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一、开展多边国际财经交流与合作
(一)全球性多边对话机制合作。
1.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下的合作。
2009年1月31日—2月1日,二十国集团(G20)财政和央行副手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会议就全球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议题进行了讨论。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和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出席会议。
3月14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英国霍舍姆举行。会议讨论了全球经济形势、应对金融危机措施、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以及加强金融监管等议题。会议发表了联合公报及相关附件。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和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本次会议。会前,各国于3月12-13日在伦敦举行了G20财政和央行副手会议,为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做准备,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和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出席会议。
4月1—2日,G20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胡锦涛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财政部部长谢旭人陪同出席。会议通过了题为《伦敦峰会公报:全球复苏和改革计划》的成果文件。
4月24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特别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就伦敦峰会后应对金融危机的后续行动、加强金融监管、增强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
一、开展多边国际财经交流与合作
(一)全球性多边对话机制合作。
1.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下的合作。
2009年1月31日—2月1日,二十国集团(G20)财政和央行副手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会议就全球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议题进行了讨论。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和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出席会议。
3月14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英国霍舍姆举行。会议讨论了全球经济形势、应对金融危机措施、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以及加强金融监管等议题。会议发表了联合公报及相关附件。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和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本次会议。会前,各国于3月12-13日在伦敦举行了G20财政和央行副手会议,为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做准备,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和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出席会议。
4月1—2日,G20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胡锦涛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财政部部长谢旭人陪同出席。会议通过了题为《伦敦峰会公报:全球复苏和改革计划》的成果文件。
4月24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特别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就伦敦峰会后应对金融危机的后续行动、加强金融监管、增强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以及匹兹堡峰会的重点工作设想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和财政部副部长李勇率团出席会议。
6月27—28日,G20财政和央行副手会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会议主要围绕9月G20匹兹堡峰会的筹备工作进行了讨论。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派员出席会议。
7月3—4日,中国、英国和南非三国财政部在浙江杭州联合主办了G20可持续增长和发展融资研讨会。来自G20成员国政府部门、学术界和部分国际金融机构的代表围绕减贫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财政部副部长李勇主持了本次会议并致开幕词。
9月4—5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会议就应对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气候变化融资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发表了联合公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和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率团出席会议。会前,各国于9月3—4日在伦敦举行了G20财政和央行副手会,为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做准备,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和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出席会议。
9月24—25日,G20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在美国匹兹堡举行。胡锦涛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财政部部长谢旭人陪同出席。会议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匹兹堡峰会领导人声明》。
11月6—7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英国圣安德鲁斯举行。会议就全球经济形势、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和有效性、全球金融体系改革、气候变化融资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发表了联合公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和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率团出席会议。
2.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金砖四国”财经对话机制下的合作。
3月13日,“金砖四国”财长会议在英国霍舍姆举行。会议就宏观经济形势、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以及G20伦敦峰会的相关议题交换意见并协调立场。会议发表了联合公报。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出席会议。
9月4日,“金砖四国”财长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并邀请四国央行行长参加。各方就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和四国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以及匹兹堡峰会有关筹备事宜交换了意见,并同意开展联合经济研究。会议发表了联合公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和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率团出席。四国财长在会后举行了联合新闻发布会。
10月3日,“金砖四国”财长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各方围绕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年会主要议题以及G20匹兹堡峰会成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出席会议。
11月5日,“金砖四国”财政副手会在英国圣安德鲁斯举行。各方就G20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气候变化融资、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议题交换意见并协调立场。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出席会议。
3.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基础四国”财经对话机制下的合作。
4月23日,“基础四国”财政副手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各方就世行/IMF春季会议、G20财长和央行行长特别会议的相关议题交换了意见,并就在G20机制下加强发展中国家协调问题进行了讨论。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出席会议。
4.亚太经合组织(APEC)财长会议机制下的合作。
11月12日,第十六届亚太经合组织财长会议在新加坡举行。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全球及地区经济形势,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经济体的财政政策,促进平衡、包容和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以及为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等问题。会议通过了第十六届亚太经合组织财长会《联合声明》。
5.亚欧财长会议机制下的合作。
6月18—19日,亚欧财政副手会议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议就全球经济形势、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亚欧财长会议机制下各项倡议的进展等议题进行了讨论。财政部纪检组长贺邦靖率团出席会议。
12月10—11日,财政部与欧盟委员会在上海联合主办亚欧农村金融研讨会,来自亚欧会议成员国政府部门、学术界和金融机构的代表就发展农村金融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深入研讨。
6.务实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磋商和谈判。
2009年,圆满完成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附属机构和特设工作组会议在内的气候变化资金机制谈判任务,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的同时,较好地巩固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宣传了我国科学发展观理念及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取得的成效,全面阐述我国在资金机制议题和“碳关税”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和主张,推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取得积极成果。
(二)区域性合作机制的合作。
1.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会机制下的合作。
2009年,在包括我国在内的10+3各国的共同推动下,以清迈倡议多边化和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为主要内容的东亚财金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2月22日,10+3特别财长会在泰国普吉岛举行,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率由财政部、人民银行、外交部、香港金管局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东亚区域产生严重影响的背景下召开的特别会议。会议讨论了区域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东亚财金合作以及G20金融峰会有关议题,并发布了10+3各方共同应对危机的《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
3月20—21日,中日韩三国财政副手会在辽宁大连举行。财政部副部长李勇率由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区域外汇储备库的中日韩出资份额、香港参与储备库、储备库决策和监督机制等关键问题,增进了中日韩三方对储备库主要要素的共识。
4月7—8日,10+3财政与央行副手会在泰国帕塔亚举行。财政部副部长李勇、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率由财政部、人民银行、外交部、香港金管局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清迈倡议多边化(区域外汇储备库)、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等东亚财金合作议题。各方就区域外汇储备库一些未决要素达成了共识,同时初步同意建立初始规模为5亿美元的区域信用担保和投资基金。
5月2—3日,10+3财长会、中日韩财长会及相关副手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率由财政部、人民银行、外交部和香港金管局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各国财长就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的规模及份额分配、出资结构、贷款额度、决策机制、经济监测机制等主要要素达成共识,并同意于2009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区域外汇储备库,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取得了重大实质性进展。同时,会议还宣布建立初始规模为5亿美元的区域信用担保和投资基金,支持本地区企业发债融资,促进区域债券市场发展。
7月1日,中日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宏观经济政策与措施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财政部副部长李勇率由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研讨会。会上,中日韩三国财政副手以及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高级官员就三国及地区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深入交换了意见,收到了良好效果。
11月26—27日,10+3财政与央行副手会在韩国釜山举行。财政部国际司司长郑晓松率财政部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区域及10+3各国宏观经济形势,审议了清迈倡议多边化、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等区域财金合作倡议进展情况。区域经济监测机构筹建取得一定进展,同时各方还就区域信用担保和投资基金章程的主要内容达成共识,并同意将区域信用担保和投资基金规模扩大到7亿美元。
2.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下的合作。
6月19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十五次部长会及相关高官会在泰国碧武里府举行。财政部国际司副司长吴晋康代表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出席会议并作了大会发言。与会代表共同回顾了2007年第十四次部长会以来,特别是2008年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以来各重点领域的合作进展,审议通过了人力资源、能源、经济走廊、投资领域的战略文件。会议还明确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未来三年的工作重点,包括加快实施《便利客货跨境运输协定》(CBTA)及交通贸易便利化有关倡议、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交通走廊转变为经济走廊以及加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为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切实成果,财政部国际司还分别于3月、11月组团参加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高官会。
2009年,财政部国际司还筹办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九届人力资源工作组会,参加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人力资源工作组社会发展分组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电力工作组会议、第二届经济走廊论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国际研讨会等活动,与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其他国家、发展伙伴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及时跟踪了解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各领域的进展情况。
为支持云南省更好地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我方还积极利用亚行区域技援资金开展“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研究”,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亚行于8月举行了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研究报告研讨会。
3.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机制下的合作。
2009年5月和10月,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成员国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分别举行了2次高官会。会议就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在交通和贸易便利化、能源、贸易政策等领域合作情况及各自行动计划进行了深入讨论。
10月16日,第八次中亚区域经济合作部长会在乌兰巴托举行。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回顾了第七次部长会议以来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的积极进展,审议通过了《能源行动计划》框架、《中亚区域经济合作项目成果框架》概念文件、高官会报告等文件,发表了《联合声明》。
4.上海合作组织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下的合作。
2009年12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行了首次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和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与会各国介绍了各自经济社会形势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并就如何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通过了《联合声明》。
(三)国际金融组织合作。
1.中国与世行的合作。
(1)积极推动世行改革。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推进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危机、促进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世行作为全球最大的多边开发机构,其改革是国际金融组织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各种多边机制和重要国际会议的重点议题。
2009年9月,在胡锦涛主席的亲自推动下,G20匹兹堡峰会为世行改革确立了具体的量化目标,明确提出在世行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转移投票权至少3个百分点。为推动落实G20共识,财政部积极参与有关世行改革的国际财经对话,充分阐述我国政策主张,推动世行改革朝于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方向发展。10月1—8日,世行/IMF年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就国际金融组织的作用、世行发言权与代表性改革的方向与目标等重点议题阐述了我国基本主张。此外,财政部还利用世行春季会议和发展委员会副手会议,就世行改革的具体目标积极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沟通,为推动世行改革如期完成做好准备工作。
(2)继续稳定贷款合作。
贷款情况。2009年,世行向我国承诺贷款21.3亿美元,用于支持11个项目,重点支持交通、城建、环保等领域。其中包括世行紧急贷款7.1亿美元,由中央财政统借统还,专项用于四川、甘肃两省重灾区城镇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中小学教育等恢复重建工作。贷款协议于3月签署。截至2009年底,世行对我国的贷款总承诺额累计约460多亿美元,用于支持309个项目。其中,基础设施(交通、城建、能源等)项目占50%以上,其余为农村发展和社会发展(教育、卫生等)类项目以及直接扶贫项目。
贷款规划磋商。财政部牵头完成了2010-2012财年世行贷款规划磋商工作,结合当前及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重点领域,积极推动世行在对华业务方向上与我国发展战略有机结合,把规划重点锁定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上,以使世行贷款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服务。2010-2012财年,我国拟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共45个,贷款总额53.94亿美元。
(3)继续深化知识合作。
财政部引导并加大世行智力资源向地方转移的力度,注重世行知识合作与贷款合作相结合,形成了“合作调研→贷款合作→改革创新”的良性循环,提高了贷款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如,引导世行智力资源支持上海市财政局开展“上海私营部门发展和创新性研究”,广东省财政厅和重庆市财政局开展“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等,均取得显著成果。广东省在与世行合作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消除绝对贫困、减少机会不平等和遏制结果不平等”—“三支柱发展战略”政策建议,并利用世行贷款准备开展“广东城乡社保一体化及农民工培训”示范项目。
财政部还充分利用世行智力资源,通过举办座谈会和合作研究等方式开展国际财经问题调研。1月9日,财政部与世行在北京联合举办宏观经济政策座谈会,重点讨论了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议题。2月18日,财政部、世行和重庆市政府在重庆市联合举办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国际研讨会,形成《世行专家关于改善城市发展投资公司管理的建议》。11月25日,财政部与世行联合举办了宏观经济形势圆桌会,就当前各主要国家及我国的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讨论。财政部还积极与世行开展合作研究,整理了《企业储蓄率偏高:原因、影响及对策》、《世界银行关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建议》和《近期东欧市场情况进一步恶化》等多篇报告并上报领导决策参考。
(4)务实开展技术援助合作。
2006年6月世行技援五期中国经济改革实施技术援助项目(TCC5)启动以来,截至2009年底,共批准立项38个子项目,利用技援贷款约876万美元、赠款522万美元。2009年有8个子项目获得批准立项,利用贷赠款资金330万美元。
为进一步加强技援项目的结果导向管理,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技援项目成果,8月27—28日,财政部与世行联合在山西太原成功召开了世行TCC5技援项目中期成果总结暨项目管理经验交流会。
2009年12月,顺利完成了《技术援助项目绩效评价试点及评价方法研究》课题。此课题研究对技援项目绩效评价的难点与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于研究实施技援项目后评价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5)适应新形势需要,努力推动对非三方合作。
佐利克就任世行行长以后,提出希望与我方在国际发展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佐利克更为明确地提出,希望在发展问题最为迫切的非洲地区与中国开展合作,帮助非洲地区加快发展。8—9月,世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和佐利克行长相继访华,拜会了我国领导人,建议我国政府可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日用消费品为主的初级制造业,促进非洲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我国政府对世行建议给予了积极回应。截至2009年底,中国进出口银行已与世行交换了联合融资项目清单。世行还向我方提交了在非共建工业园区的初步方案。
财政部还积极推动我方有关部门与世行在社会发展领域开展对非三方合作。12月4—5日,在财政部推动下,世行协助卫生部成功召开了中非卫生合作国际圆桌会,这是我国政府在南南合作整体框架下制定对非医疗卫生援助新战略步骤之一。另外,财政部还帮助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与世行就在坦桑尼亚共同开展中非扶贫交流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人员交流、针对非洲官员的能力建设以及共同实施与非洲减贫相关的课题研究。
(6)继续扩展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合作。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恶化和蔓延,国际金融公司(IFC)表示希望我国参与其牵头的贸易融资计划和金融救助活动。胡锦涛主席在G20峰会上郑重宣布我国将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其后,我国购买了国际金融公司私募债券15亿美元,其中,2年期限债券为5亿美元,5年期限债券为10亿美元。
(7)稳步开展与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的合作。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作为世行集团的成员机构,其主要业务是通过提供政治风险担保,促进外国直接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进而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2009年,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在华担保了两个项目,分别为重庆供水与污水处理项目和京塘港集装箱码头项目,标志着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在华业务已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领域扩展到城建、物流等现代化产业。财政部积极促成了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共同对中国工商银行博茨瓦纳电力项目联合担保,这是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历史上第一次对我国海外投资项目给予担保,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金融机构业务与国际规则的接轨。
(8)加强高层对话与交流。
8月31日—9月4日,世行行长佐利克访华。访华期间,佐利克拜会了国家领导人,与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及其他部委和中央企业负责人举行了会谈,并在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陪同下赴安徽省考察了世行贷款项目。佐利克高度评价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措施及在全球经济复苏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就世行发言权和代表性改革、深化中国与世行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与我方交换了意见。佐利克表示世行愿继续与我方加强协调,开展务实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8月18日及11月13日,世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两次访华,分别拜会了国家领导人和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双方就国际经济形势、中国与世行合作、应对金融危机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6月,世行常务副行长达布访华,拜会了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双方就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建立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加强会计合作、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达布还前往广东省出席了世行经济合作调研“缩小广东贫富差距”课题报告会。
8月,国际金融公司执行副总裁拉尔斯﹒特内尔访华,拜会了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双方重点就中小企业融资和国际金融公司在华业务交换了意见。
11月,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执行副总裁小林泉女士访华,拜会了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双方重点就如何更好地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交换了意见。
2.中国与亚行的合作。
(1)着眼大局,妥为运筹,全面提升我国在亚行的影响力。
圆满完成第四十二届亚行年会参会任务。5月4—5日,亚行理事会第四十二届年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亚行中国理事、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率团参会。谢部长作了大会发言,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出席了亚行主办的“全球金融动荡及其对亚洲的影响”理事研讨会。年会期间,谢部长还应约分别与印尼财长、斐济临时政府总理兼财长、香港金管局总裁、澳大利亚养老金和公司法部部长、吉尔吉斯财长、巴基斯坦经济事务部国务部长、孟加拉国财长、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副总理兼财长举行了双边会见。李勇副部长分别会见了亚行行长黑田东彦、斯里兰卡公共管理与内政部部长兼财政和计划部副部长、英国国际发展部政务次官、北欧投资银行副行长。在上述双边会见中,财政部领导介绍了我国最新经济形势以及我国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相关措施,并就共同关心问题交换了意见。
加强政策磋商和高层对话。3月21—24日,亚行黑田东彦行长借出席2009年度“中国发展论坛”之机访华。3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见了黑田一行。双方就当前经济形势和加强合作事宜交换了意见。李克强副总理表示我国政府愿意在环保、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扩大与亚行的合作,亚太各经济体之间也应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实现共同发展。3月23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会见了黑田一行。双方就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以及中国与亚行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共同签署了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法律文件。10月25—28日,黑田行长年内第二次来华并出席“第三届国际税收对话机制大会”。10月26日,谢旭人部长会见了黑田一行,双方围绕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中国与亚行的合作、气候变化等问题交换了意见。黑田行长还赴四川省实地考察了地震灾区亚行贷款项目。
4月16—19日,亚行副行长格林伍德借出席“亚洲博鳌论坛2009年年会”之机访华。财政部国际司司长郑晓松会见了格林伍德。8月28日,财政部副部长李勇会见了年内第二次访华的格林伍德副行长。10月16-18日,格林伍德副行长来华出席国际扶贫发展会议,并赴山西省实地考察了亚行贷款煤层气项目执行情况和我国与亚行合作成果。亚行副行长赵晓宇、洛哈尼年内亦数次访华。除此之外,2009年,先后还有9个亚行执董(副执董)团来华访问,并考察了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20个亚行贷款项目。
积极发挥股东国和捐款国作用,有效参与亚行事务,兑现捐款承诺。一是作为亚行第三大股东国,我国积极参与亚行第五次普遍增资。根据现有持股比例,增资后我国持有股份由228000股增加到684000股,需相应认缴的资本金约为55亿美元,其中实缴资本约2.2亿美元。二是作为亚行亚洲发展基金捐款国,根据有关协议及支付安排,财政部年内办理亚洲发展基金第八次增资兑现438万美元,第九次增资兑现115.5万美元。三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亚洲开发银行关于设立中国减贫与区域合作基金的协定》确定的支付进度安排,财政部向亚行支付了第五笔赠款资金400万美元。
(2)积极做好贷赠款项目合作。
贷款规划磋商。6月3—4日,财政部与亚行联合召开了亚行对华贷款和技术援助规划中期磋商,围绕如何继续提高项目质量与效益,推动项目创新,挖掘知识附加值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磋商,加强了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与亚行之间的政策对话和沟通,全面了解了《亚行对华贷款项目2009—2011年度规划》中各项目的进展情况,并根据形势变化对规划作了相应微调。12月13—18日,财政部与亚行进行了贷款和技术援助三年(2010—2012)规划磋商,就明确双方合作的总体框架、继续稳步推进与亚行的贷款合作、推进授权技援改革、扩大与亚行的知识合作、深化区域合作及积极稳步推进非主权业务的开展等主要议题进行了磋商。双方拟定了2010—2012年亚行对华主权贷款规划项目共39个,涉及贷款金额约52.86亿美元。
贷赠款情况。2009年,财政部加大了规划内项目前期工作的力度,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大力推动亚行贷款项目的准备、谈判、签署和生效,支持重点行业领域。2009年度我国与亚行完成主权贷款谈判项目12个,涉及贷款金额14.97亿美元,其中农业项目3个,涉及贷款额度2.9亿美元,约占已谈判贷款总额的19.37%;交通项目2个,涉及贷款额度5亿美元,约占已谈判贷款总额的33.4%;能源及节能减排项目2个,涉及贷款额度1.57亿美元,约占已谈判贷款总额的10.49%;城建与环保项目5个,涉及贷款额度5.5亿美元,约占已谈判贷款总额的36.74%。在上述项目中,已批准项目11个,涉及贷款金额13.62亿美元。
除此之外,财政部还积极推动总额为4亿美元的亚行紧急援助贷款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谈判、签约和生效工作。2月,完成了项目谈判;3月23日,该项目《贷款协定》和《项目协议》签字仪式在京举行;6月24日,项目正式生效;财政部与四川省、陕西省政府分别签署了执行协议;项目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2009年我国共获得亚行技术援助赠款2174.2万美元,用于支持10个项目准备技援和19个政策咨询/能力建设技援,涉及节能环保、农村金融服务与监管、交通和城市发展、地方发展战略等领域。
(3)积极引导亚行在华扩大非主权业务。
2005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亚行在我国境内发行总额为2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后,亚行当年仅发行10年期人民币债券10亿元。为继续支持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财政部积极推动亚行于2009年12月顺利完成了剩余10亿元人民币债券的发行。截至2009年底,亚行私营部门业务局共投资了11个项目,总金额10.71亿美元。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和金融行业,对于完善我国基础设施网络和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中国与全球环境基金的合作。
(1)积极开展政策磋商与对话。
我国是全球环境基金(GEF)的创始国、受援国和捐款国。1991年以来,我国与全球环境基金保持着富有成效的合作,全球环境基金已成为我国利用多边优惠资金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2009年,财政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基金理事会和增资磋商谈判,继续深化我国与全球环境基金的合作,适时宣布我国对其第五增资期的承诺捐资额度,提高了我国在全球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体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5月,财政部成功接待了全球环境基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莫尼卡﹒芭布女士访华。
(2)积极推动项目资金合作。
2009年,财政部与国内相关单位积极协作,成功推动我国9个项目获全球环境基金理事会批准,其中2个项目已签署赠款协议,共获得承诺赠款5321.3万美元。上述项目进一步支持我国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荒漠化防治等国际环境公约的能力建设。
4.中国与国际农发基金(IFAD)的合作。
(1)积极参与机构治理并开展高层对话。
我国自1980年正式加入国际农发基金以来,我国政府一直与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09年,通过参加第三十二届理事会、第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届执董会,继续拓展与国际农发基金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推进国际农发基金改革,提高我国在国际扶贫与农业发展领域的话语权,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农发基金增资,截至2009年底,已累计向国际农发基金承诺捐资约7877万美元。9月,财政部组织接待了国际农发基金总裁肯纳尤﹒内旺泽访华,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合作达成共识。
(2)继续稳定贷款合作。
我国与国际农发基金的贷款合作基本上保持每年一个项目。2009年,我国利用国际农发基金贷款约3000万美元支持四川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09年底,共从国际农发基金获得23笔优惠贷款,累计贷款协议金额约5.9亿美元。其中已完成项目16个、正在实施项目7个。以上项目辐射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千万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受益,对于配合我国整体农村扶贫战略,促进和支持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5.中国与欧洲投资银行(EIB)的合作。
2009年,我国与欧洲投资银行的合作稳步推进。6月,欧洲投资银行行长菲利浦﹒马斯塔德访华,财政部与其就加强合作交换了意见。贷款合作进展顺利,贷款总额为5亿欧元的我国气候变化框架贷款项目已完成了全部子项目遴选工作,部分项目评估和转贷协议签署工作已顺利完成,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我国采取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汶川灾后重建项目贷款金额1.6亿美元,支持四川省极重和重灾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项目于4月签署了《贷款协定》,9月签署了项目执行协议,实施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09年底,欧洲投资银行共向我国5个项目承诺提供贷款,承诺贷款额累计约12.26亿欧元。
二、开展双边国际财经交流与合作
截至2009年底,由财政部牵头协调与开展的双边财经合作机制和互访机制共10个,包括: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日财长对话、中俄财长对话、中欧财金对话、中印(度)财金对话、中巴(西)财政对话以及中德财长互访和中法财长互访机制。此外,财政部还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双边财经交流合作。通过开展双边财经交流与合作,特别是经常性的双边财经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强了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交流与协调,促进了我国与全球主要国家在重要国际财金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为我国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保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经济对话的合作。
2009年7月27—28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首次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盖特纳财长分别作为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了对话。双方围绕“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加强中美经济合作”这一主题,就“加强中美间重大经济问题的理解与合作”、“应对金融危机、恢复经济增长”、“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构建强有力的金融体系”和“贸易和投资”5项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讨论,并达成29项互利共赢的成果,为新时期中美经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面对美国政府换届、国际金融危机深化蔓延的外部环境,首次中美经济对话的成功举办,延续和发展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以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为重点,深入开展中美经济合作,维护中美关系大局,取得明显成效。
(二)在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机制下的合作。
中美经济联委会(JEC)是两国财政部牵头的、两国经济金融部门参与的重要的双边财经合作机制。财政部通过成功举办中美经济联委会第六次副手会,加强了与美方在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金融监管改革等领域的交流与协调,并就首次经济对话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成果进行了深入讨论,有力地推动了这些成果的落实进程。
(三)在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机制下的合作。
2009年5月11日,第二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第二次对话)在英国伦敦举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与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共同主持了对话。我方10个部门、1位正部长、10位副部长和英方9个部门、5位正部长和10位副部长参加了对话。双方围绕“中英加强合作支持可持续增长”主题,就“支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发展”、“加强双边能源和环境合作支持绿色增长”和“贸易与投资”4项议题进行了讨论。对话结束后,英国首相布朗会见了我方代表团主要成员。
第二次对话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一是以合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深化中英经济金融合作,促进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向前发展。二是与英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共同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三是积极推动我方关切,取得23项互利共赢的政策成果,深化了中英经贸合作。
(四)配合商务部筹备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的合作。
第二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于2009年5月7—8日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举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与欧委会贸易委员阿斯顿共同主持了对话。我方13位部级领导、19个部门和欧方10位委员(正部级)、4位总司长(副部级)及欧盟驻华大使出席了会议。双方围绕“危机时期促进商业机会,通过贸易和投资开放刺激经济重振”主题,就贸易与投资、中小企业合作、可持续发展、海关合作、贸易与消费者保护、贸易与创新、交通运输7个领域进行了深入讨论,达成广泛共识。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出席了对话会,并在贸易与投资专题会议上作了主旨发言,介绍了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就高关税和关税壁垒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阐释了我方立场,并就欧方关切的原材料问题做欧方工作。
(五)在第三次中俄财长对话机制下的合作。
2009年1月20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和俄罗斯副总理兼财长库德林在北京共同主持了第三次中俄财长对话。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俄财政部副部长潘金、诺瓦克、经济发展部副部长瓦斯克列先斯基、俄驻华大使拉佐夫及双方财政部、外交部有关人员参加了对话。双方就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伦敦峰会筹备工作、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等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谢旭人部长与库德林会前举行了小范围会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对话结束后会见了库德林一行。当天上午,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与库德林举行了工作会议。
对话进一步加强了双方在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重大国际经济问题立场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和战略互信,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六)在中法财长互访机制下的合作。
2009年10月28—30日,法国经济、工业和就业部拉嘉德部长率法经济、工业和就业部、议会和企业界人士组成的代表团一行访华。拉嘉德部长是中法关系转圜后法国政府重量级官员来访之一。通过成功接待拉嘉德访华,中方有针对性地做法国政府、议会和企业界人士工作,促其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重视中法关系,同时深化了双方在宏观经济政策和重大国际经济问题上的交流。
(七)在中印财金对话机制下的合作。
2009年1月16日,第三次中印财金对话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成功举行。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与印度财政部副部长阿夏克﹒朝拉共同主持了会议,双方就全球经济形势对中印两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经济改革和发展经验、二十国集团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后续工作、中印两国金融部门的改革和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本次对话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世界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印度孟买遭遇恐怖袭击特殊背景下举行的,对话的成功举行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印双方在财政金融领域的了解与合作,增强两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合力,也有利于两国协调立场,进一步推进南南合作,在即将举行的G20伦敦峰会上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
(八)配合商务部筹备中日经济高层对话的合作。
第二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于2009年6月7日在日本东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与日本外务大臣中曾根弘文共同主持了对话。双方围绕经济金融形势、贸易投资合作、环境能源合作与地区及国际经济问题等四大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对话达成多项重要共识和积极成果,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严峻形势下,对话的成功举行,不仅有利于进一步落实胡锦涛主席访日经贸领域成果及两国领导人关于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共识,巩固和夯实两国经贸合作,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以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强烈信号,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推动本国乃至世界经济恢复增长。
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出席了对话,并就经济金融形势、地区及国际经济问题发言,介绍了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关情况,就加强中日沟通协调、推进东亚财金合作提出了三点建议,得到了日方代表的积极响应。
三、开展其他国际财经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合作。
2009年,我国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合作日益密切。3月,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会见了来访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先生率领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代表团一行,双方就进一步加强财税领域合作、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二)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合作。
200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财税改革二期项目—促进减贫的财税改革能力建设项目顺利结束。项目实施5年来,不仅在推进重大财政理论研究、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促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切实增强财政减贫能力等四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在加强欠发达地区财税系统能力建设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11月10日,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共同主办的2009中国财税改革年度论坛—中国促进减贫的财税改革能力建设项目成果与展望在京举行。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论坛的召开为进一步研讨我国“十一五”期间在促进减贫的财税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挑战及解决方案,探讨与展望“十二五”期间我国财税改革重点领域的走向与前景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合作。
2007年财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合作以来,双方合作密切,并取得了积极成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财政部的技术援助主要集中在加强省以下政府财力和社会部门支出、增强预算透明度、《预算法》修订、有关促进妇幼保健服务普遍获得和建立完善医疗保险的公共支出、有关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公共支出、有关预算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的知识交流活动及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资金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
(四)财政部与其他国外机构的合作。
2009年,财政部不断拓宽合作渠道,积极开展引智工作。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需求等,进一步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境外培训,增强了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贡献了力量,为新形势下的财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具体包括: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继续派员进修;进一步加强了与世行、IMF等国际机构的合作,派遣人员进行工作实习或培训等。进一步加强与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InWEnt)国际能力建设学院的合作,派遣人员赴德参加宏观经济等方面的培训项目。继续加大地方财政外经干部在国际宏观经济和财政领域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地方财政部门尤其是省级财政部门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五)其他双边财经交流与合作。
1.接待外国访华代表团。
2.财政部领导出访。
4月3—5日,财政部副部长李勇率财政部代表团出访欧佩克国际发展基金,与该基金总裁毕士签署了新疆博斯腾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贷款协议。双方就今后一个时期的合作达成了初步谅解。
5月4—13日,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率财政部代表团出访瑞典和日本,对两国福利制度改革和养老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在瑞典期间,代表团分别与卫生和社会事务部、国家税务局、社会保险局、公共就业服务总局等部门负责人以及瑞典社会保障专家进行了会谈和交流。在日期间,代表团拜访了日本财务省、厚生劳动省、野村证券公司、日本生命保险公司以及著名的养老服务机构浴风会等部门的负责人。
(六)继续加大南南知识合作。
1.举办第二届中非共享发展经验高级官员研讨会。
为落实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深化中非合作八项政策措施,宣传我国发展经验与理念,借助国际组织平台推动南南知识合作,7月8—17日,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在世行的协助下,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非共享发展经验高级研讨会。19个中部和西部非洲国家的33名高级政府官员,包括23名副部级官员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将宏观政策层面的探讨与微观项目成果的展示相结合,使非洲代表对我国的发展道路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认识到发展的关键是要选择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道路。研讨会也对推动中非在贸易、投资领域的务实合作和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举办首届中国—亚行知识共享平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区域研讨会。
11月2—6日,财政部同亚行在上海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亚行知识共享平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区域研讨会”,来自10个亚洲国家的负责城市发展的高级官员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通过专题研讨和实地考察,参会代表对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与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与我国从事城市规划与发展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化管理与经济发展、城市发展融资、城市建设、区域规划与城市群发展以及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广泛交流了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成功接待世界银行组织的非洲国家高级官员经济特区和竞争性产业集群发展南南合作经验交流中国片区考察活动。
5月10—12日,世行主办的东亚—非洲经济特区和竞争性产业集群发展南南合作经验交流中国片区考察活动在深圳举行。来自乌干达、加纳等非洲10个国家的17位高级政府官员以及14位世行官员参加了考察。这是继2008年财政部和世界银行联合成功举办中非共享发展经验高级官员研讨会后,应部分参会非洲国家要求,由世行开展的针对非洲地区高级官员、以考察学习东亚国家设立经济特区、推动竞争性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为主题的后续交流活动,共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三站,深圳为中国站的唯一考察城市,活动内容包括专题研讨和参观工业园区。非洲国家参会代表对此次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行使其有机会与当地的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了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许多宝贵经验,并亲眼目睹了我国深圳在发展经济特区方面取得的成就。
4.举办首届中国与国际农发基金南南合作经验交流研讨班。
2009年9月,我国与国际农发基金在华成功举办了首届南南合作经验交流研讨班,邀请了来自肯尼亚、马达加斯加、孟加拉、越南等国的19名代表参加,通过专题报告与广西省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展示了我国与国际农发基金的合作成效,宣传了我国农村减贫和农业发展的经验,推动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减贫领域的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
(财政部国际司、对外财经交流办公室供稿,张政伟、王凌、林章楠、彭翔、王冠珠、刘英志、王玮、安铂、胡洋子、李红娜、李瑞、张天伟、汪海、张徐、杨凡、李梦岚、王彦荣执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