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北京市
2021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69.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3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7268.6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增加值32889.6亿元,增长5.7%。三次产业构成为0.3:18.0:81.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8.4万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4.9%。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30438.4亿元,增长30.6%。其中出口6118.5亿元,增长31.2%;进口24319.9亿元,增长30.4%。全年市场总消费额增长11.0%。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67.7亿元,增长8.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32.3亿元,增长8.1%,加上中央返还及补助、地方政府债券等收入2110.2亿元,收入合计8042.5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62.7亿元,增长1.3%,加上上解中央、地方政府债券还本等支出1179.8亿元,支出合计8042.5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02.8亿元,增长9.2%,完成调整预算的106.3%。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02.4亿元,增长1.8%,完成调整预算的100.0%。市对区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1608.1亿元,其中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1371.6亿元,专项转移支付236.5亿元。
全市政...
北京市
2021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69.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3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7268.6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增加值32889.6亿元,增长5.7%。三次产业构成为0.3:18.0:81.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8.4万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4.9%。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30438.4亿元,增长30.6%。其中出口6118.5亿元,增长31.2%;进口24319.9亿元,增长30.4%。全年市场总消费额增长11.0%。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67.7亿元,增长8.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32.3亿元,增长8.1%,加上中央返还及补助、地方政府债券等收入2110.2亿元,收入合计8042.5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62.7亿元,增长1.3%,加上上解中央、地方政府债券还本等支出1179.8亿元,支出合计8042.5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02.8亿元,增长9.2%,完成调整预算的106.3%。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02.4亿元,增长1.8%,完成调整预算的100.0%。市对区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1608.1亿元,其中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1371.6亿元,专项转移支付236.5亿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705.7亿元,加上地方上年专项政策性结转使用、专项债务等收入3155.2亿元,收入合计5860.9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469.3亿元,加上地方专项政策性结转下年使用、专项债务还本等支出2391.6亿元,支出合计5860.9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892.5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3.9%。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26.4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0%。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78.1亿元,加上上年结转收入11.2亿元,收入合计89.3亿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51.5亿元,加上向一般公共预算调出资金22.9亿元、结转下年使用14.9亿元,支出合计89.3亿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6.3亿元,完成预算的113.8%。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44.9亿元,完成预算的100.0%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5483.6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6.5%。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4675.3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7.7%。当年收支结余808.3亿元。
一、夯实财源基础,增强财政收入增收动力
一是持续释放减税降费政策红利。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提高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下调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加大先进制造业留抵退税等各项减税政策,在地方权限内延续停征中小微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将职工医疗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10.8%下调至9.8%等。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超800亿元。二是完善市区财源建设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加强财源建设与企业“服务包”机制衔接,持续做好重点企业走访服务工作,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帮助企业解决在京发展难题,吸引500多个重点财源储备项目落地,对财政收入形成有力支撑。三是加强财政收入运行态势分析。重点关注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运行以及大型央企、总部集团、平台经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财源发展情况,持续提升税收管理质效,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明确政府职责,对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行政许可、财政投入等政策开展公平竞争审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二、加大资源统筹,增强财政综合保障能力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获批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冬季清洁取暖、重大节点路网建设、乡村振兴等项目陆续获得中央支持,首次争取到新开发银行主权贷款33.5亿元,不断拓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来源。二是加强跨年度预算平衡。市级超收收入全部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发挥调余补欠作用,增强预算调节能力。三是完善财政资金直达监管机制。进一步提高支出效率,确保资金运作规范科学,发挥好直达基层、惠企利民作用。四是推动财力下沉。加大对各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并进一步向生态涵养区倾斜,兜牢“三保”底线。
三、优化支出结构和重点,推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一是优先做好民生领域经费保障。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八成以上。积极筹措资金,实行免费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推动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延长失业保险待遇扩围政策,持续加大养老服务专项投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落实义务教育“双减”要求,出台课后服务教师激励政策,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和重点区域学位供给。安排城市更新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加大保障房建设投入,向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发放市场租房补贴。二是增强首都重大战略任务资金保障。集中财力支持“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子”联动、“两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支持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活动。支持中轴线申遗、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全市重点项目。同时,腾挪更多资金用于科技创新,支持“三城一区”发展和新型研发机构、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技项目。
四、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引导作用,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抓住“两区”“三平台”建设契机,用好用足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高精尖产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采用贷款贴息、拨款补助等多种财政工具,全力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区域竞争力。落实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助力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持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促进资本市场整体发展,助力财源建设。二是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修订印发《北京市市级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基金设立审批,加强财政出资管理,提高基金运行效能。政府累计投资基金45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471亿元,累计投资5014个项目。持续推广PPP模式,加强项目评估和项目库规范管理,项目签约落地率达93%,居全国第一。三是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融资担保等政策工具“组合拳”,支持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将政府采购预留中小企业份额提高至40%,高于国家规定10个百分点。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首付款支付比例不低于50%,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鼓励政府性担保机构扩大对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代偿代补范围,对单户企业贷款担保金额由500万元扩大到1000万元,助力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发挥社保政策保市场主体、稳定就业作用,失业保险基金用于稳岗等方面投入107亿元。指导督促各区加快推动首贷贴息政策落地惠企,各区均出台首贷贴息政策,实现全市范围内首贷财政贴息政策全覆盖。
五、加强成本控制,深入推进绩效管理改革
一是坚持厉行节约。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稳日子”要求,严控政府机关行政运行成本,2021年继续按10%的比例压减出国、会议、差旅和培训等经费,按45%的比例压减课题经费。二是持续开展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初步形成绩效管理“北京模式”的基础上,将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向公用事业、教育等重点领域纵深推进。在医疗卫生、养老助残、社会救助等10个领域选取46项民生政策开展绩效评价,为调整完善民生政策夯实基础。加大事前绩效评估力度和事中绩效运行监控,对市人大重点监督的项目开展绩效评价,组织人大代表全程参与,提升财政管理透明度。三是建立区级财政运行绩效评价机制。指导督促各区开展重点领域全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推动建立适合区情特点的支出标准体系,绩效分析结果和应用情况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督促各区不断强化成本意识。
六、强化政府债务管理,防范财政运行风险
一是合理把握新增政府债券规模。争取新增政府债务限额99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58亿元,专项债务840亿元,保障全市交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积极拉动本市投资。其中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首钢数字智能产业研发园区等23个“两区”建设项目的债券资金,占全市新增债券规模的近一半。二是降低政府融资成本。首次推行债券分期精准发行方式,根据债券项目月度实际用款计划,科学确定债券发行时点,避免债券资金闲置滞留,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全年节约利息支出约5.4亿元。三是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加强债务项目库建设,建立涵盖项目需求申报、债券资金审核、债务限额分配、支出使用管理、债务还本付息等在内的政府债务全过程项目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债务常态化监管与偿债能力分析,确保债务规模与财政可承受能力、项目实际需求相匹配,推动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七、夯实财政财务基础工作,提升财政精细化治理水平
一是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各部门、单位首次运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编制2022年预算,实现市区两级财政业务要素、操作规程、制度规范、软件系统、运维保障的“五统一”,全部实施“两上两下”编制程序,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二是不断扩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范围。依托监控平台,通过智能预警、疑点追踪,及时发现问题,指导部门规范预算执行行为,为财政资金有效运行保驾护航。2021年监控数据约90万条,较上年增长15%。三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开展采购意向提前公开、集中带量采购等工作试点,着力搭建公平、开放、透明的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政府采购透明度评估第一。四是稳步推进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研究出台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实施规定,会同国资监管部门理顺管理机制。持续夯实金融企业产权管理、财务统计监测、绩效评价等基础工作。五是创新政府资产管理方式。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统一管理处置,探索建立公物仓制度,打造一个市级仓和市教委、市医管中心两个部门分仓的试点模式,首批入仓资产逾万件,总价值近90亿元,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六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制定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预算审核操作规则和市级部门政府购买服务负面清单,统一政策标准,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七是加快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启动区块链财政电子票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市近2000家行政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实现即时开具电子票据,同比增长42%,累计减少纸质票据近1亿份。
(北京市财政局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