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辽宁省
2021年,辽宁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84.1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1.8亿元,增长5.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9%;第二产业增加值10875.2亿元,增长4.2%,占比39.4%;第三产业增加值14247.1亿元,增长7%,占比5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1%(工业投资增长5.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7%。进出口总值7724亿元,增长17.6%。其中出口3312.6亿元,增长24.9%;进口4411.4亿元,增长12.6%。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增长2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83.9亿元,增长9.2%。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5.6亿元,增长4.1%。加上中央财政补助收入2975.9亿元、调入资金748.5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31.6亿元、地方政府债务收入1458.5亿元、国债转贷资金上年结余0.1亿元、上年结余收入378.4亿元,收入总量为8858.6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79.2亿元,可比口径增长5.6%。加上上解中央财政支出124.2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83.3亿元、调出资金6.4亿元、债务还本支出1375.1亿元、国债转贷资金结余0.1亿元、结转下年支出790.3亿元,支出总量为8858.6亿元。省本级(不含沈抚示...
辽宁省
2021年,辽宁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84.1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1.8亿元,增长5.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9%;第二产业增加值10875.2亿元,增长4.2%,占比39.4%;第三产业增加值14247.1亿元,增长7%,占比5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1%(工业投资增长5.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7%。进出口总值7724亿元,增长17.6%。其中出口3312.6亿元,增长24.9%;进口4411.4亿元,增长12.6%。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增长2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83.9亿元,增长9.2%。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5.6亿元,增长4.1%。加上中央财政补助收入2975.9亿元、调入资金748.5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31.6亿元、地方政府债务收入1458.5亿元、国债转贷资金上年结余0.1亿元、上年结余收入378.4亿元,收入总量为8858.6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79.2亿元,可比口径增长5.6%。加上上解中央财政支出124.2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83.3亿元、调出资金6.4亿元、债务还本支出1375.1亿元、国债转贷资金结余0.1亿元、结转下年支出790.3亿元,支出总量为8858.6亿元。省本级(不含沈抚示范区,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5亿元,下降4.8%。加上中央财政补助收入2765.3亿元、市财政上解省财政收入555.6亿元、调入资金149.9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81亿元、地方政府债务收入1103.8亿元、上年结余收入59.9亿元,收入总量为4893亿元。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9.2亿元,增长48.9%。加上上解中央财政支出95.5亿元、省对下转移性支出2022.8亿元、债务还本支出48.6亿元、债务转贷支出1052.6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88.1亿元、结转下年支出26.2亿元,支出总量为4893亿元。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185.2亿元,下降12.3%。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309.1亿元,可比口径下降11.3%。省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5.7亿元,增长31.3%。省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49.4亿元,增长610%。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38亿元,增长28.7%。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59.6亿元,可比口径增长95%。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9亿元,下降63.8%。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3亿元,下降89.9%。全省和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225.7亿元,增长3.5%。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支出4220.7亿元,增长2.7%。省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770.2亿元,增长422.4%。省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825.3亿元,增长427.9%,主要是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筹、省级统收统支、统一核算影响。
国务院下达政府债务限额为11264.5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7353.3亿元,专项债务限额3911.2亿元。截至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为10252.5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6883.8亿元,专项债务余额3368.7亿元。全年发行政府债券2457.2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458.4亿元,专项债券998.8亿元。
一、多措并举,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
(一)狠抓财政增收节支。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多渠道挖掘增收潜力,组织财政收入。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1%,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目标。采取严格资产配备、编外人员“只减不增”等27条措施,确保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抓好预算执行,及时将资金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发挥资金效益和政策作用;将年底前可不再安排的支出节省下来,防止年底突击花钱。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将基本支出当年未支出部分作为结余资金予以收回,盘活结转结余资金580.6亿元。
(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到100%,落实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等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取消港口建设费,免征文化事业建设费等,全年新增减税降费205.8亿元。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税,惠及17.3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缴税费超50亿元。
(三)做好向上争取工作。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2635亿元,增长7.3%。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补助政策获得延续,争取“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补助资金79.1亿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国土绿化试点示范、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等多个项目通过国家竞争立项。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27亿元,增长23.9%。
(四)落实常态化资金直达机制。进一步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县级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26项常规性转移支付全部纳入直达资金管理。坚持“一竿子插到底”,实现资金快速精准投放到终端,及时下达资金1189.4亿元,规模是上年的2.3倍,惠及企业2800多户,受益群众2100多万人。采取全程监控、通报约谈等12项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合法合规、使用安全高效。
(五)放大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融资担保、专项债券、财政奖补等工具,完善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制度,有效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注资2.2亿元补充辽宁省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资本金,辽宁省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新增再担保和担保业务额191.63亿元、70.8亿元,缓解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安排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2.6亿元,引导银行机构新发放贷款2.4万笔、51.5亿元,支持全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
二、精准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支持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筹措资金20.8亿元,设立“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按照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管理,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创新、“老字号”智能化改造、机器人研发、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数字化项目,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数字产业化项目,助力新建5G基站2.5万座。统筹资金1.6亿元,支持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二)支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筹措资金22.7亿元,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和辽西地区的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发展,健全辽东绿色经济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筹措资金5亿元,支持发展“飞地经济”,促进区域间协作发展。筹措资金20.5亿元,推进资源型地区动能转型、产业转型、功能转型、生态空间转型。
(三)支持提升创新能力。筹措资金10亿元,支持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立“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机制和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对138家科技型企业给予奖补,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择优给予支持。筹措资金4亿元,支持辽宁实验室建设。筹措资金6.2亿元,支持实施“兴辽英才计划”,推动人才、技术、项目、团队“带土移植”,重点对1334名杰出、领军、高学历人才以及36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等给予奖补。
(四)支持扩内需促开放。安排项目前期费1.3亿元,助力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统筹基建投资、新增债券资金等462.5亿元,支持1096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带动有效投资2488亿元以上。筹措资金115.8亿元,支持建设交通强省。筹措资金5.1亿元,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支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筹措资金6.2亿元,促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对外开放。落实基金、财税、人才等政策,支持辽宁自贸区创新发展,打造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
(五)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筹措资金23.9亿元,继续对脱贫地区特别是17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支持。筹措资金201.7亿元,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和保护黑土地,支持创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等,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和产业融合发展,助力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保农业保险,将种植业6个主要险种费率由全国最高降至邻省最低水平。筹措资金49亿元,支持建设327个美丽乡村以及1.3万公里“四好农村路”和“一事一议”村内道路,持续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奖补标准扶持600个行政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103个。
(六)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筹措资金7.5亿元,获得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绿色智慧公交示范项目1.5亿美元低息贷款,引导节能减排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促进全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步降低,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筹措资金59.7亿元,推进散煤治理、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大伙房水源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筹措资金53.2亿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支持辽河国家公园创建、辽河流域一体化保护、大规模国土绿化,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三、节用裕民,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全省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占比达到75%,年初确定的10件民生实事所需资金保障到位。
(一)支持稳就业。筹措资金20.9亿元,帮助8.3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援助12.8万户企业稳定岗位336.3万个。筹措资金22.2亿元,支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69.7万次,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设立高校就业工作奖励专项经费,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筹措资金42.6亿元,城乡低保平均标准比上年分别提高4.9%和9.9%,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平均标准比上年分别提高8.2%和10%。筹措资金113.4亿元,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年人均580元和79元。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提高4.5%,惠及800多万人。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惠及残疾军人等8类优抚对象16万人。筹措资金15亿元,支持提升国有企业职工生活质量和服务职工水平,化解国有企业改革历史遗留问题。
(三)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筹措资金41.8亿元,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双减”政策有效落实。筹措资金2.4亿元,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筹措资金19.4亿元,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筹措资金3.9亿元,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等。筹措资金27亿元,为全省69万名学生发放各类奖、助学金,为22.7万名学生免除学费、10.7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
(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筹措资金39.2亿元,落实新冠病毒疫苗居民免费接种政策,支持疫情防控物资采购,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筹措资金23.7亿元,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推进健康辽宁建设。
(五)支持平安辽宁建设。筹措资金14.8亿元,支持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提升和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筹措资金2.1亿元,支持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支持政法部门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打击暴力恐怖和新型网络犯罪。加大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工作经费保障力度,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六)支持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筹措资金14亿元,支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助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筹措资金77.8亿元,推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支持实施棚户区改造4968套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58.6万户,为7.2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支持沈阳市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筹措资金11.3亿元,保障群众温暖过冬,对稳电保供的发电企业给予奖励,对供热企业贷款给予贴息,并建立应急保障机制。
四、完善机制,有效防控财政风险
(一)坚决兜住基层“三保”底线。落实省政府制定的32条具体措施,出台县区“三保”风险应急处置办法。加强动态监控,建立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专人专区”日常联络调度网络,全省100个县区全部设立工资库款保障户,“点对点”调度国库资金1690亿元。对县区财力性转移支付5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省财政下拨20亿元基层“三保”应急资金,用于重点关注地区和预警提示地区保工资发放。
(二)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强化“借、用、还、防、化、管”闭环管理,全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未发生政府债券违约事件。创新债券管理机制,建立跨部门监测和数据共享平台、地方政府债券穿透式全流程管理系统,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前完成全年债券发行任务,平均利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首次通过银行发售地方政府“柜台债”。
(三)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稳步推进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落实缺口省市分担机制。筹措各类资金2732.2亿元,确保全省760多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争取中央养老金财政补助和中央调剂金1325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一。
(四)助力打好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出台支持金融机构改革的21条财税政策,通过争取中央专项借款和债券等积极筹措改革化险资金,规范资金审批、债券使用、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等管理制度。履行省属金融企业出资人职责,通过直接注资、股权划转等,增强辽宁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能力。通过强化国有金融资本穿透管理等措施,促进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筑牢金融风险向财政领域传导的“防火墙”。
五、深化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一)推动财政制度改革创新。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有关部署,修订完善16项资金管理办法。将市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结余资金由权责发生制调整为收付实现制列支,推动基层财政真实准确编制当年可执行预算。推进财政领域制度性创新,完成公共文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应急救援领域省与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动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和电子评审,持续推进财政领域“放管服”改革。做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报告工作,连续三年在财政部通报中保持前三位。
(二)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开展数字财政建设,建立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省市县三级财政、1.7万个预算单位全部上线,上下贯通、横向联动,实现2022年总预算编制和部门预算编制、2021年财政总预算执行和部门(单位)会计核算四项目标全覆盖,运用系统化思维和信息化手段全流程整合预算管理制度,实现各级预算管理统一规范和有效控制。
(三)强化预算绩效管理。首次编制省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目标,实现绩效管理全覆盖。组织对2020年284个特定目标类项目绩效和559个省直预算单位整体绩效开展自评;对2020年财政支持的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的23个项目绩效情况进行重点评价,涉及预算资金80.9亿元。建立绩效管理结果与预算安排的挂钩机制,大力压减执行较慢、绩效不高、人大监督及审计发现问题项目资金。
(四)严肃财经纪律。依法接受人大预算监督。加强与人大代表沟通联络,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回应关切。做好国务院大督查、巡视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组织开展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和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健全规范财政管理的长效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组织开展地方财政收入虚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加强与审计部门、财政部辽宁监管局等机构的密切配合,强化财会监督与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等各类监督的协同合作,发挥监管合力。
(辽宁省财政厅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