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学会协会工作
2021年,财政部各学会协会积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理论创新,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会员质量,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中国财政学会
(一)推进组织建设,提升学会工作的规范性。召开第十届理事会第五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审议中国财政学会投融资研究专委会、财政史研究专委会、区域财政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的选举结果。召开第十届理事会第三次秘书长工作会议,通报上年学会秘书处的工作情况,讨论研究本年学会重点工作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副秘书长的人员调整并确定新的工作分工。召开分支机构秘书长工作会议,讨论如何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风险,更好地开展专委会的学术研究工作。原中国财政学会民族地区财政研究专委会更名为区域财政研究专委会,研究领域和对象调整为区域财政经济发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财政支持政策、财政横向转移支付体系等地区间财政协调平衡机制研究。
(二)完善制度机制,提升研究工作和学术影响力。一是制定并出台《中国财政学会课题评审管理办法》,对课题研究撰写过程、成果中期评审评价、成果终评和验收、成果宣传和应用转化等作出明确的规定,提升研究评审工作的标准化、...
学会协会工作
2021年,财政部各学会协会积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理论创新,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会员质量,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中国财政学会
(一)推进组织建设,提升学会工作的规范性。召开第十届理事会第五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审议中国财政学会投融资研究专委会、财政史研究专委会、区域财政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的选举结果。召开第十届理事会第三次秘书长工作会议,通报上年学会秘书处的工作情况,讨论研究本年学会重点工作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副秘书长的人员调整并确定新的工作分工。召开分支机构秘书长工作会议,讨论如何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风险,更好地开展专委会的学术研究工作。原中国财政学会民族地区财政研究专委会更名为区域财政研究专委会,研究领域和对象调整为区域财政经济发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财政支持政策、财政横向转移支付体系等地区间财政协调平衡机制研究。
(二)完善制度机制,提升研究工作和学术影响力。一是制定并出台《中国财政学会课题评审管理办法》,对课题研究撰写过程、成果中期评审评价、成果终评和验收、成果宣传和应用转化等作出明确的规定,提升研究评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二是推进财政基础理论创新工作。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上海、北京双会场的形式联合举办“202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基础理论暨财政学科建设”研讨会(视频)。成立课题组,组织全国的财政青年专家,多次召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基础理论”小型研讨会,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评审和项目验收。三是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和专题研讨会。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术研究类“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机制研究”开题暨研讨会(视频)。举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术会议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暨健康风险管理”研讨会。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术研究类“财政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中国政治财政学研究”课题,并获准立项。中国财政学会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社科学术社团奖补。四是举行闭门研讨会。中国财政学会会长楼继伟组织召集“财政与金融关系的新逻辑”闭门研讨会,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联合,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目标,研究探讨新发展阶段的财政与金融关系。五是组织开展招标委托课题。面向全国会员单位和理事设立招标及委托课题6项,分别为地方隐性债管理研究、当前生态补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路研究、农民市民化中的财政机制研究、消除绝对贫困之后的后续财政政策研究、积极应对老龄化风险的财政政策研究、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及财政政策影响研究。截至年末,课题已经全部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通过了结项审核。六是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共同组织全国财政科研协作课题研究工作。立项协作课题11个,选题涵盖地方财源建设重点问题研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财政政策研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制度创新模式研究等多个领域。七是开展第七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工作,收到参评成果364项。
(三)加强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一是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亚太金融论坛(APFF)、中国国际商会联合举办“2021年亚太金融论坛”。以“共建创新包容的金融市场”为主题,围绕宏观经济、绿色金融及数字金融等热点议题展开讨论。二是加强社团间的互动交流。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刘尚希与福建省邓子基教育基金会顾问董大胜就开展合作进行深入讨论,在学术成果评选评优、科研项目设立、基础理论创新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三是与中国知网联合举办财税知识网络答题竞赛。四是加强对学术活动成果的宣传,结集出版《健康风险管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著作和论文集。五是规范内刊工作,编辑出版《财政与国家治理决策参考》《学会动态》《学会工作简报》3份内刊。六是在重庆举办“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与风险化解”培训班。七是开展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举办“国有资产治理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国资治理与资本运营高峰论坛”、“历史上的酒税和专卖”学术研讨会、“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应用空间和财政可持续”网络视频座谈会等活动。
二、中国会计学会
(一)服务财会中心工作,推动学术交流和理论创新。一是聚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举办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会议。以“会计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会计创新与发展”“智能转型、资本市场改革与会计理论创新”等为主题,举办18场层次较高、影响较大的年会、论坛,累计吸引10余万人线上同步参与。支持各会员单位举办学术会议,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二是围绕会计改革与发展重点任务,组织课题研究。组织专家对上年立项的7项财会监督课题进行成果鉴定,确定优秀1项,良好3项,合格3项。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数字化智能化与财务报告未来模式研究、管理会计理论变革与中国情景应用、新形势下会计类学科专业的融合与重构研究、智能财务建设与业财融合研究、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会计信息供给等6个课题立项,为做好理论研究工作、推动会计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三是围绕时代热点议题,开展会计研究。组建4个课题组,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业绩计量、资产减值与信息披露、企业业绩考核、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合同相关会计处理的影响开展专题研究,形成系列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并于6月24日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召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企业会计问题及其应对”学术研讨会上进行汇报交流,相关材料上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获结项审核通过。四是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两场《中国会计研究》学术研讨会,分别围绕“环境变革与会计创新”和“落实《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推动会计理论发展繁荣”主题进行研讨。
(二)优化学科设置和学术评价机制,促进会计学科发展。一是做好学科建设。组织全国会计学术力量研究论证会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的可行性,先后召开或组织参与10余场研讨会、论证会、汇报会,得到财政部领导大力支持。二是做好《会计研究》编辑出版工作。全面梳理和系统优化编辑出版工作,更新审稿专家库,开发投稿审稿软件系统,提高服务作者读者的水平和能力。三是做好“第十届(2021年)杨纪琬奖学金”的征选评选,修订完善《杨纪琬奖学金管理办法》。27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师生提交56份奖学金申报材料,创历史性新高。经专家进行两轮评审,确定获奖专著2本、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4篇。
(三)服务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夯实行业发展基础。一是做好“会计名家培养工程”选拔和结项工作。组织完成2017年“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结项工作,对第四批会计名家培养对象进行综合评议。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间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23篇,承担课题40项,26份研究报告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或获得领导批示,出版相关著作或译著12本。研究完善项目实施发展规划,每年选拔培养对象缩减为5人,保证名家工程的质量与权威性。二是举办名家公益活动。会计名家通过“名家公益大课堂”、教育帮扶、指导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及调研等多种方式践行社会责任。在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组织两场“名家成果报告会”,传播学术思想和科研教学经验。三是做好政策的宣传培训工作。举办“财务转型视角下企业会计准则高质量实施指导、税收管理优化与管理会计实务”等高端培训班,宣传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制度,累计吸引上万人次参加。
(四)坚持以会员为中心发展理念,提高服务会员质量。一是发展会员,完善会员结构。全年吸收314名个人会员、17名单位会员,其中多数为高校老师及具有高级职称的实务工作者。二是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举办线上免费培训班1期(为期1年),推出“会计名家”讲座2场、高端会计人才讲座2场。在财政部定点扶贫县湖南平江举办会计政策和业务培训班,当地130余名财会人员参加学习。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完善线上订阅期刊、会员缴费系统,提升会员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利用学会网站和公众号等平台,推送会计理论前沿、会计研究成果等资讯。
三、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
(一)主动融入中心工作,提高服务意识。一是围绕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部署的十大任务,研究制定《预算管理与会计》期刊宣传指南,确定重点研究课题。二是积极发挥研究会领导成员、理事会成员和会员单位作用,强化能力建设,丰富研究方式,提高研究水平。三是聚焦“预算管理一体化”“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拟定课题展开研究。
(二)探索主体工作创新,提高课题研究前瞻性实用性。一是聚焦财政发展面临的新情况、预算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工作思路。二是创新课题研究机制,实行课题研究“四个结合”。即:受托研究与自主选题研究相结合,财政部预算司委托课题1个,财政部国库司委托课题2个,自主选题6个;定向委托与公开招标相结合,委托课题采取指定委托课题组的方式,部分自主选题实行公开招标的方式;业内专家研究与实务工作者研究相结合,提高实务工作者参与的比重,承担课题研究的29个课题组中实务工作者占近59%;业务主管司局研究与地方财政部门研究相结合,首次尝试将2个课题委托财政业务司研究,地方财政部门承担课题研究的比重提高到45%。三是创新成果结评方式,所有课题成果必须对照研究提纲对研究思路和方向进行审核,必须由相关司局对研究成果的可行性进行研判,提出修改意见建议,反馈课题组进行修改。对课题组报送的研究报告,组织专家进行结题评审。对评审通过的结题报告进行汇总,形成最终研究报告,上报部领导和相关业务司局审阅。
(三)提升刊物质量,加强宣传阵地建设。《预算管理与会计》杂志采取扩大约稿量、提升理论性和实务性研究文章的档次、扩大刊文领域、改进栏目设置和编辑流程、提高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等措施,提高刊物质量,发挥宣传阵地作用。
四、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
(一)加强农村财经科研,提升社团智库业务水平。一是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承担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委托课题《PPP模式支持乡村振兴路径研究》,课题总报告在验收中获得好评;陕西省铜川市财政局委托课题获得铜川市领导肯定。二是编印内刊《农业农村财经研究参考》4期,提高服务决策水平。
(二)提高《当代农村财经》办刊质量,扩大会刊影响力。一是及时刊发“三农”政策法规,交流各地落实支农政策的措施和经验;刊登各地交流学习和掌握政策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做法,引导和促进地方落实财政支农政策。二是陆续推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专题,宣传“十四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取得的成就。三是加大理论文章宣传力度,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部委重大科研课题、院校基金支持课题等研究成果,提升刊物学术性。全年共刊登各类基金项目成果近40篇。
五、中国珠算心算协会
(一)加强组织建设。第九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合肥市珠算心算协会、福州市珠算心算协会的入会申请,中珠协会员单位总数增至55家。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召开座谈会,邀请专家对《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行详细解读,就珠算保护传承发展达成多项共识。中国珠算非遗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宁夏银川举行,遴选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5个省市、14家学校和养老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进一步发挥中国珠算的文化和教育价值。
(三)持续推进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珠心算等三种典型训练方式的效果及其脑机制比较研究”、浙江大学物理系交叉学科实验室“普及型珠心算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认知行为与脑机制的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珠心算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研究”三项重点课题完成中期评审,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重点课题《中国珠心算发展报告(2020)》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召开珠算珠心算学术研究部学术研讨会。
(四)推动珠算珠心算鉴定改革。截至年底,已成立39个省级鉴定中心,950个鉴定基地(点),认证鉴定员3367人,累计完成珠算珠心算鉴定32194人次。
(五)完成珠心算培训师试点工作。协会秘书处、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吉林省珠算心算协会、黑龙江省珠算协会等4家试点单位共组织珠心算培训师培训班8期,1094人次参加培训,培训合格率达97.04%。
(六)举办第29届海峡两岸珠算珠心算通信比赛,参赛人数30余万人,同比增长30%;截至年底,参赛总人数累计逾737.3万人次。举办“2021年全国珠心算网络答题活动”,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488支代表队、7266名选手报名参加。
(七)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工作。审议通过俄罗斯AMMA学校、尼日利亚珠心算教育中心、印度尼西亚神墨教育国际有限公司、马来西亚神墨育能教育机构加入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并成为非理事会员单位的申请。召开第六次珠心算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会员单位代表及专家等48人参加,5位专家及会员代表作了主题发言。
(中国财政学会、中国会计学会、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