,统筹增量和存量,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通过节支调剂70亿元,用于支持水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
(二)聚焦重点和薄弱环节,瞄准问题精准发力,提升污染防治成效。大气污染治理瞄准雾霾问题最为严重和突出的京津冀及周边和汾渭平原地区,全年安排大气专项187.5亿元,分配比例占全国的94%,突出燃煤锅炉治理、散煤替代等重点项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扩大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的指示精神,按照报经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同意的工作思路,有序扩大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范围。水污染治理加大对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长江、黄河、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支持力度,并注重将短期消除黑臭水体与中长期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相结合,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的同时支持中西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支持地方补齐污水处理短板。近岸海域治理瞄准污染严重的渤海地区,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攻坚方案,围绕增强海岸生态涵养能力,减少入海排放,重点环渤海地区开展岸线整治、滨海湿地恢复、入海排污整治等工作。
(三)支持科技创新,增强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配合科技部等通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污染防治相关科研活动,如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固废资源化”等重点专项,以及“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开展科技攻关提供支撑。对污染防治领域相关中央级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稳定支持,支持其改善科研基础条件,自主开展研究等。相关单位可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及行业部门要求,自主开展污染防治相关研究。
(四)完善资金分配制度,逐步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中央相关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大都按因素法切块分配,充分赋予地
国家财政工作概况
方自主权。地方可结合本地实际和相关规划目标,充分发挥信息优势,自主确定具体任务,统筹使用专项资金,把钱用到刀刃上。同时,逐步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大气、水等环境质量考核结果和绩效评价等安排资金。对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省市给予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省份扣减资金。
(五)强化资金监督监管,实施资金绩效管理全覆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将防治资金执行情况纳入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监管范围,实施常态化监管。会同有关部门定期调度资金执行进度,督促各地加快执行。逐步推开项目库管理制度,将完成前期准备、具备实施条件、符合政策导向的项目入库,确保资金下达时能第一时间执行,充分发挥效益。二是逐步推进防治资金绩效评价全覆盖,细化分省绩效目标,布置各省开展防治资金绩效自评,并组织部内预算评审中心、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等定期开展大气、水、农村环境等专项资金重点绩效评价工作,加强评价结果应用,突出奖优罚劣的绩效导向。三是对部分污染防治的重点工作,如北方清洁取暖试点、山水林田湖草试点等,加强监督和指导,要求各试点地区建立定期报告制度,以全面了解掌握资金执行、试点组织实施、进展成效、机制建立等情况,更好推进相关重点工作。
四、推动相关领域改革,加快建设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加快推进相关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有效落实地方政府责任。为科学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有效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好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生态环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经财政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上报国务院。研究起草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地方和各有关中央部门意见。
(二)加强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和环境监察执法经费保障,推动落实企业社会环境保护责任。中央财政继续围绕适当上收监测事权和监测市场化改革加大投入,2018年累计安排近13亿元,有效提高了监测的科学性、精准性。同时根据工作需要,累计安排2.5亿元保障环境监察执法,坚决打击遏制生态环境违法现象,推动了各项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落地落实。
(三)继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重要地区财力保障。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完善与环境质量变化挂钩的奖惩机制。继续实施好森林、草原、湿地保护政策。继续开展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总结提炼试点经验,提高生态修复效率。在新安江等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基础上,研究完善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制度安排,继续支持推动横向生态补偿工作。出台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政策,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在跨省流域及省域内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建立共抓大保护新格局。
(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