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4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5.51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8187.90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2537.45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2:33.1:50.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206元,增长6.9%。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0%。货物进出口总额5930.63亿元,增长21.8%。其中出口2939.11亿元,增长8.6%;进口2991.52亿元,增长3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38.50亿元,增长9.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7元,名义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3元,名义增长10.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35:1,缩小0.07。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0.15亿元,加上中央补助收入(含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下同)3459.54亿元、上年结余收入205.25亿元、待偿债再融资一般债券上年结余收入17亿元、调入资金480.21亿元、一般债务收入611.58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81.05亿...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4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5.51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8187.90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2537.45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2:33.1:50.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206元,增长6.9%。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0%。货物进出口总额5930.63亿元,增长21.8%。其中出口2939.11亿元,增长8.6%;进口2991.52亿元,增长3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38.50亿元,增长9.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7元,名义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3元,名义增长10.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35:1,缩小0.07。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0.15亿元,加上中央补助收入(含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下同)3459.54亿元、上年结余收入205.25亿元、待偿债再融资一般债券上年结余收入17亿元、调入资金480.21亿元、一般债务收入611.58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81.05亿元,收入总计6754.78亿元。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06.54亿元,加上上解中央支出49.26亿元、年终结余333.72亿元、一般债务还本支出337.17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7.19亿元、调出资金0.92亿元、待偿债再融资一般债券结余0.04亿元、补充预算周转金-0.06亿元(动用历年预算周转金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支出总计6754.78亿元,收支平衡。自治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1.96亿元,完成预算的108.5%,增长9.3%。其中税收收入276.9亿元,增长8.2%;非税收入105.06亿元,增长12.2%。自治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性收入4377.5亿元,完成预算的115.5%。其中上级补助收入3459.54亿元,下级上解收入73.27亿元,调入资金70.45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96.6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611.58亿元,待偿债再融资一般债券上年结余收入17亿元,上年结余收入49.06亿元。自治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29.02亿元,完成预算的121.8%。自治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性支出3630.44亿元,完成预算的113%。其中补助下级支出2986.34亿元,上解上级支出49.26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50亿元,债务转贷支出314.69亿元,债务还本支出85.54亿元,待偿债再融资一般债券结余0.002亿元。
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729.18亿元,完成预算的76.3%,下降10.8%。加上中央补助收入33.35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98.56亿元、待偿债再融资专项债券上年结余收入13亿元、专项债务收入1030.99亿元、调入资金94.89亿元,收入总计3099.96亿元。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133.63亿元,完成预算113.6%,下降17.5%。加上上解中央支出0.11亿元、调出资金365.25亿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365.12亿元、年终结余229.37亿元、待偿债再融资专项债券结余6.49亿元,支出总计3099.96亿元。自治区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5.43亿元,完成预算88.1%,增长35.7%。自治区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转移性收入1208.64亿元。其中上级补助收入33.35亿元,下级上解收入29.49亿元,待偿债再融资专项债券上年结余收入13亿元,上年结余收入7.84亿元,专项债务收入1030.99亿元,调入资金93.97亿元。自治区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23.11亿元,完成预算的204.6%。自治区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转移性支出930.96亿元。其中补助下级支出39.84亿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25.39亿元,调出资金3.76亿元,专项债务转贷支出744.13亿元,待偿债再融资专项债券结余0.06亿元。年终结余17.66亿元。
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7.76亿元,完成预算的112.7%,下降35.5%。加上中央补助收入0.99亿元、上年结余收入28.27亿元,收入总计87.02亿元。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9亿元,完成预算的89.5%,下降2%。加上调出资金47.7亿元、年终结余10.32亿元,支出总计87.02亿元,收支平衡。自治区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8.97亿元,完成预算的57.5%,下降57.1%。自治区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5.36亿元,完成预算的53.7%。
全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349.28亿元,完成预算的105.5%,增长20.2%。全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2166.98亿元,完成预算的102.9%,增长8.8%。收支相抵,结余182.3亿元,滚存结余2034.1亿元。自治区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138.55亿元,完成预算的108.1%。自治区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035.7亿元,完成预算的102.9%。
一、多措并举促发展
一是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安排资金70.63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增长6.6%。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科技项目资金21.93亿元,增长15%,扎实推进重大产业技术攻关,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重点支持蔗糖、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对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补助。二是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出台财政支持工业振兴三年实施方案和推进工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统筹安排资金403.54亿元支持工业振兴。加大财政金融联动力度,推动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投资广西时代锂电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等5只子基金,实现投贷联动67.32亿元,支持自治区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三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在权限范围内自主出台多项减税降费优惠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200亿元,切实为企业减负松绑。安排资金3.21亿元,支持实施电煤采购奖励和燃煤发电企业多发满发财政激励措施,保障全区电力正常供应。四是强化财政金融联动。统筹安排资金117亿元,累计联动超7000亿元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实体经济。其中安排“桂惠贷”贴息资金47.15亿元,引导金融机构投放贷款2381亿元,惠及市场主体8.69万户。支持金融机构累计发放“银税互动”贷款超1000亿元,惠及6.75万户中小企业。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率先在全国农担体系中实现机构和业务县域全覆盖,全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新增担保金额超400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约4万户(次)。五是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出台财政支持服务业振兴实施方案,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安排资金11.34亿元,支持开展广西“33消费节”等促消费活动,超额完成“促消促游双千亿元”目标;安排资金1.91亿元,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和供销综合改革,加快农产品集散中心、冷链物流仓储设施项目建设。
二、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是支持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统筹安排资金386.7亿元,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和通道物流扩能优服等重大项目建设,畅通出海大通道。安排资金27.93亿元,支持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以及百色、东兴、凭祥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安排资金7.41亿元,重点支持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口岸扩大开放。安排资金62.6亿元,支持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快推进南宁至湛江(广西段)直连大湾区的高速公路和右江航道整治、西江航运干线航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构建全面对接大湾区高效便捷、产业协同的互联互通体系。二是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062.24亿元,推动乡村振兴、民生、交通、产业园区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安排资金15.1亿元,推动广西交通建设投资基金、广西水运港口发展基金新增投资7支子基金,实现投贷联动规模273.25亿元,支持区内19个公路、铁路、港口码头项目建设。三是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率先设立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021—2023年,每年统筹安排资金70亿元用于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各级财政筹措落实2021年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16亿元,增长4.85%。筹措落实资金38亿元,支持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糖企技术升级改造、地方储备糖管理和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等,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安排资金60.48亿元,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绿色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推动现代农业集聚发展。
三、绿色发展出特色
一是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安排资金150.71亿元,支持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二是支持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安排资金5.92亿元,深入推进漓江、九洲江、南流江、钦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落实九洲江、漓江、右江等重点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自治区补偿资金,巩固和拓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三是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项目纳入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范围,全面清理并立刻停止“双高”项目财税优惠存量政策,杜绝出台新政策,坚决遏制“双高”项目盲目发展。
四、全力保障稳民生
一是全力保障民生支出。全区民生支出4551.82亿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八成左右,其中安排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资金731.76亿元。二是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安排一般公共预算资金60.93亿元,用于落实疫情防控经费保障政策、疫苗接种、核酸检测、边境市县外防输入等疫情管控工作,全力支持边境市县落实“动态清零”总策略。从医保基金拨付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专项资金39.86亿元,用于全区统一采购疫苗,支持实施全民免费接种疫苗。三是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安排资金48.3亿元,支持各地新建义务教育学校56所,改扩建6279所(次)。安排资金9.75亿元,支持新建普通高中18所,改扩建99所,加快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额”问题。安排资金10.93亿元,支持新建迁建幼儿园57所,改扩建1526所(次)。安排资金8.37亿元,支持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惠及1.7万所乡村学校的28万名乡村教师。四是稳步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安排资金27.28亿元,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安排资金99.8亿元,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各项困难群众救助政策,惠及全区约400万群众。五是持续推进平安广西建设。安排资金28.93亿元,支持全区各级政法机关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安排诉讼费等相关资金2.86亿元,支持全区各级法院办案、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司法行政机关“八五”普法等工作。六是持续巩固民族团结。安排少数民族聚居的64个县(区)一般性转移支付1432.31亿元,支持缓解基层财政困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安排资金6.65亿元,支持兴边富民行动等,促进民族团结和边境稳定。安排资金1.33亿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节庆、爱国宗教团体补助等项目。
五、稳步推进强改革
一是持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出台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加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顶层设计。推进自治区本级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提升财政重点支出保障能力。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梳理预算支出标准121项。推动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制度+技术”管理机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分行业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指标1.7万余条,搭建分行业分部门指标体系。二是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自治区对下财政管理,调整优化自治区财政直管县名单,加强县级财源建设。主要民生领域27项资金纳入直达资金管理,资金规模1296亿元,资金使用绩效持续提升。三是稳步推进税费制度改革。推进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立法改革,出台契税具体适用税率为3%及特定减免税情形的方案、城市维护建设税纳税人所在地具体地点方案。
六、兜牢底线重安全
一是有效管控政府债务风险。发行再融资债券560.2亿元,安排各类资金偿还到期债券本金115.8亿元,所有到期政府债券本息如期偿付。印发实施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若干措施,持续推进融资平台公司转型。支持做好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化解工作,防止风险传导,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二是兜稳基层“三保”底线。巩固“县级为主、市级帮扶、自治区统筹”三级兜底保障机制,建立地方财政运行监测月报制度和“三保”分类监管机制,全面审核县级“三保”预算,确保“三保”支出预算全覆盖、不留缺口。中高风险地区专门制定资金和库款保障方案,设立工资专户,高风险地区全部实施“一县一策”,基层财政运行得到有效保障,全区未发生欠发工资现象。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