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1992年,全国各族人民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指引下,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经济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各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农业在连续几年丰收的基础上,1992年又获得好收成;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有所回升;市场购销两旺,物价相对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利用外资显著增加。总的经济形势是好的,这标志着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一、全国财政概况
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1992年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基本上是好的,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预算任务,财政支出基本保证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但是,在经济的高速增长中,由于各方面对财政资金的需求过大,使支出超过预算较多,财政赤字比原定预算数额扩大。根据1992年国家决算,财政总收入为4153.05亿元,完成预算的106.2%;财政总支出为4389.68亿元,完成预算的106.5%。1992年国家预算是按复式预算编制的,国家财政收支按复式预算汇总的完成情况是:经常性预算收入3121.1亿元,完成...
1992年,全国各族人民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指引下,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经济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各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农业在连续几年丰收的基础上,1992年又获得好收成;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有所回升;市场购销两旺,物价相对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利用外资显著增加。总的经济形势是好的,这标志着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一、全国财政概况
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1992年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基本上是好的,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预算任务,财政支出基本保证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但是,在经济的高速增长中,由于各方面对财政资金的需求过大,使支出超过预算较多,财政赤字比原定预算数额扩大。根据1992年国家决算,财政总收入为4153.05亿元,完成预算的106.2%;财政总支出为4389.68亿元,完成预算的106.5%。1992年国家预算是按复式预算编制的,国家财政收支按复式预算汇总的完成情况是:经常性预算收入3121.1亿元,完成预算的105.2%;经常性预算支出2743.44亿元,完成预算的106.5%,收入与支出相抵,经常性预算结余377.66亿元,转入建设性预算。建设性预算收入739.93亿元(包括经常性预算结余377.66亿元),完成预算的98.7%;建设性预算支出1646.24亿元,完成预算的106.6%。收支相抵,差额906.31亿元,为财政软赤字,这部分财政软赤字,用国内债务收入460.77亿元和国外债务收入208.91亿元弥补后,其余236.63亿元为财政硬赤字,数额比预算扩大28.77亿元。在财政硬赤字中,中央财政赤字206.59亿元,比预算略有减少,国务院确定,通过向人民银行借款弥补;地方财政预算,年初中央代编预算时是平衡的,执行结果出现赤字30.04亿元,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规定,由地方财政自行解决。
1992年国家财政相当困难,不仅中央财政困难,地方财政也很困难,部分县的财政困难更大,有些地方甚至不能正常发放工资。财政支出增长过猛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加速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些部门和地方想多办一些事情,多上一些项目,忽视了量力而行、量财办事;二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严重,加上在预算执行中国家出台的增支因素的影响,人员开支负担过重;三是管理监督不严,铺张浪费严重。在收入方面,一些地方有令不行,越权减免税收和“两金”,承包流转税,使收入大量流失,也是财政困难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深层次看,根本问题在于现行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需要深化改革,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财政工作,继续为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做出不懈的努力。
1992年,财政工作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保证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财政工作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各级财税部门的广大干部也为此付出辛勤的劳动,做了大量工作。
二、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在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方面采取了若干重大措施,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工作。各级财税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各项改革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向国有企业下放财权财力,全年约增加企业财力155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负担80多亿元。对国有企业增强活力,加速技术进步,促进扭亏增盈和转换经营机制,逐步成为市场经济的真正独立主体,起到了积极作用。与1991年相比,1992年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增长较快,实现利润有所增加,企业亏损面减少4.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3.6%。
1992年,各级财政在财力安排上,增加了对经济建设的投入,基本建设、农业、挖潜改造等项支出和出口退税都超过了预算指标,资金到位情况也好于往年。为了支持农业发展,促进粮食流通,逐步解决粮食亏损挂帐问题,中央财政适当提高了国家专项储备粮和各地超定额储备粮的费用补贴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压力。
三、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保障重点财政开支
1992年,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既扩大了财政收入来源,也增加了财政支出的压力。各级财税部门从年初开始就十分重视组织收入工作,一方面狠抓县乡财源建设,大力培养和开辟新兴财源;另一方面根据改革中财源和税源结构的变化,合理调配人员力量,在继续抓好国有企业税收征管工作的同时,加强了对“三资”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业户的税收征管工作,有针对性地改进征管办法,加强财政监察,搞好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减少收入流失。1992年,工商税收收入比1991年增长12.6%,其中乡镇企业税收增长16%,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税收增长16.9%。为了弥补重点建设资金的缺口,按照国务院决定,在预算确定的数额之外,增发了一部分国库券。为了保障重点开支,各级财政部门千方百计调度资金,优先保证农业、能源交通、科技教育等各项重点开支的适度增长,并通过清理整顿支出范围,改进财务管理等办法,努力控制和压缩非重点开支,为加快改革与经济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与1991年实际开支相比,1992年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增长10.5%,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增长7.4%,教育事业费增长18.3%,科学事业费增长15.1%。
四、推进财政改革,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1992年财税改革和财政法制建设迈出了较大步伐。国家预算、中央预算和部分省级预算已由单式预算改按复式预算编列;分税制财政体制开始在辽宁、浙江、新疆、天津、沈阳、大连、青岛、武汉、重庆等9个地区试点;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全国部分地区和若干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国有资产清产核资试点;为了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这是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重大改革,标志着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开始同国际接轨。此外,各级财政部门还积极支持和参与了价格、流通、外贸、金融、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项改革。1992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还有不少财政法规制度也相继发布实施,这对强化依法治税、依法理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研究转变财政职能问题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标志着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正经历着一次根本性的变革,要求财政必须转变职能。财政部通过学习党的十四大文件精神,认为我国传统体制下财政职能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对微观经济活动和某些事务管得过多过细,在宏观管理方面做得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并提出转变财政职能的重点应放在四个方面。一是要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的要求,把财政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加以科学划分。财政作为社会管理者要从过去只注重国有企业管理,转变为面向全社会各类企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财政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是对国家资本金的投入、保全、积累、流动和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要逐步从微观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强化财政宏观管理职能。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是财政的主要职能,大体包括:第一,保证政府机构运行和各项公共开支的资金需要;第二,保证基础产业、重点建设的投入,支持“瓶颈”产业的发展;第三,公平社会分配,调节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水平;第四,运用财税政策和经济杠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调节社会供需总量,使之保证基本平衡。三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要逐步确立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三者并立的格局。财政监督要通过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和规范的方式来加强。四是要研究建立国家政策性投融资体系,保证国家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
六、加强财税和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和财会人员知识素质必须相应提高。1992年,各级财税部门利用财税院校、培训中心等现有培训条件,加强了干部培训工作,重点是加强对党在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与运作方法的培训,让广大财税和财会干部熟悉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的规律和有关知识,自觉遵守财税部门和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廉政勤政,不断提高财税和财会干部队伍素质,保证财税任务的圆满完成。
(财政部办公厅供稿,汪兴益、梁立群执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