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福州保税区于1992年1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3年1月18日经海关总署验收投入营运。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0.8平方公里。截至1995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32家,总投资2.72亿美元。199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1亿元,财政收入2100万元。全年进口货物总值1.69亿美元,出口货物总值1112万美元。
福州保税区地处闽江下游福州马尾港,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经过三年多的建设,福州保税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1.交通发达。福州保税区交通四通八达,铁路、公路、海运、空运一应俱全。福马铁路从保税区经过,104国道横贯区内,与福州市区有一级公路相连接;马尾港现有万吨码头10个,年吞吐量千万吨;保税区距福州义序机场30公里,与建设中的长乐国际机场相距仅20公里。2.通讯便捷。保税区所在地的开发区,已建成有一万门容量的程控母局,可直拨世界各主要城市,方便迅速。3.水电丰裕。装机容量140万千瓦的福州华能火电厂与保税区隔江相望,有专门输变线路引入区内。保税区濒临闽江,现有水厂日供水能力10万吨,企业还可直接取用闽江淡水。4.人才济济。保税区所依托的福州及马尾城区,有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众多的...
福州保税区于1992年1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3年1月18日经海关总署验收投入营运。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0.8平方公里。截至1995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32家,总投资2.72亿美元。199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1亿元,财政收入2100万元。全年进口货物总值1.69亿美元,出口货物总值1112万美元。
福州保税区地处闽江下游福州马尾港,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经过三年多的建设,福州保税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1.交通发达。福州保税区交通四通八达,铁路、公路、海运、空运一应俱全。福马铁路从保税区经过,104国道横贯区内,与福州市区有一级公路相连接;马尾港现有万吨码头10个,年吞吐量千万吨;保税区距福州义序机场30公里,与建设中的长乐国际机场相距仅20公里。2.通讯便捷。保税区所在地的开发区,已建成有一万门容量的程控母局,可直拨世界各主要城市,方便迅速。3.水电丰裕。装机容量140万千瓦的福州华能火电厂与保税区隔江相望,有专门输变线路引入区内。保税区濒临闽江,现有水厂日供水能力10万吨,企业还可直接取用闽江淡水。4.人才济济。保税区所依托的福州及马尾城区,有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众多的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职业学校,每年可为保税区提供大量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基础设施完善。保税区土地平整,区间道路完善,电缆沟和排水、供水管道及通讯管网配套齐全。6.政策优惠。福州保税区除享有国家赋予保税区在财税、关税、金融、贸易等各方面特殊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国家赋予国家级开发区、台商投资区、高科技园区的优惠政策。7.服务优质高效。福州保税区建立健全了各类管理、服务体系。海关、商检、边检、金融、工商等涉外机构完备;参照国际惯例先后颁布实施了《福州保税区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使投资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行投资项目登记制,试行海关申报登记制、税务代理制和纳税申报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福州保税区还设有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报关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公司、民航机票代购处等服务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1995年,福州保税区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步伐,牢牢把握“开发建设和发挥功能”两个工作重点,取得了改革和发展的双丰收。
一、开发建设跃上了新台阶
1995年,福州保税区抓住建筑市场疲软,建筑材料价格下跌的有利时机,对区内57家购买土地的企业进行列表造册,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组织15家企业破土动工,12家企业连续兴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坚持“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客商”,帮助企业解决施工用电用水用料等问题,帮助企业筹措建设资金,对重点建设项目采取专人跟踪服务,专门检查督促,有力地促进了区内企业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全年完成基建投资7000万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开工建筑面积28.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5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00%和10%。1995年是福州保税区开发建设成效最显著的一年,中旅、新三菱、龙马、迅发、三木、华裕、福马、生融、中翔等一批综合写字楼、标准厂房、保税仓库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周生生、万利、集祥、港信、保税区综合大楼等完成封顶,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保税区国际展览中心大厦完成桩基施工。
二、招商引资迈出了新步子
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招商引资思路,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内外资项目一起抓,大中小项目一起要,境内境外一起跑,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特别是利用开发区财政全留政策并与保税区贸易优惠政策相结合,鼓励省市外贸专业公司进保税区办贸易公司,鼓励外国(或地区)驻榕办事机构到保税区设公司,鼓励区外出口加工企业到保税区投资办厂,为全省开展外贸进出口业务开辟了新的渠道,探索了新的路子。1995年,共批准项目65个,总投资6000万美元,分别比年计划增长15%和20%。
三、发挥功能开创了新局面
1995年,福州保税区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保税仓储、金融保险、码头运输、商品展销、信息服务等功能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国际贸易方面,全年进出口货物总值达到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省内许多进口物资如橡胶、DOP等生产资料都通过保税区进口、保税区初步形成了进口保税物资的供应基地,起到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连接点”的作用。出口加工实现了“零”的突破、龙马、华巍等企业正式投产。保税仓储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区从事仓储业务的企业有54家,建有保税库40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25万平方米,全年保税仓储货物达6亿美元。利用保税区二周年和福州国际招商月举办第一、第二届商品展示会,境内外80余家企业应邀参展,反应良好。
四、营造“绿洲”创造了新经验
保税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工作中,努力营造市场经济法制化的环境,营造按国际惯例办事的环境,营造文明高效廉洁的环境。继“项目登记制”后,又推出了“办事限时制”、“优质服务制”。“办事限时制”对办理项目申请、名称核准、领照开户、土地合同、基建审批、水电申请、通讯安装、出入办证、货物通关、人员招聘等30项具体事项,明确规定了承办单位的办结时间。“优质服务制”主要是大力发展和推行社会中介服务,建立“四条龙”服务制度,即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报资申请、工商登记、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海关注册一条龙服务,为区内企业提供货物报关、进出口代理、货物仓储运输、租房购房、水电通讯申请安装一条龙服务,为投资者提供用地申请、规划设计、工程投标、环境评估、工程管理、建材供应、领取建设证照一条龙服务,为区内企业提供验资查帐、建帐清帐、税务代理、记帐代理、资产评估、解体清算、财税法规咨询一条龙服务。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使保税区向按国际惯例办事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五、“两区对接”取得了新进展
利用福州保税区与台湾高雄、台中、梅梓、云林四个出口加工区功能相似政策相近的特点,实施以“经贸合作为内容,以互补互利为基础”的“两区对接”战略设想,取得了新的进展。委托中国政策研究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关于“两区对接”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重要成果;与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联合举办的“搞活保税区,促进闽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在海峡两岸产生一定影响,与台湾四个出口加工区的联系洽谈已经正式接触,与台湾工商界人士的往来也日益增多。
(福建省财政厅供稿,高一朋执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