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1989年第四季度以来,一部分国营大中型企业纷纷陷入困境。虽然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但投资领域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80年代后,我国工业高速增长和经济效益不理想以及结构失衡并存。工业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而诱发,并靠其支撑的。据测算,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每增加一百亿元投资,可提高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约0.6个百分点。因此从宏观上研究、分析并解决投资领域的问题,对搞好大中型企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从投资角度看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的若干原因
(一)投资建设阶段遗留隐患
投资建设对于国营大中型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建设阶段遗留的隐患对后续企业经营管理的冲击往往惯性较大。目前,预算内国营大中型企业成本上升、占用流动资金过多、产成品库存急剧增加,亏损面和亏损额扩大,而资金利润率和实现利税额大幅度下降,这些现象几乎都能在建设阶段找到其问题的背景因素。投资建设中遗留问题多,造成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先天不足。
1.在建规模过大拖长了建设周期,加大了固定成本
自1985年以来,在建投资规模以年均14.0%的速度递增,1990年全...
1989年第四季度以来,一部分国营大中型企业纷纷陷入困境。虽然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但投资领域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80年代后,我国工业高速增长和经济效益不理想以及结构失衡并存。工业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而诱发,并靠其支撑的。据测算,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每增加一百亿元投资,可提高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约0.6个百分点。因此从宏观上研究、分析并解决投资领域的问题,对搞好大中型企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从投资角度看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的若干原因
(一)投资建设阶段遗留隐患
投资建设对于国营大中型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建设阶段遗留的隐患对后续企业经营管理的冲击往往惯性较大。目前,预算内国营大中型企业成本上升、占用流动资金过多、产成品库存急剧增加,亏损面和亏损额扩大,而资金利润率和实现利税额大幅度下降,这些现象几乎都能在建设阶段找到其问题的背景因素。投资建设中遗留问题多,造成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先天不足。
1.在建规模过大拖长了建设周期,加大了固定成本
自1985年以来,在建投资规模以年均14.0%的速度递增,199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在建投资规模达到1489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基本建设在建投资规模1990年达到8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年均增长10.2%。1991年上半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在建规模达到91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4%。其中,基本建设73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2%;更新改造1767亿元,增长3.5%。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新开工项目数增长过猛。“七五”前四年新开工项目数虽呈下降趋势,但1990年又开始抬头,新开工基本建设项目达到3307个,比上年增长23.8%。尤其是1990年下半年,新开工项目达到27651个,为上半年的3.2倍。1991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5万元以上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14431个,比上年同期增长67%;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1倍。同时,在施工项目中,大中型项目和更新改造限额以上项目所占比重逐年增加,1990年达到1776个,占施工项目总数的1.42%,这一比例比1986年0.75%提高近1倍。以当年完成投资计算,同时考虑超概算因素,要完成已铺开摊子的任务,需要四年多的时间。参照在建规模与年度投资的比例保持在3∶1以下可以使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比较协调的经验数据,显然,在建规模是偏大的。在建规模偏大直接导致以下两个后果。
一是拖长了平均建设周期。据对全民单位统计,平均建设周期1989年比1987年拖长了9个月,其中,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和3000万元以上更新改造项目的平均建设周期1989年比1987年分别拖长8个月和10个月。另据对1987年到1989年全部建成投产的303个大中型项目调查,有132个项目(占43%)未能按计划工期建成投产,平均拉长工期21.6个月,个别项目超计划工期高达6倍。1989年计划要求建成投产的98个项目中有1/4没有建成。这种状况一方面表明在建投资规模相对于年度投资规模仍然偏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年度投资有缺口,特别是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投资严重不足。从另一角度看,建设周期拖长不仅导致了未完工程资金占用率上升,而且直接后果是贻误了生产最佳时机。如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北京微电子中心,总投资8900万元,计划工期三年,1978年立项时引进的5微米4KMOS集成电路生产线属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项目直到1988年底才建成投产。其产品在技术上已比国际同类产品落后两代,国内市场也被性能更优、体积更小、价格低廉的1——2微米16KMOS集成电路所占领。1989年该企业销售的产品仅占当年产量的1/4。
二是加大了固定成本。由于项目建设阶段建设成本大大增加,使得建成投产企业的固定成本也随之猛涨,企业不堪重负。建设成本上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建设项目概算超支严重。据对1987年到1989年建成投产的303个大中型项目调查,95%的项目超概算,超支幅度平均达32%。另一方面建设阶段损失浪费严重。据对51个项目调查,在建设过程中各种有形损失浪费达5.7亿元,占这项项目已完成投资的6.4%。其中,对建设单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相当普遍,在调查的243种费用中,没有文件依据的取费多达85种,占34.9%。上述两方面原因直接导致单位生产能力投资成本上涨。加之,价格未理顺和市场变化因素以及企业管理不善造成一部分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后发生严重亏损,据对244个大中型项目调查有1/3项目(81个)投产后发生亏损,三年累计亏损7亿多元。
2.重复建设使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品缺乏市场保障
目前重复建设的主要特征是:波及的部门和行业比较普遍;产品品种多、范围广;在各地区之间出现的时间相近;上得快、下得猛。在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啤酒等重复建设高潮之后,近几年又出现了棉纺、汽车、铝型材、汽车零部件、饮料等全国争上的势头。造成争原料、争市场,规模效益丧失,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的后果。以汽车为例,1989年我国有汽车整装厂126家,比1984年增加44家,当年汽车产量58万多辆,平均企业规模4631辆,仅达到国际上汽车制造业经济规模(折算量为25万辆)的2%左右;如果以能否生产汽车为分析标准,1989年全国有汽车整装厂和改装厂757家,这样平均企业规模只有771辆,更低于经济规模。1990年全国已有2000多家轿车零部件企业,但目前还有上百家企业正转向轿车零部件行业。再如铝箔,1989年已完工在建项目总生产能力已超过1995年市场需求预测量。虽然,人们对于重复建设给项目投产后企业经营所带来的困难是十分清楚的,但在局部利益的保护和驱动下,有的主管部门和地区对于明知已是重复建设的项目,仍然照上不误。例如,最近出现的“乙烯热”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原料供应、后加工能力不足等原因,1989年乙烯产量仅达到现有生产能力的71.3%。目前国家拟批准的15个乙烯项目,年产能力总计250.5万吨,为现有生产能力的1.16倍。从我国原材料工业看,加快乙烯发展是必要的,但在短时间内上这样大的规模,原料供应和后加工能力是很难跟上的。为避免原料、市场大战,以及由于资金不落实而拖长工期,应扼制过猛的建设势头。
3.建设条件不充分、建设不同步,生产难以为继
这是投资建设阶段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往往给项目建成投产后企业正常生产造成难以克服的后遗症。据对要求“七五”期间投产的263个项目调查,有近1/4的项目由于建设不同步、缺乏配套条件而不能正常生产。主要表现在:(1)水文、地质、资源等勘测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严重偏差。如大同二电厂装机120万千瓦(6×20万千瓦),因该地区实际供水量仅为设计量的一半,致使一台机组常年停运。(2)盲目采用落后技术、不成熟工艺和不过关设备。如首阳山电厂两台20万千瓦燃煤机组采用的送风机,未经工业试验,运行不到1000小时就报废(正常的应运转20000小时左右),企业为此直接损失400多万元。(3)对企业所需原料、燃料、动力及运量测算失误,造成无米之炊。如柳州化肥厂联碱扩建工程,1989年实际供电量只有设计需要量的54%,企业当年因此先后停机41次;北京红狮涂料公司原设计生产所需主要原料由东方化工厂定点供应,但由于近年来东方化工厂自己搞综合利用,1988年项目投产后,企业因原料不足,生产停三开四,1989年产品产量只有设计应达产量的11.5%。(4)配套建设不同步,制约企业效益提高。如保定热电厂6号机组因供热装机容量过小,1988年企业发电蒸汽年平均利用率只有45%;应城联碱厂由于联碱和合成氨两个单项工程建设不同步,1989年企业有2/3的生产能力闲置。(5)投资资金未包括铺底流动资金,使企业投产后陷入困境。据对1987年到1989年建成投产的湖南人造板厂、湖南七宝山硫铁矿、湖南第二造纸厂三个项目调查,正常生产所需流动资金6730万元,而1989年三个企业实有流动资金来源仅有670万元,只及需要量的10%。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很多花费巨额投资兴建的大中型企业一投产就先天不足。正是由于这些企业的先天不足,大大增加了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困难。因此,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是在建设阶段就要十分注意解决大中型企业的生成条件问题。
(二)生产经营过程缺少保证技术与资金再投入的政策和机制
由于我国大中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尚未完全形成一种技术再投入机制,以及相应的资金筹措机制,因此,从生产力的最基本方面决定了企业缺乏生命力,缺乏经营活力的基础。问题集中表现在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和技术改造进展迟缓两个方面。
1.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我国大中型企业由于内、外部条件的制约,普遍缺乏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很多企业的产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根本没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开发新产品能力的大小反映了一个企业生命力的强弱,发达国家的企业都把新产品的开发放在企业发展的头等地位,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例如,日本在70年代全产业的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年均为1.54%,其中医药品工业最高为5.45%,其次为电机、电气工业(3.35%)、精密机械工业(3.02%)。美国、西德等国还要高些。而我国目前新产品试制费、技术开发费仅占销售收入的1%,而且,行业之间没有差别。这种状况与行业间技术进步,产品更新速度是很不适应的。
2.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技术再投入机制和政策措施不配套。我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早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据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我国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同类水平的,仅占12.9%;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1.6%。随着固定资产存量的增加,技术改造任务越来越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十分缺乏,这是我国部分国营大中型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厂房破旧、生产条件和应变能力都很差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一直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投入高、产出低,大家总喜欢铺新摊子,上新项目,一再加剧了技术改造资金的供求矛盾。从统计数字上看,更新改造投资虽有所增加,但目前的投资重点仍然是基本建设。1990年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只占28.05%,是“七五”时期最低的。除了国家投资重点需要合理安排外,技术改造资金不足的成因还有:
(1)折旧基金提取不足。一是折旧率偏低,1988年,国营企业综合折旧率只有4.9%,均低于乡办工业6.8%、三资企业11.6%的折旧水平。二是未考虑物价因素。以“原值”为依据计提折旧,与重置价值相去甚远。三是折旧外延不全面。目前我国国营企业闲置设备高达千亿元,被排除在计提折旧基金的范围之外。
(2)折旧基金用于补偿基金比例太低。一是国家财政困难,不得不从折旧基金中抽走25%的“能交”和“预算调节”基金。二是企业将折旧基金挪作它用,如建职工宿舍,补充流动资金等。此外,还有不少企业用流动资金支付名目繁多的各种摊派。据对太原、大同两市调查,1989年预算内国营企业实提折旧中用于固定资产补偿仅占33%。
(3)企业留利水平偏低,而企业留利中用于发展生产比例又大大下降。要求企业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显然是困难的。
综上所述,一方面大量建设新项目,而由于种种原因,建成的企业先天不足,后患无穷;另一方面企业进入生产阶段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难以得到提高。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除采取其它措施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应是从投资领域入手,深化改革,固本求源。
二、研究解决投资领域中的问题,促进搞好大中型企业的几点建议
从投资角度看,应坚持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既要加强和改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又要十分重视利用价值规律,运用好市场调节手段,从根本上为大中型企业创造“先天饱满”的生成条件和建立“后天”能继续补充“营养”的机制,这就要深入进行投资体制、计划体制的改革。除尽快出台《投资法》外,还应积极推动旨在促进企业发展后劲,落实企业应有的投资权并承担风险的投资约束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规模失控,投资结构失调的老问题。要健全投资项目决策体制,改变投资领域吃“大锅饭”的弊病。
现阶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当前必须进一步严格控制在建规模
首先要进一步解决认识问题。基本建设中一个最简明的道理,就是每新开一个项目就等于扩大一块在建规模,开的越多,规模就越大。在建规模应与年度可能投入的规模相适应,根据我国近些年的经验,在建总规模达到当年投资规模3倍以上就过大了,这时宏观投资效果总是不好的。目前全国的在建规模如果考虑超概算因素,已大大超过了3倍(已达4倍多),而且,目前各地、各部门要求开新项目的呼声很高。在每年不可能更多地增加年度投资的情况下,过多地上新项目,必然进一步拉长战线,拖长工期,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全党对这个问题统一认识是十分重要的。全国上下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要真正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始终坚持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的方针”,自觉地抑制过高的投资欲望,克服争投资、争项目的思想,确立全局观念。在投资建设问题上,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在解决认识问题的基础上,要切实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这是能否有效控制在建规模的关键所在。现有规模已经偏大,近期应该采取坚决措施,清理在建项目,甩掉包袱,轻装前进。但目前各部门、各地区要求新开工的项目中有相当部分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必须重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对不经批准擅自开工、越权审批、虚报概算等违反程序者要追究到底。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资金不落实、没有市场保障的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已经立项的要坚决取消。
在投向合理(优先投向当年项目和续建项目)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年度投资,可以缩小在建规模。从目前的情况看,近一二年适当增大每年的投资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增加的投资必须严格控制和掌握资金投向,应优先保证当年投产和续建项目。
(二)为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切实保证重点建设
目前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全力保证资金供应。在安排年度计划时要切实按合理工期保证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并检查落实。银行信贷投放要重点倾斜。自筹资金使用要严格管理,加强引导。目前,重点项目不仅在年度投资上有缺口,而且年度计划安排的资金也有相当部分难以到位。重点不“重”的状况必须加以改变。在年度投资计划安排上要先保当年投产项目,次满足续建项目,最后视情况适当安排当年新上项目。
其次是要对重点项目和大中型项目进行排队。这类项目也不能过多。从现在看,全国大中型项目已开工1776个,比1986年增加500多个。要分别轻重缓急,根据需要和可能兼顾的原则,除涉及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及国计民生的项目要保证外,其余项目能缓的则应缓一批。
再次要认真解决建设项目(尤其是重点项目)超概算的问题。今后新立项的项目必须落实国家计委提出的要求,把投资资金的利息、汇率变动、价格变动以及创业流动资金打入概算。要克服和防止在概算上弄虚作假、有意留缺口的问题。对现有在建项目超概算问题要尽快研究解决办法,否则,基本建设“前清后欠”必然再次出现。
(三)提高产业政策的可操作性
一方面应依据产业政策改善投资格局,调整投资政策及投资结构,引导投资方向与布局,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改造实施纲要,用以指导技术改造,使其成为其他经济政策实行倾斜、突出重点、保证重点的依据。同时,也是指导企业正确选择技术改造方向,避免盲目建设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强化行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并据此解决目前结构性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在当前形势下,依靠市场自然淘汰或主动“关停并转”一批低效企业,虽然难度很大,但也应逐步实施。同时,应依据产业政策选择一批素质较高的企业,从投资及政策上予以扶持。对生产能力过剩而一时又难以调整的行业,应实行限产保价,以维护行业整体经济效益。
(四)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价格政策和进出口政策
1.财政税收政策。在不过多加重财政困难的前提下:(1)对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发展的行业企业分步骤地减免能交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适当减免与技术改造有关的税费等,并明确规定减免下来的资金只能用于技术改造。应采取有力措施,严格制止建设项目乱收费、乱摊派。(2)对用于能源、交通、原材料和机械装备行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贷款以及其他企业节能设备贷款实行贴息制度。从长远看,国家应考虑建立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基金,从制度和资金上保证国家对技术改造的扶持。(3)允许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和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发展的行业企业增提折旧和大修理基金,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出规定,一是提高这些行业的折旧率;二是根据重置价格上涨的情况,重新估算固定资产原值。(4)适当提高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新产品试制费、技术开发费的比例。可依据产业技术进步的状况,分行业确定比例。
2.信贷政策。信贷政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要适当增加技术改造贷款的总量;二是要加速流动资金周转,节约流动资金。如果将流动资金贷款余额比重降低2—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就可以增加300亿元至400亿元。新增贷款应主要用于技术改造,重点投放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改造的国营大中型企业。
3.价格政策。在价格改革没有到位之前,采取特殊政策,发挥价格这个价值分配杠杆来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如对于通过技术改造而生产的新产品,价格应当放开,实行新产品新价格,通过市场调节企业技术改造与利率补偿之间的矛盾。
4.进出口政策。要实行进一步鼓励进口替代的进出口政策,以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由于机械行业具有国民经济的装备部门的特殊地位,可考虑给予机械行业企业外贸自主权,把相对于国内市场来说过剩的生产能力调动起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技术水平,这将有利于机械行业乃至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更快地推进进口替代的步伐。
(原载《投资研究》1992年第3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