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一、财政科研工作
1992年,我国财政科研工作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针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科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观点,对领导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在1992年的科研工作中首次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协作研究,发挥各地的优势,完成了若干大型研究课题;开展了国际性的合作研究,完成了世界银行的两个研究项目;在学术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一)为财政改革的中心服务。
按照财政部领导的指示,1992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对财政科研工作的方针和重点作了调整。在课题设计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注重对财政改革和运行中现实问题的研究;在科研组织上注重与财政部各司局建立联系,使财政科研与部里的业务工作更合拍、更协调;在财政科研成果反映上,注重“快、短、小、精”的原则,对一些重大改革政策的建议,及时上报。如反映有关复式预算的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入分配政策问题和企业改革问题等。在1992年全国中青年财政理论讨论会之后,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根据会上提出的重要观点编写了7份报告,主要内容集中在国营企业改革、税利分流、复关后的财税...
一、财政科研工作
1992年,我国财政科研工作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针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科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观点,对领导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在1992年的科研工作中首次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协作研究,发挥各地的优势,完成了若干大型研究课题;开展了国际性的合作研究,完成了世界银行的两个研究项目;在学术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一)为财政改革的中心服务。
按照财政部领导的指示,1992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对财政科研工作的方针和重点作了调整。在课题设计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注重对财政改革和运行中现实问题的研究;在科研组织上注重与财政部各司局建立联系,使财政科研与部里的业务工作更合拍、更协调;在财政科研成果反映上,注重“快、短、小、精”的原则,对一些重大改革政策的建议,及时上报。如反映有关复式预算的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入分配政策问题和企业改革问题等。在1992年全国中青年财政理论讨论会之后,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根据会上提出的重要观点编写了7份报告,主要内容集中在国营企业改革、税利分流、复关后的财税对策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财政部领导认为这种一事一议的形式好,鼓励财政科研所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1992年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共向部里提供了21份正式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的内容所涉及的都是我国财政改革面临的宏观问题,为领导层决策提供了参考材料。财政科研所还向财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领导上报了若干期财政研究简报和财政改革参考资料,将有关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上报。此外,还收集整理了一批国外财税政策简介和国内学术研究动态方面的资料,如,《各国税收体制的比较》、《各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资料汇编》等,对财政政策的制定和科研工作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好评。
1992年,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派人参与编辑了《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这本书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财政科研所的研究人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上百篇科研论文和调查报告,有些文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还参与了《中国农民负担史》的编辑。
(二)加强协作,联合攻关。
1992年,财政部财政科研所联合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科研所、有关院校和相关科研所,首次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合作研究。参与合作的单位有60多家,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财政科研力量,由财政部财政科研所统一协调、部署,推出了一批很有现实参考价值的科研成果。1992年初,确定了8大协作课题及其参加研究的单位,由一些地方财政科研所牵头,成功地组织了为期一年的大课题组协作攻关研究。在财政部领导和各科研所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各牵头单位精心组织,参加单位积极配合,在一年的时间里大部分研究课题已基本完成,写出了《提高国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研究》、《中国贫困县财政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振兴财政的思路和对策》、《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实现分配渠道合理化》等课题报告。这些研究成果理论结合实际,对各级财政工作的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由江苏财政科研所牵头、5家单位合作完成的《振兴财政的思路和对策》课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由广西财政科研所和财政学会牵头负责的“中国贫困县财政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课题,有甘肃、内蒙古、江西等9个地区参加协作,组织协调难度较大,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多次组织协作会议讨论研究,使该课题圆满完成。通过组织协作研究,各地的同志认为这种形式很好,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还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既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调动各地财政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加强各层次的学术交流。
1992年我国财政科研界举行了几次全国性的理论讨论会,就改革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展开了讨论,进行了学术交流,如“财政基础理论讨论会”、“全国经济杠杆理论讨论会”、“第五次全国中青年财政理论讨论会”等。与会专家、学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我国宏观经济规律及调控手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反复讨论,对一些不同的观点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澄清了一些模糊的思想,对今后的学术研究很有启发作用。会后就有关问题整理的报告或综述,对财政工作也很有参考价值。此外,财政部财政科研所还组织了一些小型座谈会,针对一些专门问题,如目前的财政经济形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如《资本金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等专题报告,得到了国务院或财政部领导的重视,并作了批示。
财政部财政科研所的同志还积极参加外单位组织的一些学术研讨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宣传财政政策和有关财政改革的观点,使社会各界加深了对财政改革的理解。如在首钢举行的几次研讨会上,财政部财政科研所的同志坚持税收统一、税利分流的观点,批驳了外界流行的一些不利于财政改革的错误观点,得到不少与会代表的支持。
(四)扩大对外交流,开展国际合作。
1992年,财政部财政科研所顺利完成了1991年承接的世界银行课题:“90年代防止通货膨胀的理论思路与政策取向”和“中国的中长期财政政策”。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写出了两万字左右的研究报告,并译成英文,得到了世界银行专家的好评。利用世界银行的课题经费,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先后派出8位中青年同志分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行了各为期3个月的合作研究。这种对外合作和交流的方式,是提高科研人员素质的良好途径。
1992年,不少国外的有关专家、教授也慕名来到财政部财政科研所进行学术交流,了解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情况,讨论财政经济的有关理论问题。如俄罗斯财政部代表团、美国乔治亚大学政策研究中心的主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邦研究中心的教授等都主动来进行了学术交流。为了学习国外的经验,财政部财政科研所组成代表团对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的财政体制进行了实地考察。
(财政部财政科研所供稿,李文东、余小平执笔)
二、税收科研工作
1992年,税收科研工作积极配合税收中心工作和税制改革,加强调研,加强税收科研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较大成绩。
(一)召开全国税收科研工作会议。1992年5月5日至7日,全国税收科研工作会议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在加快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税收科研工作的问题。会议认为,1991年,全国的税收科研工作在组织建设、科研规划工作和税收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据不完全统计,整个税务系统科研人员参加调研活动有5000多人次,撰写的论文、调查报告有3000多篇,较好地配合税收中心工作和税制改革工作,起到了咨询和参谋作用。会议还认真讨论了加强税收科研工作的措施,确定了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制定税收科研工作管理办法。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税收科研工作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992年国家税务局下发了《税收科学研究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税收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和奖励暂行办法》和《关于建立全国税收科学研究资料信息网络的若干意见》等三个文件。这些文件的贯彻实施,对加强税收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推动税收科研工作的开展,起了很好的作用。一是税收科研机构的建设有了新的发展。1992年又有黑龙江、河南、青海、上海、武汉和长春等省、市建立了税收科研所;陕西、河南、山西、广东、河北等地在地(市)税务局也都建立了税收科研室或调研科。大部分省、市抓紧配备科研人员,到1992年底,全国省一级税收理论研究人员已有400多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0多人,研究生30人,整个理论研究队伍的质量有所提高。二是税收理论研究计划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国大部分省、市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了本地区的科研工作“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及年度计划。三是税收资料信息中心的建设工作开始起步。国家税务局资料信息中心初具规模,截至1992年底,中、外文藏书已达2万册,全年为9000多人次提供了资料服务。
(三)进行“梯级税源建设”研究成果的评审活动。“梯级税源建设”理论是按照经济发展的层次结构和税源客观发展规律,将税源划分为骨干税源、现实税源和后续税源三个梯级,税务部门综合运用税收促产手段,重点鼓励和扶植后续税源,以保证税收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1992年6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梯级税源建设”理论研究成果评审会,对湖北省税务局开展“梯级税源建设”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科学论证评审。到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项研究成果,遵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决定税收的基本原理,进一步阐明了税收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很大的推广价值。“梯级税源建设”评审工作的开展对确定税收科研成果的学术地位,激励各地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扩大税收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均起到良好作用。
(四)结合形势任务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各地税收科研机构围绕“深化税制改革”、“强化税收征管”、“税收负担”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税收理论体系”等四个课题,与中国税务学会密切配合,深入调查研究,写出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内容涉及统一企业所得税、流转税不能承包、个人所得税的模式选择、关于减免税问题、如何衡量税收负担、市场经济与税收、经济愈发展税收愈重要、分税制以及税收征管的国际比较、世界税制改革的趋向和我国的对策等,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1992年对“统一企业所得税”、“避税与反避税”和“征管改革和税务代理可行性”3个课题进行了深入重点研究,写出100多篇理论文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3份研究报告,提交有关部门领导作决策参考。
(五)学术交流、编史著书取得新进展。国家税务局税收科研所与财政部税政司在河北三河县联合召开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家财力税收对策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了有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科研所和建设银行投资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的“大财政口科研所长联席会”,研究了进一步加强横向协作的具体措施。
税史研究方面,《中国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大事记》》、《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大事记》已经出版发行。《中华民国税史史料选编》一书的编写工作已进入尾声。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商税收事业发展全过程的专业史书——《当代中国的工商税收》,已组成专门写作班子进行编写,争取1992年出版。各地税务志编写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贵州、黑龙江等省及40多个地(市)的税务志已编辑出书。1992年国家税务局税收科研所组织翻译、编写的书籍有11本,共186万字,其中,有较高水平的《外国税收著作翻译丛书》已有5本与读者见面。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供稿,马东来执笔)
三、投资科研工作
1992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投资科研工作继续健康顺利地发展,在理论政策研究、刊物编辑、资料整理与学术交流等方面有了新的进步,成效明显。
(一)召开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首次全行科研工作会议,对投资科研工作进行群众性总结和发动。1992年6月,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召开了首次全行科研工作大会,会议之前,发动建设银行系统各级领导、群众对全行10年来科研工作进行总结,自下而上地进行了科研先进单位的评比。通过会议,比较客观地总结和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建设银行科研工作的成绩和基本经验,确定了“八五”时期和90年代建设银行科研工作向“广、深、实”发展的方向,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行科研工作任务。会议讨论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科研发展规划(1992—2000)》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科研管理暂行规定》,这两个文件经总行行务会议通过已下发执行。会议还表彰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上海分行投资研究所、山东省分行投资研究所、河南省分行投资研究所等8个专业科研单位,以及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沈阳市分行、北京市前门支行、天津市河北支行等32个群众性科研先进单位和10个优秀期刊。这些对全行科研工作起到了动员和推动作用。
(二)进一步加强科研课题的计划管理。
1、1992年底,对列入1992年度科研计划的课题,按“改善我国投资结构的理论与对策”、“我国建设资金筹集途径与建设银行国内业务发展对策”、“建设银行国际业务发展对策”三个方面分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验收,并经投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审定,有54个课题验收通过,12个课题被评为优秀科研成果。其中《中国旅游投资现状与展望》、《加速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对策及立法研究》、《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基层建行业务发展的特征、方向与目标》3个课题获得二等奖;《煤炭基地建设投资研究》、《江苏投资发展战略研究》、《广西投资效益与投资决策研究》、《集约经营:90年代建设银行发展的主题》、《统筹管理全社会投资资金的对策》、《建设银行证券业务发展的政策研究》、《建设银行外汇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研究》、《内地开放与建设银行业务的发展》、《国际债券市场和建行的对外债券筹资对策》9个课题获三等奖。在完成课题计划的同时,投资研究所还起草了《90年代国家重点建设资金筹集与运用体制改革思路》、《90年代建行业务发展战略》等专题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上海分行投资研究所有偿接受有关部门委托,先后承担了“上海共同基金问题研究”、“期货市场问题研究”、“上海市储蓄对策研究”等课题,写出了较有份量的研究报告,提出的对策有的已被采纳,取得了经济效益。
2、建立科研联系行制度,探索科研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新路子。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方针,投资研究所通过商谈并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了12个地、市级中心支行和计划单列市分行为科研联系行。于1992年初在海口市召开了第一次座谈会,正式建立了科研联系行制度。确定了科研联系行活动的8种形式,并结合各行业务实际提出了1992年重点调查研究的11项课题。投资研究所派人到本溪、大连、厦门、海口等联系行调查研究,帮助指导,并于10月份召开了第二次座谈会,交流了各课题组的初步成果。实践表明,科研联系行活动引起了地、市建行领导对科研工作的关注,有的行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和调研机构,开始对当地经济和地、市行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推动了实际工作的开展。
(三)搞好“两刊”编辑出版工作,加强建行系统期刊的协调与指导。1992年《中国投资管理》和《投资研究》两个刊物继续围绕投资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建行业务的发展情况,进行选题报道,刊物质量进一步提高。为了扩大“两刊”影响,进一步办好“两刊”,1992年12月中旬召开了“两刊”十周年庆祝会,邀请了经济、金融、新闻界同仁与“两刊”编委共聚一堂,共同回顾总结了“两刊”创刊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办好刊物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做法。
为了协调指导建行系统期刊编辑工作,投资研究所4月份在贵阳组织召开了全行期刊编辑工作座谈会。会上总结交流了办刊经验,采取群众评选推荐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办法,首次评选出《贵州投资研究》、《上海投资》、《投资与信用研究》等10家优秀期刊。会议还就编辑理论进行了研讨。
(四)加强学术资料的整理与交流,为科研工作服务。1992年,投资研究所在资料分析整理和运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投资研究所同志分析了大量经济运行数据,查阅了上百万字的图书报刊资料,整理编写出大量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好评。
在建设银行总行领导下,投资研究所负责组织《建设银行四十年史》的编撰工作,在各分行和总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编委会迅速成立,研究拟定了编写大纲和工作计划,明确了人员分工,并在9月份召开了第一次编委会。编写工作正顺利进行。此外,还完成了《建设银行改革开放13年》有关部分的编写和展览工作。
(五)加强内部建设,保证科研任务的完成。在积极开展理论政策研究的同时,投资研究所重视加强内部建设。一是结合研究所的特点组织政治思想教育,做到年初有安排,每次教育有计划、有动员。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集中进行学习讨论,增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意识,并把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作为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二是耐心地做思想工作,注意抓积极因素,宣传表扬好人好事。三是重视作风纪律建设,加强了全所劳动纪律。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投资研究所供稿,马海滨执笔)
四、国有资产管理科研工作
1992年国有资产管理科研工作,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深入开展课题研究。1992年,国有资产科研紧紧围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顺产权关系,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这个中心课题开展工作。各界有志于国有资产研究的同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比分析国际国内各种做法和经验,发表了一批较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比如,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科研所组织编写的《国有资产产权机制改革》、《企业集团组织与管理》、《中国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与实践》等著作,组织完成的课题报告《中国投资体制与投资政策的若干问题》、《办中外合资企业必须保障国有资产合法权益》、《国有资产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组问题研究》、《我国国有工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等,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受到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和好评。其中,《办中外合资企业必须保障国有资产合法权益》一文发表后,还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
(二)围绕经济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讨活动。
1992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成立暨第二届全国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研讨会,集中讨论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会议认为,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公有制与商品经济有机结合;总体思路是所有权要保证,经营权要落实;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注意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配合。
1992年11月在石家庄市召开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组问题研讨会,集中讨论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组问题。大家认为,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股份制这种组织形式逐步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可以较好地克服原有体制的各种弊端,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但前提是必须规范化,要实行政府两种职能的分离。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解决好资产评估、产权界定、财务处理、国有股权代表选派管理、国家股上市交易等问题。
1992年12月在桂林市召开的市场经济与国有资产管理国际研讨会,有中外专家3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与建立高效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个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认为,国有产权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解决国有产权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问题,中心环节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要通过政府、产权经营机构、企业三个层次的有机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国有产权管理体制;国有产权管理体制改革要与其他各项改革配套进行。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科研所供稿,刘国良执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