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际财经研究
2021年,国际财经中心统筹推进国际财经研究和智库建设,为服务财政中心工作和对外财经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一、立足财政中心工作,以全球视野服务财政改革发展
(一)服务财政中心工作再上台阶。坚持以财政视角研究国际财经问题,以国际视野服务财政改革发展。围绕全球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和政策、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初级产品保供、碳达峰碳中和等重要问题以及全球经济治理、发展中国家债务、高质量基础设施、气候融资等多双边财经对话机制与平台下的重点问题开展一系列研究。向上级部门报送重点研究报告140多篇,其中40多篇获得采纳。以联合研究、信息报送、参阅材料等形式,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多次得到财政部领导批示,数篇报告被批转财政部党组传阅,服务财政中心工作效能显著提升。创设《国际财经中心特刊》,反映财政政策理念、国际税收改革、主要经济体债务和赤字等涉及财政业务的国际财经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供财政部领导和相关司局参阅。
(二)研究成果量质齐升。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积极发挥财政部党组“参谋部”和“智囊团”作用,大到综合性分析研究,小到信息类编译整理,...
国际财经研究
2021年,国际财经中心统筹推进国际财经研究和智库建设,为服务财政中心工作和对外财经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一、立足财政中心工作,以全球视野服务财政改革发展
(一)服务财政中心工作再上台阶。坚持以财政视角研究国际财经问题,以国际视野服务财政改革发展。围绕全球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和政策、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初级产品保供、碳达峰碳中和等重要问题以及全球经济治理、发展中国家债务、高质量基础设施、气候融资等多双边财经对话机制与平台下的重点问题开展一系列研究。向上级部门报送重点研究报告140多篇,其中40多篇获得采纳。以联合研究、信息报送、参阅材料等形式,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多次得到财政部领导批示,数篇报告被批转财政部党组传阅,服务财政中心工作效能显著提升。创设《国际财经中心特刊》,反映财政政策理念、国际税收改革、主要经济体债务和赤字等涉及财政业务的国际财经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供财政部领导和相关司局参阅。
(二)研究成果量质齐升。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积极发挥财政部党组“参谋部”和“智囊团”作用,大到综合性分析研究,小到信息类编译整理,日均完成各类研究报告2篇以上,全年共完成各类研究报告700多篇。刊印《国际财经》《国际财经内参》《国际财经中心特刊》等7种研究产品以及《中国财政月度资讯》《中国财政》等英文刊物。除报送财政部党组和上级部门外,多篇研究报告通过不同方式分送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部门,得到相关单位高度评价。
(三)动态信息提质增效。每周编译刊印《一周国际财经》和《一周中国财政》,涵盖当周国际、国内重要财经政策、事件、数据和观点,报送财政部领导并向部内各司局、相关部委和地方财政厅局发送。每周向上级部门报送《一周国际财经大事》。密切跟踪主要经济体在政治、经济、贸易、科技、供应链、气候变化等领域涉华政策动向,累计报送动态信息日刊超过1500期。
二、服务对外交流合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一)扎实推进双边研究。紧密围绕对外财经交流合作大局,统筹推进双边和区域层面重点问题深度研究和热点问题迅速反映。一方面就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对华经济政策等重点问题开展长期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就其经济政策及最新动向予以迅速反映,研判其对中国的影响。例如围绕美国拜登政府上任以来,美在贸易投资、财政金融、气候变化、科技和价值链、全球经济治理、国际发展合作等领域出台的各项政策,美、欧、日在贸易投资、产业链等领域的合作情况,以及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印太经济框架等双边和区域经济安排等撰写多篇研究报告。
(二)积极谋划多边研究。紧密围绕多边财经对话机制和多边开发机构,就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国际发展合作、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数字经济、“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框架下重点议题开展研究,及时形成反映国际组织涉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等内容的研究成果,完成数十篇相关研究报告。多次参与G20、金砖国家、东盟与中日韩(10+3)等多边财经机制相关会议,从专业角度对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协调、高质量基础设施、碳定价等相关政策文件提出建议,并从研究、信息等角度服务财政部领导出席重大外事活动。
(三)统筹布局重大前沿问题研究。立足自身相对优势及研究特点,统筹开展环境、社会和治理规则(ESG)、数字经济等前沿问题研究。系统梳理全球主要“高标准”自贸协定涉及的规则问题,密切跟踪主要经济体在ESG、数字经济等领域相关政策动向。以碳定价问题为切入点,就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美国碳定价机制、国际组织对碳定价立场等问题撰写系列研究报告;围绕全球主要多双边数字贸易协定核心条款,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数字贸易政策及其对外商签数字贸易协定路径等问题开展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对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博弈、创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规则环境提供研究支撑。
三、推进智库建设,持续打造高水平国际财经智库
(一)研究能力持续增强。重视机构能力建设,为青年干部量身定制学习成长平台,帮助研究人员拓展视野,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一是创设“青年主讲人”论坛,由青年干部介绍近期研究成果,并进行互动点评。二是创设“处长讲坛”,邀请财政部优秀处长交流工作体会和管理经验。三是创设“专家讲坛”,依托美国研究智库联盟等智库合作网络,邀请国内学界知名专家讲座。2021年,中心多篇研究报告分获财政部“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多篇调研报告分获“财青8+”调研一、二、三等奖,国际财经中心获优秀组织奖。
(二)智库影响持续提升。围绕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及政策、全球经济治理等重点问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或参与各类国内研讨会100多场。除牵头美国研究智库联盟外,还参与“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经济结构转型研究联盟”等智库合作机制。依托上述平台,与数十家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合作与信息交流机制,形成多项研究成果,获得财政部领导和有关单位肯定。在《中国财政》杂志、《中国财经报》等媒体刊发多篇研究成果,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国际传播持续推进。依托全球智库合作网络,积极开展财政国际传播工作,全年参与各类国际研讨活动近40场。与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举办“中美全球经济秩序对话”线上研讨会;参加亚洲开发银行“亚洲智库发展论坛”,对外解读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财税政策,并就共同富裕、绿色转型等各方高度关切问题答疑解惑;与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就宏观经济、财税改革、碳定价等议题开展多场专题研讨。连续六年编印《CHINA FINANCE》英文图书(年刊),向160多个国家驻华使馆发送,提升中国财税政策和财税改革外宣力度。
(国际财经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