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青岛市
2021年,青岛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36.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0.06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5070.33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8596.07亿元,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4.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975.4亿元,增长14.8%。货物进出口总额8498.4亿元,增长32.4%。其中出口额4921.3亿元,增长27.0%;进口额3577.2亿元,增长40.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涨幅缩小0.9个百分点。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8.3亿元,增长9.1%。其中税收收入1016.88亿元,增长13.1%;非税收入351.42亿元,下降1%。加上中央、省补助收入250.66亿元,一般债券收入204.14亿元(其中新增债券77亿元,再融资债券127.14亿元),上年结转资金63.59亿元,可供使用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87.55亿元,调入资金128.71亿元,收入总计2202.94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06.76亿元,增长7.7%。加上上解中央、省支出76.36亿元,一般债券还本支出127.26亿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206.33亿元,结转下年等支出86.22亿元,支出总计2202.94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192.73亿元,加上...
青岛市
2021年,青岛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36.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0.06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5070.33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8596.07亿元,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4.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975.4亿元,增长14.8%。货物进出口总额8498.4亿元,增长32.4%。其中出口额4921.3亿元,增长27.0%;进口额3577.2亿元,增长40.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涨幅缩小0.9个百分点。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8.3亿元,增长9.1%。其中税收收入1016.88亿元,增长13.1%;非税收入351.42亿元,下降1%。加上中央、省补助收入250.66亿元,一般债券收入204.14亿元(其中新增债券77亿元,再融资债券127.14亿元),上年结转资金63.59亿元,可供使用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87.55亿元,调入资金128.71亿元,收入总计2202.94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06.76亿元,增长7.7%。加上上解中央、省支出76.36亿元,一般债券还本支出127.26亿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206.33亿元,结转下年等支出86.22亿元,支出总计2202.94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192.73亿元,加上中央、省补助收入7.6亿元,专项债券收入517.17亿元(其中新增债券443亿元,再融资债券74.17亿元),上年结转资金177.23亿元,调入资金7.17亿元,收入总计1901.9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480.5亿元,加上专项债券还本支出92.28亿元,调出资金110.22亿元,结转下年支出218.9亿元,支出总计1901.9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0.67亿元,加上中央、省补助收入0.28亿元,上年结转资金3.07亿元,收入总计24.03亿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2.74亿元,加上调出资金6.2亿元,结转下年支出5.09亿元,支出总计24.03亿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88.2亿元,加上上年滚存结余395.92亿元,可供使用的资金共计884.12亿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474.3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09.82亿元。
市对区市的转移支付217.37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169.4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转移支付47.38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转移支付0.59亿元。
一、壮大财政资金池,增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汇聚财政收入、政府债券、政府投资基金三大资金池,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一)财政收入量质齐升。在产业培植、企业培育、项目引进中涵养扩大税源,增添发展后劲。税收收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4.3%。
(二)政府债券促投资、稳增长。新增政府债券520亿元,支持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及民生领域221个项目建设,带动项目总投资4278亿元,充分发挥政府债券扩内需、稳投资、补短板、惠民生的关键作用。
(三)创投基金跃上千亿层级。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杠杆撬动作用,形成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科创母基金、国有资本股权制基金“立体式”政府投资基金矩阵,营造资本和项目加速集聚的良好生态。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综合排名由上年全国第12位升至第6位。全年新增政府引导基金参股基金规模320亿元,累计参股基金规模达到1286亿元,直接投资项目830余个,90%以上为“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项目,80余个项目入选独角兽、瞪羚、隐形冠军企业榜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聚焦群众获得感,更多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
强化公共财政职能,把民生保障放在优先位置,聚焦短板弱项精准发力。2021年全市民生支出1235.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2.4%,促进各项民生事业稳步发展。
(一)支持稳就业、保就业。为8.9万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3.95亿元,为5.1万户创业实体发放创业补贴9.86亿元,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5.3万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住房等补贴4.2亿元,促进大学生就业;投入3亿元开展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28万人次,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1万人,超额完成全年计划。
(二)支持保障疫情防控、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资金保障,统筹安排12.62亿元支持实施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接种;投入8.5亿元用于医院运行补助及卫生健康能力提升、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等;投入1.2亿元新建3个核酸检测基地,改造18个医院发热门诊和重症病区;统筹21.3亿元,支持推进总投资60亿元的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备用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二期、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等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提升应对突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三)支持提升城乡环境、改善居住品质。统筹210亿元支持城乡建设和环境提升,胶东国际机场正式转场运营,环湾路—长沙路立交建成通车,30条未贯通道路打通,让市民出行顺心顺畅;支持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16个,启动棚户区改造1.4万套(户),开工公共租赁住房1062套,开工既有建筑节能保暖改造232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3处,完成11个山头公园整治提升和49个口袋公园建设,新建健身场地和设施50处,新增城市供热配套面积977万平方米。青岛市棚户区改造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四)支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市级财政“三农”资金投入较上年增长8.2%。全市统筹整合涉农资金72亿元,重点支持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田水利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青岛市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获全省考核第一名;投入13亿元实施黄水东调、中小流域治理等水利项目;为50余万农户发放耕地地力保护、种粮补贴6亿元,全力保障粮食生产;为2.4万脱贫享受政策户、边缘易致贫户购买精准防贫综合保险、扶贫特惠险;支持新建42个宜居宜业美丽乡村、489个村公益性设施项目,扶持110个村庄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
(五)支持促进公共服务补短板。市级财政统筹22.6亿元支持完成10件32项民生实事。教育方面,支持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50所;改善215所农村中小学食堂,提高学生午餐质量;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培育蓝领群体。养老方面,连续第17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提高8元;支持建成40个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保方面,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低保、特困、孤儿等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提高10%左右。
三、打好政策组合拳,支持企业纾困发展
统筹财政资金、政策资源、金融资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截至年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数量195.4万户,增长8.2%。
(一)减税降费公平普惠。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131.8亿元,其中新增减税95亿元,新增降费36.8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00万户以上。落实支持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业减免增值税政策减税19.2亿元,落实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政策减税12.8亿元,落实提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政策减税8.4亿元,落实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再减半征收所得税政策减税3.4亿元。将制造业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减免企业所得税34.5亿元,助力制造业升级;降低26.6万户企业失业、工伤保险费率,降费11.9亿元,帮助企业稳岗扩岗。
(二)惠企资金大幅增长。强化财政导向作用,累计出台188条政策措施,支持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发展。科技创新发展资金30.2亿元,增长17%,支持企业比重由56%提高到81%;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增长1.5倍,拨付企业技改补贴7.7亿元,增长46.5%,支持工业企业提升竞争力、创新力,带动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9.6%,制造业投资增长24.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0.5%。
(三)帮助企业融资增信。联合金融部门建立“四金”引流渠:设立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转贷“引导金”,累计为3167户(次)企业提供转贷资金479亿元;设立银行机构贷款风险“补偿金”,鼓励加大小微贷款投放,为银行机构计提风险补偿金,用于不良贷款置换;设立激励贷款增长“奖励金”,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实体贷款投放力度,给企业驰援托底;补充融资再担保机构“资本金”,放大融资担保倍数。2021年,青岛市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4%和33.6%,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困难。
(四)加力支持外贸出口。加大出口信贷支持和出口退税力度,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关税保证保险、优惠利率贷款补贴等政策,助力5000多户外贸企业稳订单稳生产、开拓国际市场;累计为1.5万户企业办理出口退(免)税396.34亿元,减轻外贸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带动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跨越8000亿元台阶,达到8498亿元。
四、用好改革关键招,让公共财政提质增效
聚焦难点堵点进行改革攻坚,让财政资金转起来、活起来、快起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在资金安排上突出系统性。一方面,集中财力办大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八大发展战略,“重构式”整合资金和政策,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全年投向重大战略领域的专项资金占比超过70%。另一方面,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对市直部门公用经费综合定额和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按不低于15%的比例压减,专项业务费按上年预算的10%压减,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按不低于上年预算的30%压减。
(二)在资金保障上突出兜底性。加大财力下沉基层力度,市财政共下达区市转移支付资金217.37亿元,同比增长10.9%。从443亿元新增专项债券额度中,拿出368.7亿元转贷给区市,比重达83.2%,优先保障区市公益性项目建设。完善库款保障水平监测预警机制,累计向困难区市提前调拨库款175亿元,切实增强基层“三保”能力,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三)在资金拨付上突出效率性。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等28项资金列入直达范围,做到民生补助资金基本覆盖,确保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全年共收到财政部下达的直达资金48.3亿元,分配下达进度100%,惠及全市1.29万户企业和151万名群众,为基层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四)在资金使用上突出循环性。实施财政资金“拨改投”改革,对产业、科技、人才等领域项目,变财政无偿拨款为财政股权投资,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在新能源山东实验室建设、海洋生物新药研发等方面实现突破。首创“人才金”模式,创新收益分配、容错量化、以资选才等机制,畅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链”与“资本链”。
(五)在资金管理上突出绩效性。立体化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组织95个市级预算部门全面编制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和2316个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实施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双监控”,及时收回无效低效资金;绩效评价首次全面覆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构建涵盖部门整体支出、项目支出和政府债务等专项领域的绩效评价新体系。
(青岛市财政局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