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财政经济建设工作
2021年,财政经济建设工作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优化升级,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支持做好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工作,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
一、聚焦重点领域,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卡脖子”技术,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重点产业链条,选择若干条重点产业链,开展系统性攻关。二是聚焦重大项目,开展多个任务合并攻关,大幅提高单个项目的支持强度和补助比例。三是聚焦重点区域,加大对制造业产业聚集区的支持力度,提升重点产业省份竞争实力。
(二)聚焦“卡脖子”产品,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机制。深入分析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卡点”,进一步提高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政策对“卡脖子”产品的针对性,支持203个项目和首批3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试验验证平台建设。
(三)聚焦“专精特新”,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奖补资金支持国家级专精特...
财政经济建设工作
2021年,财政经济建设工作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优化升级,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支持做好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工作,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
一、聚焦重点领域,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卡脖子”技术,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重点产业链条,选择若干条重点产业链,开展系统性攻关。二是聚焦重大项目,开展多个任务合并攻关,大幅提高单个项目的支持强度和补助比例。三是聚焦重点区域,加大对制造业产业聚集区的支持力度,提升重点产业省份竞争实力。
(二)聚焦“卡脖子”产品,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机制。深入分析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卡点”,进一步提高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政策对“卡脖子”产品的针对性,支持203个项目和首批3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试验验证平台建设。
(三)聚焦“专精特新”,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奖补资金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支持1379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发展。二是支持200个开发区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三是启动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支持北京、上海、江苏等8省(市)专利信息开放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供给,促进专利转化应用,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四)聚焦痛点堵点,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一是印发《关于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政策并延期至2023年,引导地方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二是跟踪中小企业纾困政策落实情况,梳理总结地方做法,分析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研究进一步支持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做好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相关工作,建立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压实主体责任,推动防治拖欠取得实效。
二、紧盯关键环节,全力支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2021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稳定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巩固玉米和大豆“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机制的改革成效。在小麦和稻谷主产区,继续支持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鼓励市场化收购,促进优质优价,同时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切实保护农民利益。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1.13元,比上年提高1分;早籼稻每斤1.22元,中晚籼稻每斤1.28元,均比上年提高1分;粳稻每斤1.3元,与上年持平。
(二)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中央财政出台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并适时完善奖励办法,形成了包含常规产粮大县奖励、超级产粮大县奖励、产油大县奖励、商品粮大省奖励、制种大县奖励等在内的奖励政策体系,保障产粮大县得实惠、有发展。2021年,在产粮大县奖励框架中加大产油大县奖励力度,统筹兼顾支持保障粮食和大豆油料发展。中央财政每年平均奖励产粮大县1000多个,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支持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统筹做好优化粮食库存结构工作,有效保障粮油供应,维护口粮和饲料粮市场稳定。支持做好粮仓维修改造等工作,持续改善粮食储存条件,提高粮食收储能力,粮仓机械通风、粮情监测、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等现代储粮技术广泛应用,低温、气调等绿色储粮技术逐步推广,为减少存储环节损失浪费提供重要保障。特别是中央储备粮,已具备条件全过程全天候在线远程监测,动态掌控粮食数量、质量、温度、湿度等储粮状况,确保储备数量真实、质量完好,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
三、突出问题导向,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有序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一)全力以赴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工作。研究能源供需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能源保供相关政策建议,做好督促落实工作,确保财政能源保供政策落实落细落地,激发能源企业积极性,提高能源保供能力,稳定国内能源价格。
(二)支持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一是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加快可再生能源项目确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缓解企业现金流紧张问题。二是促进非常规天然气增气上产,支持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利用。2021年,全国开采利用非常规天然气继续增长,成为天然气增产的重要力量。
(三)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缓解油气短缺问题。一是优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环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助、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二是明确2022年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继续有序退坡,创造稳定政策环境,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选择若干城市群,分批纳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范围,完成批复工作。
四、围绕短板弱项,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领域支持力度,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一)优化投资结构,助力基础设施补短板。一是强化中央基建投资预算管理。采取“挂图作战、随时跟进”的方式加快预算下达进度,办理时限大幅缩短。同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铁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项目支出。二是启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工作。支持长治、广州、信阳等20个海绵城市开展示范工作,全面补齐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短板。三是支持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中央企业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研究确定在京事业单位和中央企业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明确改造范围、补助标准和资金来源,并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2015年至2021年支持改造117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3.4万户。四是做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和中西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收尾工作。支持60个示范城市顺利完成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推动中西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取得积极成效。五是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通过现场调研、座谈会、视频会议等多种方式督促地方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工作。六是持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支持1.8万个4G基站建设,全国现有51.2万个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
(二)调整完善资金政策,支持交通强国建设。一是研究制定“十四五”车辆购置税补助政策。突出保障中央事权的支出责任、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并将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水运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国家应急响应的灾毁重建项目等纳入支持范围。二是研究调整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后补助政策。完成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有关债务偿还任务,及时研究调整补助资金用于普通公路养护。三是研究制定港口建设费取消后水运建设发展支持政策。对“十四五”时期水运建设发展资金有关事项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支持水运建设发展的财政资金安排建议。四是调整农村客运、出租车油价补贴政策。继续支持农村客运和出租车行业,适当调整各省涨价补贴,统筹支持城市交通发展。
五、统筹国内国际,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
(一)补齐农产品流通短板,支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启动支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深入总结县域商业建设经验成效,分析短板不足,研究调整现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提出转型支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的工作思路,支持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分工合理、布局完善的县域商业体系。二是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聚焦支持建设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电商培训体系等,构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高效流通渠道。三是支持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支持辽宁、浙江等10个省(区、市)建设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干线冷链物流,补齐农产品流通设施短板。四是引导提升邮政普遍服务和国际物流效能。支持中国邮政集团提升国际运输能力、普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做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业品下乡等工作。2021年,我国农村和农产品流通效率稳步提高,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全国农村网络零售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
(二)促进外经贸高质量发展,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围绕服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保持外经贸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促进外贸稳中提质,鼓励优进优出、优化贸易方式和外向型产业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二是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优化服务进出口结构,发挥重点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市场化基金引导撬动作用。三是鼓励高质量引进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环境,高标准建设区域开放平台。四是推动高水平走出去,加强贸易投资融合,提升对外投资服务质量。
六、坚持底线思维,支持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平稳有序
(一)多措并举,做好医疗物资保障各项工作。一是支持新冠病毒疫苗生产供应,及时协调解决疫苗生产、审批等过程中涉及财政问题,研究新冠病毒药物国家收储工作。二是研究提出兜底收储医疗物资处置的意见建议,推动兜底收储医疗物资尽快处置,减少物资浪费和财政资金损失。三是研究提出将周转剩余在库物资通过公开竞价销售方式尽快处置,处置产生的价差损失由中央财政负担的意见,推动周转剩余物资妥善处置,尽量获取最大经济价值。四是支持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组织对各地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自查、核查和实地抽查,形成专题报告,提出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建设储备信息系统、加强储备物资轮换等建议。
(二)多点发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一是支持疫苗批签发能力建设、中缅边境立体化管控建设、西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项目建设,补强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全力保障疫情防控资金需求。二是应对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积极支持重大铁路项目建设,保障铁路持续安全运营,加快铁路建设发展。
(三)精准施策,保障特殊群体生产生活。一是做好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全面梳理财政部推动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有关举措,深入分析有关问题成因,提出加强政府项目的预算约束和资金保障,包括及时下达转移支付资金、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工程隐性债务风险、执行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定等措施。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办法,开展专项行动和督察工作。二是研究推动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做好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资金保障,实地察看农村房屋建设情况,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三是做好职工困难帮扶工作。研究修订困难职工帮扶资金管理办法,优化资金支持范围、使用对象和支持对象,进一步明确资金分配方式,确保职工困难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