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四川省
2021年,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850.79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61.86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9901.38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8287.55亿元,增长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33.2亿元,增长15.9%。外贸进出口总额9513.6亿元,增长17.6%。其中出口额5708.7亿元,增长22.7%;进口额3804.9亿元,增长10.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3%。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73.3亿元,增长12%。其中税收收入3334.8亿元,增长12.4%。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15.6亿元,增长9%。省对市县转移支付4676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含税收返还)4046.8亿元(其中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1824.5亿元),专项转移支付629.2亿元。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4950.5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441.3亿元。加上中央补助、上年结余、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收入,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7921.8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5714.1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3309.7亿元。收入总量减去当年支出、调出资金、偿还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等支出7066.5亿元,结余855.3亿元。
...
四川省
2021年,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850.79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61.86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9901.38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8287.55亿元,增长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33.2亿元,增长15.9%。外贸进出口总额9513.6亿元,增长17.6%。其中出口额5708.7亿元,增长22.7%;进口额3804.9亿元,增长10.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3%。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73.3亿元,增长12%。其中税收收入3334.8亿元,增长12.4%。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15.6亿元,增长9%。省对市县转移支付4676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含税收返还)4046.8亿元(其中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1824.5亿元),专项转移支付629.2亿元。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4950.5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441.3亿元。加上中央补助、上年结余、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收入,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7921.8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5714.1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3309.7亿元。收入总量减去当年支出、调出资金、偿还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等支出7066.5亿元,结余855.3亿元。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28.7亿元,加上中央补助、上年结转等收入,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156.8亿元。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65.7亿元。收入总量减去当年支出、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等支出123.5亿元,结转资金33.3亿元。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5404.9亿元,加上上年结余、转移收入、上级补助等收入6864.3亿元,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12269.2亿元。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支出4899亿元。收入总量减去当年支出、转移支出、上缴中央等支出5348.6亿元,年终结余6920.6亿元,其中当年结余683.3亿元。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财政调控作用有效发挥
一是财政逆周期调节高效实施。全省新增减税降费近400亿元,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争取中央补助5563.6亿元,居全国第一位;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2306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位,对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的重点项目做到应保尽保。中央安排直达资金实现支出2195.9亿元,支出进度为99.1%,四川省“突出效能导向确保财政直达资金精准惠企利民”的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二是财政支持方式持续优化。20支省级基金累计投资项目223个,投资超过197.4亿元。全省纳入PPP项目库管理的项目559个、投资额1.2万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均位居全国前五,开工率位居全国第一。出台新版财政金融互动政策20条。用活专项债券资金作为组合融资和项目资本金等政策。三是财政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全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财政部核定的政府债务限额以内,圆满完成隐性债务年度化解计划,外债提款报账创新高。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财政负担的工资全部及时足额发放,基本民生保障资金有序拨付。所有惠民惠农补贴资金都通过“一卡通”发放,实现“阳光审批、阳光发放、阳光监管”。严格控制暂付款增量,大力消化暂付款存量。
二、落实全省重大战略部署,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年累计投入2000亿元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省级财政安排资金268亿元,支持建设“5+1”现代工业、“4+6”现代服务业和“10+3”现代农业体系。研究分类支持大中小企业政策体系,支持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二是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财政分类保障机制,落实落细“科创十条”。安排科技创新资金45亿元和一般债券资金100亿元,支持西部(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天府实验室建设,促进国家科技力量在川布局。创新实施“天府科创贷”,引导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三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全力保障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推动全省经济地理重塑。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财税利益分享机制,组建成渝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川渝税费协同,川渝在高竹新区建设、成渝协同发展、政府采购监管、会计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研究制定全国百强县百强区百强镇培育和奖励办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全力做好“开放十条”财政资金保障。支持重大对外开放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筹集资金114亿元支持成南达、成自宜等出川高铁大通道和货运通道建设;筹集资金360亿元带动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完成投资超过2000亿元;争取民航发展基金13.4亿元支持天府机场等新改建。五是全面助推乡村振兴。筹集衔接资金210亿元,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落实省级财政乡村振兴分类考核和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奖补政策。设立规模100亿元的乡村振兴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抓实“盘活镇村公有资产”和“乡镇政府购买服务”两项牵头工作,支持合并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六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各类资金,全力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森林草原防灭火、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督促指导省级相关部门和市县落实专项整治阶段筹资任务,超额完成筹资任务3.33亿元。安排24.23亿元建立完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分别与重庆、甘肃签订长江和黄河干流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实施川滇黔三省赤水河和省内沱江第二轮横向补偿。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72.73亿元,支持林业改革发展和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支持实施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草原生态修复。安排中央和省级重点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1.45亿元,支持开展长江、黄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三、聚焦人民群众关切,财政民生政策落实到位
一是持续加大财政民生投入。新增财力优先保障各类民生政策性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7350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65.5%;下达30件民生实事资金预算1901.5亿元,完成计划的110.5%。二是支持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级财政投入60.8亿元支持疫情防控常态化,累计筹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专项资金77.3亿元。统筹预留省级自然灾害应急救灾资金,有效应对暴雨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推进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支持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和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建立长江、黄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三是做好重点领域民生保障。实施更加积极就业创业政策,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建立健全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财政激励奖补机制。推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高社会保障财政补助标准,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政策调整机制。支持构建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四川”建设。推动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四、重点突破带动改革全局,现代财税制度基本建立
一是纵深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四川省省级财政性资金管理决策程序规定(试行)》,稳妥有序推进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成契税地方性法规立法,完善城市维持建设税政策体系。二是全面施行预算绩效管理。健全“闭环管理”“两书一函”等制度机制,更加注重源头管控,动态实施事中监控,强化结果应用,硬化责任约束,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三是规范推动金融资本管理。构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实施办法,推动省属金融企业试行全面绩效管理。支持重点金融板块建设,省属金融企业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发展态势良好。四是有序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对四川省港航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等承担了省委省政府重大项目的5户特定扶持企业进行资本金补充。探索建立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代表省政府持股的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收入依法依规上缴省财政的机制。基本完成省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五、提升财政管理水平,财政监管更加科学规范
持续推进财政法治建设,打造四川财政“4+1”行政执法标准化体系。聚焦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会监督检查,建立财会监督与省委巡视、政府采购等领域监督协作机制,开展严肃财经纪律及财务管理风险排查、部门闲置封存物资清理处置和闲置沉淀资金、低效无效资金、预算结余资金清理,全省收回资金近300亿元,清理物资超过15万件,全部统一封存、集中处置。制定促进政府采购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全面加强财政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优化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制管理,财政领域全部实现全省“一网通办”和“全程网办”。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获批四川省“双高计划”学校,推进国家会计学院成都基地加快建设。
(四川省财政厅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