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国有金融资本运营评价
2021年,财政部国有金融资本运营评价中心(以下简称金融评价中心)持续深化转型发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围绕国有金融资本监督、管理和评价核心职能,稳步推进财政金融政策制度专项评价工作,加强金融企业财务数据监测与分析,加快国有金融资本产权登记办理,积极落实股权董事实质化管理,为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一、聚焦核心职能,开展专项评价,督促财政金融政策制度有效落实
按照循序渐进、分批分期的原则,逐步开展财政金融政策制度执行情况专项评价工作,全面掌握财政金融政策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切实督促政策制度的有效落实和规范运行。
(一)开展农业保险绩效评价工作。组织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保费补贴资金、2020年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评价范围涵盖21个试点省份,涉及中央财政资金15.27亿元,保费规模达到48.42亿元。在省级财政部门自评、金融评价中心复核和实地考察基础上,撰写完成绩效评价报告,总结经验成效,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为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质,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提供有力支撑。报告获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批示...
国有金融资本运营评价
2021年,财政部国有金融资本运营评价中心(以下简称金融评价中心)持续深化转型发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围绕国有金融资本监督、管理和评价核心职能,稳步推进财政金融政策制度专项评价工作,加强金融企业财务数据监测与分析,加快国有金融资本产权登记办理,积极落实股权董事实质化管理,为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一、聚焦核心职能,开展专项评价,督促财政金融政策制度有效落实
按照循序渐进、分批分期的原则,逐步开展财政金融政策制度执行情况专项评价工作,全面掌握财政金融政策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切实督促政策制度的有效落实和规范运行。
(一)开展农业保险绩效评价工作。组织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保费补贴资金、2020年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评价范围涵盖21个试点省份,涉及中央财政资金15.27亿元,保费规模达到48.42亿元。在省级财政部门自评、金融评价中心复核和实地考察基础上,撰写完成绩效评价报告,总结经验成效,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为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质,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提供有力支撑。报告获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批示。
(二)扩大专项评价试点范围。初步起草完成三个专项评价工作方案:一是国有金融资本运营效益专项评价。以国有股东和出资人的角度,按照商业化、市场化原则,对中央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投资回报等情况进行量化打分,综合评价国有金融资本运营效益。二是中央金融企业落实国家决策部署情况专项评价。从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机构人员的配备、投入的总量和结构、创新模式和工具等方面,以量化打分的形式,对中央金融企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情况开展评价。三是中央国有金融资本产权管理专项评价。通过设立指标对产权登记和资产评估工作的全面性、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行汇总评分,分析政策执行效果,提高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水平。
(三)配合做好人寿专项审计工作。配合财政部金融司开展中国人寿集团老保单利差损专项审计工作,研究化解人寿集团老保单利差损问题,推动人寿集团整体改制。制定专项审计工作方案,对老保单资金缺口,利差损变动归因,未来经营预测等事项开展专项审计。精心遴选会计师事务所,密切跟踪审计进展情况,做好政策指导和沟通联络,事务所形成审计报告初稿。
二、监测财务数据,深入分析研究,为财政金融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以金融企业财务数据为基础,全面监测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状况和宏观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持续加强数据分析与研究,形成多篇有一定质量的分析报告,为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提供决策参考。全年印发情况反映5期,上报财政信息6篇,其中3篇被中办、国办采用,《涉房地产金融资产增速放缓 风险仍需高度关注》获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批示。
(一)扎实做好金融企业财务报表审核工作。按季度对45家中央金融机构和37家地方财政部门报送的金融企业财务快报数据进行审核、修改和结果反馈。完成48家中央金融企业、37个地方财政部门所属金融企业财务决算数据和81家央企所属1416家金融子公司财务数据审核工作。参与编制《2020年度全国金融企业财务决算数据资料》和相关季度快报汇编资料,为财政部有关司局、各级财政部门加强监管和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二)开展中央金融企业重点财务指标分析。根据金融运行中存在的较突出问题,完善房地产金融重点指标、重点房企信贷风险、境内贷款行业及地区分布统计等内容,按季度分析24家中央金融企业重点财务指标,动态监控中央金融企业财务情况和重点业务发展情况,形成相关分析材料并印发《情况反映》,分析涵盖经营效益、资产质量、普惠金融、境外业务等多维度,便于相关领导和部门第一时间了解金融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和运行状况。
(三)加强重点领域专题研究。密切跟踪经济金融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挖掘剖析趋势变化,开展专题研究。一是聚焦房地产金融。结合上半年金融企业财务数据,全面梳理房地产金融资产规模、变动和结构,分析评估房企债务问题对相关贷款质量影响,研究提出推动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举措。二是聚焦金融科技。在调研重点金融企业发展金融科技情况的基础上,比较不同金融科技发展模式的优缺点,分析提出国有金融机构成为金融科技发展主导力量的必要性和相关政策建议。三是聚焦金融风险。持续跟踪监测银行业资产质量变动,全面梳理近年来银行业不良贷款和拨备覆盖等指标变动情况。针对地方中小银行风险频发问题,研究分析地方金融企业财务运行状况,为下一步开展地方金融企业财务及风险监测提供参考。
三、全面产权登记,把好头道关口,实现中央国有金融资本“应登尽登”
统筹安排,集中力量,加快办理产权登记,做到应登尽登,为摸清国有金融资本“家底”、防范国有金融资产流失、督促金融机构聚焦主业压缩层级打下坚实基础。
(一)配合做好产权登记专项工作。落实《国有金融资本产权登记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配合做好解释答疑,督促中央金融机构开展应登尽登。尤其是针对中国光大集团应登尽登任务重、历史遗留问题多的现状,提前主动介入,安排集中会审,现场审核答疑。会审工作取得较好效果,中国光大集团陆续申办1463户企业产权占有登记,报送资料质量明显提高。
(二)加快产权登记审核办理。累计审核完成6044户中央国有金融企业产权登记,办结企业5623户,其中产权占有登记企业3795户,产权变动登记企业1570户,产权注销登记企业204户,监督检查54户。按国有金融资本产权登记管理信息系统统计中央管理金融一级企业46户,其下属企业总户数10301户,较2020年系统上线运行时总户数(2444户)增加421.48%。中央金融企业所属境外子公司(含特殊目的企业)及参股企业已全部纳入登记范围,实现全面覆盖、应登尽登。
(三)完善产权登记工作机制。一是明确职责分工。制定《中央国有金融资本产权登记部内操作规程》,进一步明确分工,规范流程。二是优化产权登记系统。调整系统审核流程,增设基础表格,完善软件适配,推进网络版系统全级次运行,真正使产权系统成为全链条动态穿透监管国有产权变动的重要抓手。
四、加强沟通服务,做好履职保障,充分发挥股权董事决策监督作用
探索新途径,完善新机制,加强实质化管理,持续提升股权董事履职水平。
(一)强化履职管理。一是落实报告制度。做好股权董事季度履职情况报告,及时掌握董事高管履职尽责工作情况。全年报告股权董事季度履职情况4次、年度履职情况1次,并将有价值的信息摘编反映在《董事工作动态》中。二是配合做好履职考核。研究起草股权董事履职考核评价方案及指标体系,为财政部制定《财政部派出董事高管考核办法》提供重要参考。配合财政部人事教育司、金融司开展2021年股权董事年度考核工作,累计安排线上访谈11场,现场访谈9场,听取股权董事集中述职82人次。三是推动股权董事调研工作。确定2021年度重点调研选题,鼓励股权董事和基金高管围绕优化国有金融资本战略布局、防范金融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等财政金融重点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截至年底,董事高管共完成调研报告29篇。
(二)加大培训座谈。一是举办年度派出董事和基金公司高管培训班。精心安排课程,提高董事高管履职尽责能力。共107名股权董事、基金高管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兼职董事、监事参加培训。二是分类召开专题座谈会。按照聚焦行业、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原则,先后举办资产公司股权董事座谈会、政策性金融机构董办工作座谈会,加强横向交流、分享实操经验。
(三)做好履职支持。一是办好《董事工作动态》及调研报告专刊。累计编发《董事工作动态》6期,调研专刊14期,搭建起股权董事建言献策和交流学习的平台。要求金融机构董办将《董事工作动态》和调研专刊送“三长”阅览,更好支持董事开展工作。二是加大议案收集与运用。按季度收集整理2021年度董事会审议议案,开发议案信息库,提高议案报送、存储、查询和内容挖掘的信息化水平。三是建立董事活动室。为股权董事提供查阅文件、沟通交流的场所。分批邀请金融机构董事“回娘家、拉家常”,了解董事们的所思、所盼,以更好地改进服务方式。
五、主动深入基层,加大调查研究,提升干部的综合分析能力
一是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多次赴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公司治理、银行表外业务、资产公司高质量发展等专题调研,并就地方中小银行风险处置和化解实地调研山西、四川等地。二是鼓励青年同志调研。青年同志积极参加“春节回乡”和“根在基层”调研活动,形成7篇调研报告。在第三届“财青8+”青年调研评比中,金融评价中心获得优秀组织奖,3篇调研报告分获一、二、三等奖。
(财政部国有金融资本运营评价中心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