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
2021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其管理中心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部署,扎实开展制度建设,着力推进业务转型,支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法治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
一、开展制度建设,强化业务管理
(一)修订完善制度体系。基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部署,对标业务转型发展和规范高效要求,配合基金工作相关部委和有关机构,推进《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清洁基金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赠款项目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
(二)强化业务实施管理。基于外部机构调研,探索创新业务风险管理和绩效管理模式。完成55个存续项目的动态信用信息检查与风险识别预警。完成2019—2020年结项项目的绩效评价,其中2019年结项的29个委托贷款项目和2020年结项的16个委托贷款项目,分别形成了年均140.07万吨和252.6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碳能力。
二、推进业务转型,突出政策引导
(一)配合开展赠款业务。协助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主管部门,安排清洁基金赠款支持相关政策研究、能力建设和社会宣传工作。全年拨付赠款资金707万元、验收项目82个、收回...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
2021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其管理中心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部署,扎实开展制度建设,着力推进业务转型,支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法治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
一、开展制度建设,强化业务管理
(一)修订完善制度体系。基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部署,对标业务转型发展和规范高效要求,配合基金工作相关部委和有关机构,推进《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清洁基金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赠款项目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
(二)强化业务实施管理。基于外部机构调研,探索创新业务风险管理和绩效管理模式。完成55个存续项目的动态信用信息检查与风险识别预警。完成2019—2020年结项项目的绩效评价,其中2019年结项的29个委托贷款项目和2020年结项的16个委托贷款项目,分别形成了年均140.07万吨和252.6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碳能力。
二、推进业务转型,突出政策引导
(一)配合开展赠款业务。协助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主管部门,安排清洁基金赠款支持相关政策研究、能力建设和社会宣传工作。全年拨付赠款资金707万元、验收项目82个、收回结余资金530万元。清洁基金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拨付赠款资金9.24亿元,支持开展项目523个。
(二)拓展有偿使用业务。积极发展与专业金融机构合作的债权投资业务。全年共审核委托贷款项目28个,支持内容涉及新能源开发利用、垃圾发电、热电联产、绿色公交、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地域涉及江苏、浙江、山西、广东、深圳等5个省市,贷款金额14.16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03.58亿元。开展委托贷款项目345个,覆盖27个省区市,累计安排贷款资金20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330.38亿元,预期每年产生碳减排量及碳减排潜能逾千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时,与多家机构开展股权投资合作业务准备。
(三)支持碳市场建设。履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东职责,积极参加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审议其重大战略、经营管理等事项,助力推动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运行。
(四)配置绿色理财。增加绿色理财方式的债权投资,全年申购优质高等级绿色债券5只,合计47.5亿元。
(五)发展国际合作。基于世界银行项目准备工作,探索建立绿色低碳投资基金,支持国内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履行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国家执行机构职责,开展中期评估准备。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及附属机构会议的谈判工作,并与国际金融机构交流绿色金融发展经验。
三、加强双碳研究宣传,服务社会公益
(一)加强前瞻专题研究。专注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紧密结合财政工作和清洁基金业务,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政策研究内容涉及相关产业发展、气候信息披露、碳市场、碳税、碳汇等领域,形成研究报告22篇,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上报动态信息和专题报告8篇,其中关于农田土壤固碳和中欧碳市场比较的2篇研究成果被中央办公厅采用。
(二)宣传绿色低碳理念。积极发挥清洁基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宣传作用,宣传贯彻国家相关政策,介绍国内外气候行动动态,普及绿色低碳理念,及时更新有偿使用业务开展信息和项目案例,发挥清洁基金项目的示范作用。编辑出版内部交流刊物《气候变化动态》月刊12期、增刊23期,与《中国财经报》合办的“低碳发展论坛”专栏刊发24期。联合财政部机关党委等单位举办全国财政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主题摄影比赛和知识问答活动。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