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2009年,重庆市实现生产总值65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6.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447.5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2474.4亿元,增长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17.9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0.4亿美元、内资1468亿元,分别增长47.7%和74.2%。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8.7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21元,增长12%。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力支持提振经济
2009年,重庆市各级财税部门把保增长作为提振经济的首要任务,兑现西部大开发及结构性减税政策90亿元,缓降养老、医疗保险缴费率和取消、停征6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减轻企业负担50.4亿元。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节经济运行,刺激经济增长,为止滑促增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
(一)保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新增设立并足额落实5亿元提振经济特别专项资金。拨付资金11.5亿元,推动汽车摩托车、装备、重化工等支柱产业和信息、风电等新兴产业发展。调度资金支持重钢等重点企业搬迁和改制上市。落实专项补贴1亿元,为中小企业新增流动资金贷款75亿元。以科技创新带...
2009年,重庆市实现生产总值65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6.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447.5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2474.4亿元,增长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17.9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0.4亿美元、内资1468亿元,分别增长47.7%和74.2%。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8.7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21元,增长12%。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力支持提振经济
2009年,重庆市各级财税部门把保增长作为提振经济的首要任务,兑现西部大开发及结构性减税政策90亿元,缓降养老、医疗保险缴费率和取消、停征6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减轻企业负担50.4亿元。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节经济运行,刺激经济增长,为止滑促增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
(一)保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新增设立并足额落实5亿元提振经济特别专项资金。拨付资金11.5亿元,推动汽车摩托车、装备、重化工等支柱产业和信息、风电等新兴产业发展。调度资金支持重钢等重点企业搬迁和改制上市。落实专项补贴1亿元,为中小企业新增流动资金贷款75亿元。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全市科学技术支出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市级应用技术研发投入增幅由20%提高到30%。落实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安排资金7.5亿元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
(二)促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中央投资91.7亿元全部下达,落实市和区县财政配套资金82.4亿元。注入市级投资集团47.2亿元,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及公益性项目建设。安排资金30亿元,扶持市级开发区和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发展。拨付资金2.8亿元,支持外贸、进出口、农业3家担保公司增资扩股,鼓励金融机构落户及金融要素市场建设。
(三)扩内需,刺激居民消费。减征房屋交易契税16亿元,促进房地产市场回暖。拨付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6亿元,兑付率居全国前列,拉动农村消费38.1亿元。安排资金2亿元用于电煤和粮油储备。拨付资金1.4亿元对成品油调价后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
(四)活流通,打造开放高地。落实出口退税34亿元。拨付资金3.1亿元,兑现出口企业技改奖励,支持服务外包、国际市场开拓和口岸物流业发展。加强财税、金融扶持政策衔接,吸引重大IT项目签约落户。拨付资金3.6亿元,加快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和“三都”建设,实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全覆盖。安排资金6298万元,支持“台湾周”等十大经贸活动开展。
2009年,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效应的持续释放,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带动了财政收入止跌回稳。与此同时,各级财税部门加强税源动态监控分析,维护税制秩序,依法应收尽收,税收收入增幅列全国第6位。加强土地储备出让管理及收入征管,有力促进了征地拆迁、园区开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发展。区县收入形势趋好,30个区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20%,“两翼”增幅首次超过“一圈”,分别高于“一圈”和全市9.3和12.9个百分点,提速发展的态势明显。
二、着力改善民生,加大一般预算支出
2009年,重庆市把保增长与惠民生结合起来,针对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帮扶体系。全年财政民生支出682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51.7%。
(一)稳定和促进就业。2009年,重庆市将保就业作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全市就业支出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3%。拨付资金6.7亿元,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职业培训等补贴。安排资金2.3亿元,设立青年创业基金,补贴高校毕业生见习和培训,支持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提高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比例。拨付资金3.4亿元,补助部分国有改制企业职工经济补偿金、生活费和社保费。落实待岗培训和困难企业稳岗补贴。失业保险金待遇月人均补贴标准提高100元。
(二)社保待遇提标扩面。2009年,全市社会保障支出219.5亿元,比上年增长33.5%。拨付资金22.7亿元,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征地农转非和城镇超龄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筹集资金23.9亿元,将90万名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启动三峡库区淹没移民农转非人员参加养老保险。15个区县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拨付资金23亿元,提高城乡低保补差水平。安排资金11.2亿元,提高农村五保人员最低供养标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提标15%以上。筹措资金1.5亿元,支持新建和改扩建159所乡镇敬老院。
(三)增强城乡教育均衡性。2009年,全市教育支出1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安排资金32亿元,率先在全国兑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拨付资金26.6亿元,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生均定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500元和300元。整合资金5.6亿元,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拨付资金11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和高校学生,免除城乡低保家庭高中生学费。拨付资金3.5亿元,促进高校“三重”建设,改善示范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
(四)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2009年,全市医疗卫生支出76.7亿元,比上年增长48.6%。拨付补助资金19.7亿元,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将高校全日制学生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安排资金7.4亿元,落实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将国有企业“双解”人员等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拨付资金12亿元,补助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补种乙肝疫苗等重大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儿童规划免疫实现城乡全覆盖。筹集资金2.5亿元,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支出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五)加大扶贫帮困力度。2009年,落实扶贫资金8.7亿元,比上年增长36%。重点支持266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和劳动力培训,新增5个扶贫片区开发试点县和70个贫困村村级互助金试点,完成生态移民搬迁3万人。拨付资金12.9亿元,缓解三峡库区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家庭生产生活困难。安排资金2亿元,补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乘车和学生优惠乘车。完善救灾应急机制,及时拨付资金4.4亿元,支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甲型H1N1流感防控和疫苗采购等。筹措资金5.7亿元,继续实施对口支援四川省崇州灾后恢复重建。
(六)推动生态环保建设。2009年,全市环境保护支出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安排资金18.2亿元,推进污水管网建设,保障垃圾处理厂正常运营,支持餐厨垃圾应急处理。拨付资金11.2亿元,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重点次级河流整治。
三、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保障重大战略部署顺利推进
2009年,重庆市财政通过整合打捆、动态平衡、引导社会投入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确保重大决策落实到位。
(一)支持“五个重庆”建设全面推开。全年市以上财政投入259亿元,推动“五个重庆”建设。拨付资金49.5亿元,加快主城区、农村危旧房和工矿棚户区改造,支持巴渝新居建设和主城居住小区综合整治。筹集资金19.5亿元,廉租住房保障从“双困”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拨付资金78.6亿元,推动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轨道交通等建设提速。筹集资金18亿元,支持内环外移,并在西部率先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拨付资金35亿元,全面推进森林工程,启动长江两岸森林工程示范段建设,支持林权制度改革。拨付资金30.2亿元,健全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体系,支持“打黑除恶”、反恐应急和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保障政法机关履行社会维稳职责。安排资金7.3亿元,支持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隐患整治及食品药品监管。推进十大公共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补助区县2.1亿元建设中小学塑胶运动场。拨付资金6.2亿元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公共体育设施,支持十一届全运会等重大赛事参赛及后备人才培养。
(二)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立足城乡统筹加大“三农”扶持力度,2009年用于“三农”资金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5%,确保“三个明显高于”和教育、文化、卫生新增经费的70%以上用于农村。拨付资金32.8亿元,兑现种粮农民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等。拨付资金44.5亿元,加快骨干水源、人畜饮水安全和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拨付资金7.5亿元扶持现代农业,鼓励区县发展特色产业,支持粮油品种改良、良繁体系及蔬菜、果园基地建设。贴息8890万元引导银行贷款15亿元,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安排资金2.3亿元,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村现代服务体系建设。筹集资金3亿元,对农村便道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予以奖补。拨付资金4.4亿元,落实村干部补贴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促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乡镇人才队伍等建设,提升基层组织运转保障能力。
(三)推动文化事业繁荣。2009年,全市文化与传媒支出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确保对文化的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拨付资金1.9亿元,助推文艺院团发展,购买演出场次,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和人文社科研究。筹集资金1亿元,支持设立文化担保公司和创建宣传文化基金会。拨付资金2.8亿元,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农家书屋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安排资金1.4亿元,补助28个公益性纪念馆、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加快自然博物馆建设,保障大剧院开馆运行。拨付资金1.1亿元,支持第二届重庆文化艺术节、“唱读讲传”及国庆60周年系列活动等开展。
四、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健全规范财政管理体制
2009年,重庆市财政以改革促管理,以管理增效益,努力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理财水平。
(一)统筹兼顾、分类扶持。坚持财力下沉区县,全年市级开支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24.2%。市对区县各项补助总额达660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区县最低人均财力提高到4万元以上。加强分类扶持,落实“两翼”发展专项资金,市以上转移支付额占“两翼”区县一般预算支出的80%以上。拨付郊区县社会事业发展资金7.75亿元、区域性中心城市补助1.4亿元、市级中心镇和重点示范镇补助1.7亿元,多层次提升城镇功能。
(二)深化财税改革。推进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安排资金13.9亿元,启动分类负担、全额保障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市级和部分区县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区县由18个增加到23个。实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的单位现金使用量下降52%。创新传统分配模式,建立财政涉农专项资金招投标制度。
(三)优化理财举措。认真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零增长,将节约的资金1亿元全部用于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引导功能,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启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结构。落实市级奖补资金,化解区县乡镇政权建设债务3.8亿元。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强化政府外债风险管理。
(四)依法加强监管。严格按照《预算法》、《重庆市市级预算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大财政信息公开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完善预算会审制度。投资评审拓展到绩效评价等领域,全年审减59.5亿元。制定会计基础工作实施细则,规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秩序,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查处会计核算不实金额6.1亿元。对扩大内需资金落实情况实施重点督查,清理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服务性收费,“小金库”治理查处违规金额6695万元。
(重庆市财政局供稿,熊、邱婧执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