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山东省
2021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09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29.0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33187.2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43879.7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为7.3:39.9:52.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6.0%,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1.9:32.4:6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14.5亿元,增长15.3%。货物进出口总额29304.1亿元,增长32.4%。其中出口17582.7亿元,增长34.8%;进口11721.4亿元,下降29.0%。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0.3%。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7000亿元,达到7284.46亿元,增长1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475.99亿元,增长15.1%,占比75.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13.16亿元,增长4.3%,扣除市县国库集中支付结余按规定不再实行权责发生制列支因素后,同口径增长9.5%,其中科学技术支出372.32亿元,增长2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63.39亿元,增长14.7%;卫生健康支出1092.72亿元,增长7.7%。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976.94亿元,增长9.6%;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720.64亿元,同口径增长1.8%。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63.33亿元,增长5.2%;...
山东省
2021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09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29.0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33187.2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43879.7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为7.3:39.9:52.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6.0%,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1.9:32.4:6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14.5亿元,增长15.3%。货物进出口总额29304.1亿元,增长32.4%。其中出口17582.7亿元,增长34.8%;进口11721.4亿元,下降29.0%。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0.3%。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7000亿元,达到7284.46亿元,增长1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475.99亿元,增长15.1%,占比75.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13.16亿元,增长4.3%,扣除市县国库集中支付结余按规定不再实行权责发生制列支因素后,同口径增长9.5%,其中科学技术支出372.32亿元,增长2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63.39亿元,增长14.7%;卫生健康支出1092.72亿元,增长7.7%。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976.94亿元,增长9.6%;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720.64亿元,同口径增长1.8%。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63.33亿元,增长5.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72.56亿元,同口径增长18.9%。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6671.51亿元,增长29.5%;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6497.73亿元,增长14.8%。
一、财政运行稳中向好
面对经济下行、新冠肺炎疫情散发以及减税降费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想方设法破困局、多措并举开新局,努力稳定财政运行。一是提升财政收入质量。在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依法加强税费征管,全省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5.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二是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省级日常公用经费、业务运转类支出统一压减20%,会议、差旅、培训等经费压减30%,“三公”经费预算下降25.9%,清理取消到期政策资金166.41亿元,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90.58亿元。三是集中保障重点支出。改变“基数+增长”的传统做法,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安排支出,确保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2021年全省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教育支出分别增长28.8%、14.7%、10.2%、9.6%。
二、支持发展积极有效
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调节作用,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六稳”“六保”,省级筹措资金1064亿元,支持落实“六稳”“六保”四批政策清单中的121项财政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在地方权限内出台免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延长小规模纳税人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免征期限等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700亿元以上,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聚焦动能转换,全省统筹资金1627亿元,推动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实现投资259.2亿元,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538.6亿元,主要投向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聚焦乡村振兴,省级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81亿元,带动全省整合资金948亿元,集聚资金资源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聚焦科技创新,省级统筹整合科技创新发展资金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支持省委省政府重大创新任务落实和重点创新项目实施。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省财政统筹资金209.36亿元,支持实施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节能减排等重点任务。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政策,完善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建立省际黄河流域(豫鲁段)和省内县域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运用财政手段,调动各方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聚焦县域经济发展,制定实施工业强县、现代农业强县等“十强县”财政激励政策,支持强县率先突破,带动县域加快发展。
三、保障民生扎实有力
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中民生支出9243亿元,占比79%,支持办好20件重点民生实事,推动各项民生政策落地见效。社会保障方面,将城乡低保对象等九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提高10%,惠及360多万人。将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42元提高到150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增长4.5%,惠及全省753万退休人员。省级统筹安排138亿元,提高80多万名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支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和困难帮扶。就业方面,全省实现就业补助支出63亿元,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23万人次,通过“稳岗返还”方式稳定就业岗位543.9万个,通过担保贷款贴息方式支持发放创业贷款226亿元。教育方面,全省实现教育支出2411亿元,支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27所、中小学277所,推动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动态清零,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助力在鲁高校“筑高峰”“冲一流”“强特色”。医疗卫生方面,连续第9年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80元。多渠道筹集资金,足额保障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应急储备等新冠疫情防控支出。住房保障方面,全省实现住房保障支出281亿元,同口径增长29.6%,支持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2.95万套,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65.5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1.75万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6万户。
四、财税改革纵深推进
一是预算管理改革迈出新步伐。制定出台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综合预算、零基预算、刚性预算、绩效预算、透明预算、可持续预算等“六个预算”改革,增强对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有序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省市县三级基于一体化系统全面开展2022年度预算编制工作。二是税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根据税法授权,出台全省契税具体适用税率和减免征办法。创新开展水资源税远程在线监控管理改革,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开展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改革试点,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完善全省罚没财物管理制度。三是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搭起新架构。省级全面实施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对10个重大政策项目开展全周期跟踪问效。加强专项债券项目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债券额度分配挂钩。全省16个市全面开展成本绩效管理、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试点,推动提升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又有新作为。“一企一策”细化落实省属骨干金融企业改革方案,加强国有金融资产动态监测,组织开展产权登记专项行动,将全省6.5万亿元国有金融资产纳入统一管理。五是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蹚开新路子。对省级行政机关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闲置和出租的土地、房产等实行统筹运营、共享共用。省级政府公物仓启动运行,14个市建立起政府公物仓制度。六是政府投融资改革取得新成效。深化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省级统筹资金97亿元支持基建、科技、制造业等领域重大项目。出台24条政策措施推动PPP规范发展,全年新纳入财政部管理库项目38个,投资额352亿元。
五、财政管理持续加强
建设“法治财政”,严格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出台财政法治建设和普法规划,推进地方财政立法,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明显提升。建设“安全财政”,健全完善财力保障、审查监控、库款调度、发展激励、责任追究、应急处置“六项机制”,实行工资专户和基本民生专户“直通车”制度,共下达市县各类转移支付2529.8亿元,比上年增加113.8亿元,支持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严格实行专项债券“借、用、管、还”闭环管理,优化完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有序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全省政府债务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建设“效能财政”,持续深化政府采购、财政票据等电子化改革,在省直部门推行差旅费网上报销,疏通管理堵点,消除服务痛点。实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27项中央资金、16项省级资金、20项市县资金直达基层,全年分配落实直达资金1630亿元,支持实施2.2万个惠企利民项目,超1亿人次和5万户企业受益。
(山东省财政厅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