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云南省
2021年,云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46.76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870.17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589.37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687.22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3:35.3:50.4。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686元,增长7.5%。非公经济增加值12759.39亿元,增长7.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51.82亿元,增长10.4%。全部工业增加值6555.76亿元,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4.9%。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4.0%。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31.80亿元,增长9.6%。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66元,增长10.2%。其中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27元,增长11.0%。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851元,增长12.3%。
全省财政总收入4247.45亿元,增长6.3%。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78.29亿元,增长7.6%。其中增值税563.83亿元,增长0.1%;企业所得税229.30亿元,增长5.4%。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34.36亿元,下降4.9%,剔除不可比因素,同口径增长3.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63.76亿元,下降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97.63亿元,增长1...
云南省
2021年,云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46.76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870.17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589.37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687.22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3:35.3:50.4。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686元,增长7.5%。非公经济增加值12759.39亿元,增长7.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51.82亿元,增长10.4%。全部工业增加值6555.76亿元,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4.9%。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4.0%。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31.80亿元,增长9.6%。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66元,增长10.2%。其中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27元,增长11.0%。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851元,增长12.3%。
全省财政总收入4247.45亿元,增长6.3%。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78.29亿元,增长7.6%。其中增值税563.83亿元,增长0.1%;企业所得税229.30亿元,增长5.4%。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34.36亿元,下降4.9%,剔除不可比因素,同口径增长3.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63.76亿元,下降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97.63亿元,增长1.9%;交通运输支出601.40亿元,下降4.3%;农林水支出919.74亿元,下降16.4%。
全省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489.56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19.56亿元,专项债券1270亿元。全省发行再融资政府债券792.7亿元,其中再融资一般债券531.9亿元、专项债券260.8亿元。截至年底,全省政府债务余额10951.69亿元,其中一般债务5650.34亿元,专项债务5301.35亿元,控制在中央下达限额之内。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086.97亿元,下降30.3%;支出2150.26亿元,下降27.1%。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2.6亿元,下降21.2%;支出140.83亿元,下降18.4%。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47.83亿元,下降26.9%;支出21.43亿元,下降7.1%。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1.67亿元,下降52.6%;支出16.1亿元,下降14.1%。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174.57亿元,增收211.33亿元,增长10.8%。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817.11亿元,增加188.07亿元,增长11.5%。当期收支结余357.47亿元,期末滚存结余3076.70亿元。
一、全力支持疫情防控
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资金保障,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资金保障机制,各级财政累计统筹安排资金76亿元保障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医疗救治能力提升、边境疫情防控。省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31.1亿元,支持加快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出台关于加强边境立体化防控设施项目建设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拨付管理、强化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及资金监管的政策措施。统筹安排疫情防控资金21.2亿元,全力支持瑞丽市做好疫情防控、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出台税费优惠、融资担保、房租减免等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市场主体恢复发展。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文化旅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建设等行业进行精准扶持。
二、全面推动“三个定位”建设
(一)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支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筹措安排资金支持迪庆涉藏地区实施15年免费教育。实施云南省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资助培养计划,重点资助少数民族优秀学子,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本科班和云南省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资助培养计划的学生实行资助。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聚焦教育水平提升和人才培养,将资助经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逐步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全省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推动云南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施,加快“十县百乡千村万户”民族团结示范点创建。统筹资金60多亿元,支持25个边境县(市、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支持力度,统筹安排转移支付等各项资金46.3亿元。下达专项资金4880万元,对少数民族地区166家企业特需商品生产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二)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筹措下达环保专项资金24.2亿元支持打好“三大保卫战”,下达2亿元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治理,7.1亿元补助资金用于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2.28亿元中央水利发展资金支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新增政府专项债券资金23.67亿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足额落实滇池、洱海、抚仙湖每湖6亿元保护治理资金,新增阳宗海等其他六湖每湖1亿元资金,发行专项债券10.99亿元,助力打好“湖泊革命”攻坚战。制定财政支持九湖保护治理考核奖补政策,建立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评价与省级奖补资金项目绩效评价两大考核评价体系。协调落实赤水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牵头召开云贵川三省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磋商会议。争取1.5亿元赤水河国土绿化试点中央专项资金。筹措中央和省级林业资金92.8亿元加快推进“森林云南”建设。筹措中央和省级资金1.7亿元支持亚洲象等重点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亚洲象管控区建设试点和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补偿。累计安排10亿元支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成功举办。争取中央财政节能减排补助资金3.11亿元,安排新能源汽车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塑造能源产业优势。争取中央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1.68亿元,支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统筹3.7亿元支持绿色铝硅新建、技术创新和园区基础设施项目。
(三)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统筹安排中央和省级资金22.5亿元支持全省商贸流通和对外合作。争取中央资金7.3亿元、安排商务项目支出11.9亿元,重点支持贸易转型升级、电商经济、现代物流等方面。统筹下达瑞丽市9159万元(包含在瑞丽市疫情防控资金21.2亿元中),专项用于支持畹町口岸实现货物非接触式运输和闭环管理,以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应急保供。从2021年自贸试验区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下达2亿元,用于“彩云消费券”发放和汽车惠民促销系列活动。完善与财政部、贷款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印制《云南省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申报指南》。制定财政暂付性款项清理消化方案,清理归口挂账往来款。积极支持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多双边机制建设,深化对外财经合作。
三、着力保障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强省战略。出台《云南省研发经费投入奖补办法》,安排研发投入补助资金1.5亿元,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新设立的研发机构给予奖补。安排39亿元,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深化财政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和机制保障,出台《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出台财政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22条措施,安排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资金3.12亿元,支持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出台《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补资金管理办法》《云南省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云南省科技揭榜制实施管理办法》,安排1.22亿元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2批15个“揭榜挂帅”项目,向全省169家科技型企业累计发放277次科技创新券,降低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成本326万元。出台《云南省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20条措施》,统筹安排6亿元财政资金支持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
(二)支持产业强省和内需体系建设。制定实施推进产业强省财税政策措施,加强财政金融协同增效,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建立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奖补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分类实施奖补,激励根据特色优势做优做精做强产业发展。落实国家和授权省级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延续实施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用好“阳光云财一网通”平台,网上公开办理支持市场主体的专项资金,完善资金快速下达机制。安排150亿元,支持绿色铝、绿色硅和绿色能源产业加快融合发展,支持打造绿色“三张牌”、智慧旅游升级和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创建。统筹安排19亿元,推动全产业链重塑云南支柱产业新优势,重点支持烟草、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促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安排工业和信息化资金4.74亿元,支持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物流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安排6亿元,支持高标准创建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安排3亿元,推动组建总规模20亿元的云南省肉牛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打造千亿级肉牛产业。安排4.8亿元,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危化品企业搬迁、有色金属收储贴息。安排5亿元,依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促进市场主体培育。制定贯彻落实云南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地方金融企业管理。
(三)保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度。争取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资金1247亿元、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186亿元、中央车辆购置税221亿元、省级财政安排277.6亿元,支持推动基础设施十个在建项目、十个新开工项目重大工程、“四个一百”等重点项目建设。其中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530亿元,支持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互联互通,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003公里。安排25.5亿元,支持国省道及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安排6.7亿元,支持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安排40亿元,支持铁路“补网提速”,保障中老铁路顺利通车、渝昆高铁云南段全线开工。安排23.7亿元,支持机场建设和航线培育。安排197.5亿元,实施“兴水润滇”工程,支持滇中引水工程全面提速。安排20亿元,支持防汛抗旱能力提升、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建设及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争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6.9亿元,省级财政安排77亿元,上海对口援助帮扶资金38.2亿元,总计282.1亿元,资金规模和增幅居全国第1位。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财政投入力度不减,强化衔接资金使用监管,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乡村振兴,助推脱贫县产业发展。安排资金77亿元,支持1500个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高标准建设10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和乡村产业特色发展。统筹安排47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水平。安排11.7亿元,支持“厕所革命”建设。安排10.5亿元,推动农业保险提质增效。安排136.2亿元,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推进新型城镇化。安排32.5亿元,支持打造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等资金755.8亿元,增长12%以上,提高县级财力保障水平,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全省民生支出4888.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重点民生政策得到有力保障。全省教育支出1143.3亿元,支持学前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补齐高中教育资源短板,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内涵质量,支持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创建。安排52.9亿元,撬动金融机构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6亿元,全力支持稳就业、保就业。安排114.7亿元,稳步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水平,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实施惠老阳光工程,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全省防灾减灾资金保障工作。安排283.9亿元,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落实,继续支持实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推进健康云南建设。统筹安排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金375.6亿元支持平安云南建设,保障公检法司、禁毒人民战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等工作。落实“一竿子插到底”直达机制,中央和省直达资金1690亿元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支持云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脱贫攻坚普查工作。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全年实现新增减税降费209.62亿元。
六、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建立财政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协助省政府召开全省政府性债务管理委员会会议、全省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视频会议,安排部署应对和处置财政运行、基层“三保”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工作。建立财政、发展改革、统计、银行等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强化宏观经济运行研判。建立财政收支运行常态化监测调度机制,依法依规加强财政收支管理,防范财政收支运行风险。报请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县级“三保”工作的通知》,兜牢兜实“三保”底线,防范基层“三保”风险。制定缓解基层财政困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省对下补助3425.7亿元,省本级列支用于支持各州(市)、县(市、区)项目补助460亿元,年末再统筹安排增加对下财力补助15亿元。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489.6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792.7亿元,安排国外贷赠款资金10.6亿元,保障全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融资需求。
七、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制定加快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健全完善五个方面财政治理体系,持续提升五个方面财政治理能力,全方位推动财政治理效能提升。报请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完善“十四五”省以下财政体制,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制定分行业、分领域预算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扎实开展预算指标核算管理改革试点。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制定《云南省预决算公开工作考核办法》,将预决算公开考核工作纳入全省综合考评。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推进建立电子卖场“全省一张网”,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工作机制。编写《云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操作指南》。审核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建立健全财政监管体系,强化常态化监督。
(云南省财政厅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