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世界银行贷款

(单位:亿美元)
1995年,我国与世界银行在贷款项目方面,根据双方的合作计划,世界银行共通过我国新项目14个,承诺贷款金额近30亿美元,重点帮助中国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消除贫困和促进社会发展。其中,农业项目2个,贷款金额4.575亿美元;工业、能源和交通项目7个,贷款金额21.4亿美元;社会发展项目4个,贷款金额3.07亿美元;财税技援项目1个,贷款金额5000万美元。具体项目情况如下:
帮助中国实现“八七”扶贫计划,是世界银行近年来对我国援助战略的重点之一。“西南扶贫”项目就是双方在这一领域合作的结晶。该项目采取跨行业多渠道的办法解决广西、贵州和云南最贫困山区的贫困问题,包括社会服务、劳务输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与农户开发、乡镇企业发展、机构建设与贫困监测6个子项目,并在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改善健康状况,解决贫困人口的营养不良、流行病,改善贫困县、村的教学条件和提高农业生产力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
在社会发展方面,“碘缺乏病控制”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按照《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规定的政策和目标,帮助中国减少碘缺乏病,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湖北环保”项目包括武汉、襄樊、黄石和宜昌4个城市,主要目的是改善上述地区环境状况,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保护以及空气污染治理,并加强环保机构建设,制定环保政策,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是1995年的重头戏。“浙江电力发展”项目实际上涵盖了整个华东地区,是一个按照我国产业政策,以电力建设为龙头,多方位试点的综合项目。该项目不仅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验,而且在帮助我国财会体制与国际接轨,促进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的分离,增强新项目的环境意识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并通过联合融资,获得了比以前更低的筹资成本。
交通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沪杭公路”项目是一条连接上海和杭州的全封闭高速公路,总长130公里,配备有现代化的收费、交通监测、通讯和照明设备。项目建成后,可以大大增强沪杭间公路的运营能力,改善公路的安全状况,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七个铁路项目包括京广线武汉至广州电气化改造,通讯和数据处理系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集装箱运输,交直交电力机车等方面,将为我国铁路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科技发展”项目是世界银行在中国实施的第一个支持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项目,涉及十几个中央部委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覆盖近20个省。该项目将帮助各类实验室、研究所建立和转化为工程研究中心,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经济调研合作
经济调研是我国与世界银行合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80年10月世行在我国进行第一次宏观经济调查以来,双方合作完成了82项调研课题,写出不少很有价值的调研报告。这些经济调研课题成果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意见,也为我国利用世行贷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1995年完成的主要调研课题有:国别经济报告,卫生部门融资,资本市场发展,现代企业改革等。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国别经济报告,既有全面考察,又有重点分析,着重研究了国有企业、金融和财税体制改革三个课题,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与世界银行集团其他成员的合作
1995年,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以下简称IFC)在我国的业务也有进一步发展。到1995年底,IFC已批准对我国投资额近4.9亿美元。通常,IFC在具体投资项目中的出资(包括参股和贷款)比例不超过投资总规模的25%,投资贷款期限可长达12年。IFC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政府或银行担保,公司和中外合作各方自担项目风险。
世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尽管是世界银行集团中的一个年轻机构,但与我国的合作却是富有成效的。该机构通过提供投资担保及投资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中国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外国投资法规,促进外国投资流入中国。截至1995年底,该机构在中国已有13个担保项目。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四、改革世行贷款管理模式
从1980年我国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到1995年底,我国已累计使用世行贷款项目162个,贷款承诺额达231.3亿美元。项目涉及农业、林业、工业、能源、交通、教育、卫生、城建和环保等国民经济重要部门。这些项目的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八五”期间,世行对我国承诺的贷款项目为76个,贷款额136.84亿美元,约占全部贷款总额的59%。从1992年起,世行对我国贷款承诺额连续3年保持在30亿美元以上,中国连续3年成为世行最大的借款国。
随着世行贷款项目和承诺资金的不断增加,项目管理的难度也在加大。因此,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促进我国与世行的合作,财政部在1995年进一步对世行贷款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一是在1994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世行项目的转贷关系,使转贷协议、转贷利率、转贷程序规范化、制度化,增加了贷款转贷工作的透明度,减少了人为因素。二是为健全债务风险管理制度,财政部制定了有关偿债准备金的试行规定,并已开始在部分省市执行。三是为保证世行贷款项目能够按时还款,维护我国的偿债信誉,财政部根据具体情况,对部分拖欠世行贷款的地方和部门实行财政扣款、缓上新项目、控制出国审批等措施,逐步使催款工作制度化。四是通过举行全国世行贷款财政工作会议,强调地方财政厅局参与世行项目管理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从项目选择、评估、实施、监督、还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将其制度化。五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世行项目的招标采购要求,财政部组织国内专家,以世行的“标准文本”为蓝本,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新的《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招标采购文件范本》,为项目招标采购的进一步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1995年我国与世界银行的合作,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实现了预期的项目贷款规模,而且项目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世行贷款资金管理、项目招标采购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提高了贷款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及地方债务人的风险意识。所有这些,为今后我国与世界银行的进一步良好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财政部世界银行司供稿,李珺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