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重庆市
2021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94亿元,比上年增长8.3%。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922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11185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14787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40:53。民营经济增加值16629亿元,增长9.4%,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9.6%。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含农户)增长6.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4%、工业投资增长9.1%、民间投资增长9.3%。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8000亿元,增长22.8%。其中出口5168亿元,增长23.4%;进口2832亿元,增长21.7%。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6879元,增长7.8%。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03元,增长9.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02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0元,增长10.6%。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85亿元,增长9.1%。其中税收收入1543亿元,增长7.9%;支出4835亿元,下降1.2%。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58亿元,下降4.1%。其中土地出让收入2044亿元,下降7.2%;支出2953亿元,下降5.7%。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04亿元,增长5.6%;支出40亿元,下降22.7%。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560亿元,增长32%;支出2103亿元,增...
重庆市
2021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94亿元,比上年增长8.3%。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922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11185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14787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40:53。民营经济增加值16629亿元,增长9.4%,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9.6%。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含农户)增长6.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4%、工业投资增长9.1%、民间投资增长9.3%。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8000亿元,增长22.8%。其中出口5168亿元,增长23.4%;进口2832亿元,增长21.7%。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6879元,增长7.8%。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03元,增长9.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02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0元,增长10.6%。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85亿元,增长9.1%。其中税收收入1543亿元,增长7.9%;支出4835亿元,下降1.2%。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58亿元,下降4.1%。其中土地出让收入2044亿元,下降7.2%;支出2953亿元,下降5.7%。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04亿元,增长5.6%;支出40亿元,下降22.7%。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560亿元,增长32%;支出2103亿元,增长9%。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8亿元,增长10.4%,其中税收收入535亿元,增长13.6%;支出1625亿元,增长12.8%。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419亿元,增长23.1%,其中土地出让收入1263亿元,增长23.6%;支出942亿元,增长36.8%。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9亿元,下降26.3%;支出23亿元,下降20.8%。
中央下达转移支付2046亿元,市对区县转移支付1402亿元。市对区县转移支付为:一般性转移支付586亿元,主要用于均衡财力、激励引导和体制结算等;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481亿元,主要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专项转移支付335亿元,主要用于农林水、住房保障、节能环保、交通运输等。
全年发行政府债券2518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341亿元,主要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建设764亿元、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251亿元、交通基础设施152亿元、保障性住房76亿元、农林水利61亿元、生态环保37亿元。再融资债券1177亿元,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务。全市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1457亿元,其中市级273亿元,区县1184亿元。截至年底,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8610亿元,在核定限额之内。按类型分,一般债务余额3065亿元,专项债务余额5545亿元。按级次分,市级债务余额2571亿元,区县级债务余额6039亿元。按财政部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办法计算,重庆市政府债务率为109%,风险总体可控。
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组建重庆科技创新投资集团,市级新增投入10亿元,支持高水平建设西部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等创新平台。增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发展。落实鼓励创新系列财政政策,试点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完善人才政策,实施重庆英才计划,深化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研发项目多方联动投入体系,支持超瞬态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等项目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市级资金30亿元,支持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促进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奖补1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通过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减半征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等措施,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50亿元。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33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6.4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低费率融资担保超175亿元。推进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帮助6700余家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授信超80亿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二、全力支持重大战略任务
全年筹集市级资金620亿元,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341亿元,确保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项目落地。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强财政合作,创新财政体制,打造川渝高竹新区等区域合作平台;支持成渝中线、渝湘、渝昆、郑万等高速铁路和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长江、濑溪河川渝跨省(市)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环保联建联治。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实施差异化财政体制,推动中心城区集聚城市核心功能,支持主城新区同城化发展;落实“两群”区县税收全留体制,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投入衔接资金72亿元,脱贫区县整合涉农资金82亿元,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促进4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支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种粮农民补贴、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兑现耕地地力保护和农机购置补贴,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安排市级资金176亿元,支持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推动三峡库区区县后扶项目落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市级资金122亿元,落实“以奖促治”专项资金,持续推动污染防治,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补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强化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加快锰污染等综合治理,支持双城经济圈共建“无废城市”。开展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推动矿山、荒漠化、石漠化、消落带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
三、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落实资金54亿元,购置新冠病毒疫苗和检测设施设备,保障疫情防控和居民免费接种疫苗。投入市级资金36亿元,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方式,多渠道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安排市级资金195亿元,提升学前教育普惠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高中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支持办好特殊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市属高校和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投入市级资金49亿元,资助270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4.5%,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增加30元、5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支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三通”(医通、人通、财通)紧密型医共体区县全覆盖。完善住房租赁补贴政策,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支持城市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及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和特困、孤儿等群体救助资金,落实优待抚恤补助政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落实全运会、市运会等重大赛事经费。保障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和纪念馆免费开放。拨付市级资金3亿元,支持区县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投入市级资金12亿元,支持基层治安维稳、人民调解、反诈宣传、法律援助等,提升社会治理和司法便民服务水平。
四、稳步推进财政管理改革
完善市级预算管理制度,按照中央改革要求,修订完善市级预算、重点专项、公开评审、项目支出等管理办法,构建“10+1”市级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加快推动市级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新建执法办案、大型修缮、公共设施运维等10余项支出标准,支出标准覆盖面、使用率不断提升。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严控预算追加,规范预算调剂,做到无预算不支出、先预算再支出。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完善教育、科技、交通、水利、卫健、法院等行业领域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绩效监控和绩效自评实现一级预算单位和项目支出全覆盖。持续优化市与区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出台生态环境、公共文化、自然资源、应急救援等4个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实现预算编制、执行、资产、债务、绩效各环节“横向整合”,推动中央、市、区县等各级财政“纵向贯通”。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扎实推动财会监督检查,加大会计行业整治力度,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
五、有效防控财政运行风险
坚持基层“三保”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严格落实预算审查、动态监控、工资专户、资金调度等全链条“三保”保障机制,组织开展区县“三保”承受能力评估,继续加大对区县补助力度,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量主要用于支持“三保”,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建立新增债券发行条件评估机制,提升项目质量,有效管控源头风险。发行再融资债券1177亿元,优化债务期限结构,缓释当期偿债压力。通过安排预算、盘活资源资产、统筹企事业单位经营性收入等多种方式化解存量债务,持续压减债务规模。加强监督问责和考核,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加强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对新增隐性债务始终保持高压严管态势,对违法违规举借债务、化债不实的,发现一起、问责一起,守住债务风险管控底线。积极应对社保基金收支平衡矛盾,通过委托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方式,推动社保基金和职业年金保值增值。坚决制止超越发展阶段和地方财力的社保政策,确保待遇及时足额发放、社保基金运行平稳可持续。
(重庆市财政局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