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甘肃省
2021年,甘肃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4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4.7亿元,增长10.1%;第二产业增加值3466.6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5412.0亿元,增长6.5%。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0.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7.1亿元。进出口总额490.9亿元,其中出口额96.9亿元,进口额394.0亿元。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2.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9。
全省财政决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4736.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9亿元,中央财政补助收入2979.5亿元(返还性收入133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521.5亿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324.9亿元),一般债务收入357.2亿元,国债转贷资金上年结余0.2亿元,上年结余103.6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22亿元,调入资金172.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减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32.6亿元、上解中央支出24亿元、债务还本支出165.2亿元、国债转贷资金结余0.2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33亿元,年终结余为281.9亿元,全部结转下年使用。
全省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595.7亿元...
甘肃省
2021年,甘肃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4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4.7亿元,增长10.1%;第二产业增加值3466.6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5412.0亿元,增长6.5%。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0.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7.1亿元。进出口总额490.9亿元,其中出口额96.9亿元,进口额394.0亿元。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2.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9。
全省财政决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4736.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9亿元,中央财政补助收入2979.5亿元(返还性收入133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521.5亿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324.9亿元),一般债务收入357.2亿元,国债转贷资金上年结余0.2亿元,上年结余103.6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22亿元,调入资金172.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减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32.6亿元、上解中央支出24亿元、债务还本支出165.2亿元、国债转贷资金结余0.2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33亿元,年终结余为281.9亿元,全部结转下年使用。
全省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595.7亿元,加上上年结余84.2亿元、上级补助收入11.8亿元、调入资金2.8亿元、专项债务收入911.2亿元,收入共计1605.7亿元。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支出1233.8亿元,加上债务还本142.9亿元、上解支出872万元、调出资金94.9亿元,支出共计1471.8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133.9亿元。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计21亿元(当年收入14.1亿元,上级补助收入5.1亿元,上年结余1.8万元),减去当年支出7.5亿元、调出资金6.6亿元,年终结余6.9亿元。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总计1343.3亿元,增长22.6%。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总计1203.8亿元,增长10.2%。年末滚存结余1138亿元,增长14%。
全省资产期末总额2905.6亿元,较期初增加124.6亿元,主要是国库存款增加89亿元,股权投资增加45亿元。负债期末总额5026亿元,较期初增加709亿元,其中主要是应付长期政府债券增加963亿元。净资产期末总额-2120.4亿元,较期初减少584.3亿元,主要是待偿债净资产减少973.1亿元。
地方政府债务收入1268.4亿元,还本支出306.1亿元。年末债务余额4895.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2282.4亿元,专项债务余额2613.2亿元。
一、紧盯政策导向,提升综合实力
全年中央下达甘肃省各类转移支付补助2979.5亿元,同口径增长1.7%。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894.8亿元,增长11%;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74.1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一;民族地区转移支付26.8亿元,增长18.1%,高于全国平均增幅8.1个百分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140.8亿元,增长17.5%,高于全国平均增幅4.1个百分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10.3亿元,增长66.1%,沿黄9省中甘肃省补助额度和增幅均为最高。财政部下达甘肃省新增债务限额870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较上年增加60亿元。
二、围绕重大部署,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省新增减税降费111亿元。二是健全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科技创新、科技投入考核奖励力度,完善科技管理及评价机制,支持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全省科技支出35亿元,增长9%。拨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85亿元,支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制造业创新,原材料产业链延伸、技术改造、转型升级,陇药加工、医用防护、医疗器械制造及相关产业技术改造升级等项目;下达数据信息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以及工业互联网建设等项目。三是协调推进甘肃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运行,撬动社会资本助力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设立清洁生产、节能环保、军民融合、数据信息、先进制造、文化旅游、清洁能源、通道物流、中医中药9只子基金,总规模152亿元。基金与14家企业签署投资协议金额23.46亿元,完成投资12.53亿元。四是调整新引进企业增值税省与市县划分比例,5年内省级不再分享,让利县区,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建立正向激励机制,筹措10亿元对获得省政府“贡献奖”“进步奖”的市州给予奖励。
三、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规划措施,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筹措奖补资金12.3亿元,支持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建设。设立黄河流域川甘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落实“双碳”战略,统筹生态环保领域专项资金,支持节能降碳。加强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新材料、清洁能源、科技创新等领域投入。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聚焦实业、做精实业。抓住财政部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支持地方开展重大生态项目的契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兰州市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张掖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和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等四个重大生态项目,纳入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的项目范围,争取中央资金53.5亿元。
四、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做好农林水预算资金保障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公共财政优先保障领域,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向“三农”倾斜。全省农林水一般公共预算变动预算797.3亿元,较上年增加4.87亿元,全省完成农林水支出737亿元,完成年度变动预算的92.4%,仍为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农业保险扩面提标等政策,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筹措资金34.8亿元,支持新建282.1万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供给能力。调整优化扶持政策,安排省级财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专项资金1亿元、总额共计4.5亿元,支持创建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农业产业强镇和3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筹措其他产业发展资金11.3亿元,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为主攻方向,以优势产业、生产组织、产销对接、风险防范、改革创新、绿色循环、服务保障“七大体系”为着力点,支持构建产业体系,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全系统提升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1个,当年补助资金0.5亿元。下达水利发展资金25.4亿元,重点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建设、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等重点水利工作。拓宽水利建设筹资渠道,争取和落实专项债券资金4.5亿元,支持引洮二期配套城乡供水工程建设。
五、完善政策机制,推进乡村振兴
制定印发《甘肃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做到管理关系不变、投入力度不减、监管力度不松,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筹措安排衔接补助资金238.5亿元,增长4.5%。其中中央下达122.23亿元,增长8.4%;省级安排72亿元,与上年持平;市县安排44.2亿元,增长2%。在资金用途上,支持培育壮大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全力保障三年倍增行动计划落实,并逐年提高比例;支持必要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支持低收入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稳定就业和开展“雨露计划”等。在资金分配上,构建“客观因素60%+政策因素30%+绩效激励10%”的分配机制,兼顾脱贫县和非贫困县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县等给予倾斜支持;持续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分配给58个片区脱贫县县均规模2.93亿元,高于其他县县均规模2.12亿元;分配给23个国家重点帮扶县、16个省重点帮扶县衔接资金134.52亿元,占69.26%,其中单独倾斜安排32.14亿元。在资金使用上,延续实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将涉农资金整合试点范围扩大到全省86个县(市、区),实现“全覆盖”。省财政下达市县可整合涉农资金295.7亿元,市县整合使用263.6亿元,实际支出250.1亿元,占整合规模的94.9%。统筹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3.85亿元,扶持770个行政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下达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资金5200万元,支持建设13个红色美丽村庄。按照国家新调整的结对帮扶关系,继续做好对口帮扶衔接工作,积极对接天津市、山东省,安排甘肃省东西部协作资金32.23亿元。下达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7.6亿元,其中下达58个脱贫县6.4亿元,由脱贫县纳入涉农资金整合使用范围。
六、支持优化营商环境,畅通内外贸易流通体系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管理。支持甘肃省新开续建铁路线路9条;安排民航机场建设10亿元,支持中川机场三期开工;公路水路完成投资总量居全国第12位、西北五省首位,有效发挥了交通稳投资和改善甘肃营商环境的基础性作用。配合省政府出台《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方案》,在“绿色通道”和重大节假日等减免车辆通行费11.45亿元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优惠幅度,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加大招商引资和减费降税力度。牵头制定并报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从税费优惠、区域支持、财政奖补、融资支撑等方面提出15项措施优化甘肃营商环境,助力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联合商务部门制定《甘肃省招商引资奖励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项目奖励标准、认定条件和兑现程序,省外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3510亿元,增长17%。统筹现有财政补贴政策,推动内外贸融合创新发展。安排外经贸发展专项1.8亿元支持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对外投资合作等,拨付3000万元支持“兰洽会”等招商引资活动,安排1.5亿元支持国际货运班列稳定运营和民航货运产业发展;安排6500万元支持服务业发展、1000万元支持促消费、2000万元支持供销社综合改革发展、3000万元支持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发展、60万元支持邮政快递业监管。
七、提升基本保障,增进民生福祉
坚决兜牢县级“三保”底线。统筹中央转移支付、政府一般债券和自有财力等进一步向财政困难地区倾斜,缓解市县财政困难。严格落实执行支出预算审核、监控、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工资专户管理机制,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省对市县转移支付2589.5亿元,同口径增长2%。国家标准规定的职工工资、国家政策性调资和过渡性津补贴全部发放。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出台的各项民生政策,全省11类民生支出3212.1亿元,占总支出比重达80%。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0件为民实事全部办结。更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按规定标准足额保障保管费用、贷款利息和轮换费用等各项粮食流通领域财政补贴4.1亿元,落实省级储备粮26.5亿斤,保障粮食储备、供应安全。筹资700万元支持加强省级救灾物资采购和储备管理。按时完成涉及省财政厅牵头的2020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标的“国考”自评以及对14个市州的考核。开展粮食流通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和涉粮专项巡视。支持疫情防控。克服财政收支矛盾,加强库款调度,安排疫情防控资金31亿元,确保不因资金问题而影响患者救治和疫情防控。落实社保提标政策。分级分类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省级补助、困难群众救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救助标准。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健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提高学前和高中教育生均保障标准。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标准,支持城区增补义务教育学位2.6万个。增加安排高校改革发展资金5亿元,支持高校重点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研究。
八、深化改革,财政管理提质增效
健全财税管理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资源统筹和收支管理,细化重点任务,明确具体要求,推动预算管理改革。研究契税适用税率及减免政策,明确城市维护建设税纳税人所在地具体地点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建制镇、工矿区征税范围,进一步完善地方税收制度。落实直达资金管理要求。进一步扩大直达资金范围,持续创新优化流程,打通资金拨付、库款调度、资金使用等环节,探索常态化对账机制,构建全程监控可追溯的监管网络,确保资金政策快速惠企利民。全年收到中央直达资金908.1亿元,省级安排直达资金56.3亿元,支出916.2亿,支出进度为94.8%。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完善绩效管理体系,逐步扩大绩效目标编报范围,实现省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省对市县转移支付项目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全覆盖。完善绩效指标体系,设计20类、530条共性指标,17类、71个领域、4952条行业部门的个性化绩效指标,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所有支出及多个行业部门。实现省级预算部门单位2020年度预算执行绩效自评全覆盖。省级财政对132个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涉及财政资金163.1亿元。加强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到2021年底,一体化系统在全省全面上线运行,省市县102家财政部门、近2万家预算单位通过一体化系统完成2022年预算编制,在线办理预算执行和单位会计核算等业务。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支持交通、水利等领域1655个重点项目建设,发挥地方政府债券对经济平稳运行的促进作用,制定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建立全生命周期绩效评价体系。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健全台账管理制度,督促加快债券资金支出进度。规范各级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完善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防止发生区域性风险事件。全省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推进彩票管理体制改革。对彩票市场开展监督检查,支持地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加强彩票公益金绩效管理,促进彩票市场健康发展。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印发《关于严肃财经纪律加强省级财政财务管理的通知》,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支出管理,规范部门增支事项办理程序,严控执行中预算追加事项,提高省级预算执行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加大结余结转资金收回和结转资金消化力度,全年全省各级财政清理收回存量资金33.2亿元,统筹用于亟待资金支持的领域,避免资金闲置浪费。提高预决算草案编制质量,自觉接受审查监督。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督促部门大力精简各类公务活动,严控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省级“三公”经费支出较上年下降1.7%。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制定印发《甘肃省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建立购买服务“负面清单”,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
(甘肃省财政厅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