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2011年,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继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有效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社会和谐稳定。
一、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现实依据
2010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沉着应对,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是应对国内外宏观形势新变化、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选择,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
(一)保增长压力明显加大。从外部环境看,2010年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的势头,但复苏进程并不均衡,且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向纵深蔓延,世界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严峻,外需保持稳定增长难度较大。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居较高水平,消费和投资需求疲弱,经济复苏内生动力普遍不足。...
2011年,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继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有效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社会和谐稳定。
一、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现实依据
2010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沉着应对,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是应对国内外宏观形势新变化、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选择,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
(一)保增长压力明显加大。从外部环境看,2010年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的势头,但复苏进程并不均衡,且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向纵深蔓延,世界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严峻,外需保持稳定增长难度较大。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居较高水平,消费和投资需求疲弱,经济复苏内生动力普遍不足。受刺激政策效果减弱和日元升值等因素影响,日本经济增长趋缓。欧债危机持续恶化,欧盟经济增长前景堪忧。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问题突出,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国际商品市场波动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从内部环境看,2010年我国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经济增长势头较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增强,2011年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具有较好基础。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加,制约内需增长的因素也在增加,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居民收入增长支撑受限,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降温,消费较快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
(二)控物价面临较多挑战。虽然粮食连年丰收和工业制成品总体上呈供大于求格局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但是2011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从国际因素看,全球积累的大量流动性短期内难以完全消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依然宽松,能源资源争夺愈演愈烈,大宗商品市场可能大幅震荡,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容小觑。从国内因素看,目前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只是得到初步遏制,物价中长期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上涨呈长期化趋势,农产品供给紧平衡的格局短期不会改变,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尚需理顺。
(三)调结构步入关键时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从国际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增长模式正处于艰难的再平衡过程中,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都面临深度调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倒逼机制。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长期存在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外需与内需发展不均衡问题。农业保持稳定增产难度较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科技创新仍面临制约,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四)惠民生提出更高要求。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国际经验,处于这一发展水平的国家,往往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一些经济繁荣时掩盖起来的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在短时期内较为集中地凸显出来,解决民生建设滞后问题更为重要和迫切。虽然近年来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加大,民生支出范围不断拓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收入分配格局不尽合理,“三农”问题仍然较多,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五)促改革面临攻坚任务。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看,各项经济社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待取得实质性突破。国有经济布局不尽合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尚需完善。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偏低,难以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垄断行业改革进展不明显,造成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有待健全。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滞后,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面临挑战,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
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
2011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保持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政策取向看,更加着眼长远,注重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质量;从政策手段看,更加丰富灵活,在合理把握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突出结构性减税;从政策着力点看,更为侧重调结构、保民生和建机制。
(一)以稳物价强调控为抓手,着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积极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作用。大力支持粮油、蔬菜、生猪等农副产品生产,稳定成品油、化肥等供应,实施政策性粮油定向销售,促进增加农产品供给。免收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通行费,开展收费公路专项清理,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完善进出口环节税收政策,扩大生活必需商品、能源和原材料等进口。对农村道路客运等部分公益性行业给予油价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二是注重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实施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支持发展商贸流通,改善消费环境。同时,着力优化政府公共投资结构,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保障公益性建设项目资金需要。三是实施结构性减税。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扣除费用标准并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加强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继续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一系列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费减免政策。对600多种资源性、基础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实施较低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继续对煤炭、原油等“两高一资”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取消和减免77项收费和基金,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150亿元。
(二)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能力建设,保障公益性行业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全面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鼓励并扩大关键零部件及先进设备进口。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政策内容和支持方式,继续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专业化发展。三是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大重点节能工程以及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实施重大减排工程,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强化重金属污染以及重点地区、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推进金太阳工程,加强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在主要牧区省份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支持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并提高补助标准。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继续扩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范围,增加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
(三)以惠三农减贫困为重心,着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规模,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落实生猪补贴政策,支持提高畜牧良种化水平。支持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二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前一年完成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任务。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完善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全额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全面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涉农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全国98%以上的乡镇开展了机构改革,92.2%的集体林权确权到户。基本完成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有序推进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化解试点工作。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四是构建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扶贫攻坚,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四)以保民生促和谐为落脚点,着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等各项政策。稳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启动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三是健全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地区。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落实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政策。扩大鼓励创业的财税政策扶持范围,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四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加大投入力度和创新投入方式,支持实施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精品创作。五是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幅增加财政投入,认真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积极推进各类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
(五)以推改革抓管理为突破口,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一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由上年的48.4%提高到52.6%。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二是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健全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工作。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所有政府性收入都纳入预算管理。深入实施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三是完善税收制度。出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油气资源税制度。四是加强财政管理。强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增强预算透明度,向社会公开的财政支出决算表细化到项级科目,首次向社会公开中央财政年度行政经费支出总额、“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及预算情况。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管理,清理核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底数。深化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风险防控。
三、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
2011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呈现经济增长平稳、物价高位回落、效益不断提高、民生继续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一是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2%,其中一至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9.7%、9.5%、9.1%和8.9%。二是三次产业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全国粮食产量迈上1.1万亿斤新台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3.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较快。服务业稳步发展,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三是内需稳步增长。201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7.1%和23.8%,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内需拉动。特别是消费增长呈逐季加快态势,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1.6%,比上年上升14.3个百分点。四是出口保持稳定。在外需不振的困难情况下,全年出口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同比增长20.3%。贸易顺差减少,外贸发展更趋平衡,全年进口增长24.9%,贸易顺差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
(二)物价总水平前高后低。随着控通胀各项政策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7月份达到6.5%的峰值后连续5个月回落,12月份回落至4.1%,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涨幅连续5个月下降,分别从7月份的7.5%和11%,回落到12月份的1.2%和3.5%,全年涨幅分别为6%和9.1%。住宅销售价格涨幅总体也呈回落趋势,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5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涨幅同比下降。
(三)经济效益和质量继续提高。一是企业利润持续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私营企业实现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5%和46%。二是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比上年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三是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分中央地方看,中央收入增长20.8%,地方收入增长29.1%;分收入类型看,税收收入增长22.6%,非税收入增长41.7%。四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成效。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同比下降7.3%。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1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14万公顷。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的城市所占比重达88.8%,比上年增长6.1%。
(四)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一是新增就业人数大幅增加。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比上年增加53万人。就业形势总体趋于平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持平。二是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分别达2.8万人、4.7万人、1.4万人、1.8万人和1.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5%,累计受益7亿人次。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3.3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三是教育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经过25年的持续努力,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四是医药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国家基本药物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五是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六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
(财政部综合司供稿,靳俐、赵婧茹执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