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2001年,四川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21.8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1.7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756.9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1683.2亿元,增长10.2%。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进出口总额3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市场价格总水平止跌趋稳,并呈现全面回升势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60元,比上年增长7.9%;人均消费支出5176元,比上年增长6.6%。全省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与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相适应,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2001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7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93%;上划中央“两税”(增值税75%部分、消费税)收入完成144.54亿元,增长8.67%;全省财政支出完成594.1亿元,增长31.44%;全省基金收入完成44.19亿元,基金支出完成42.13亿元。全省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预算任务,财政支出规模逼近600亿元大关,按现行财政体制结算,当年收支实现了基本平衡。
一、用活政策,管好资金.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继续贯彻执行积极财政政策,...
2001年,四川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21.8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1.7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756.9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1683.2亿元,增长10.2%。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进出口总额3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市场价格总水平止跌趋稳,并呈现全面回升势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60元,比上年增长7.9%;人均消费支出5176元,比上年增长6.6%。全省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与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相适应,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2001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7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93%;上划中央“两税”(增值税75%部分、消费税)收入完成144.54亿元,增长8.67%;全省财政支出完成594.1亿元,增长31.44%;全省基金收入完成44.19亿元,基金支出完成42.13亿元。全省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预算任务,财政支出规模逼近600亿元大关,按现行财政体制结算,当年收支实现了基本平衡。
一、用活政策,管好资金.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继续贯彻执行积极财政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当年全省实际使用中央国债资金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实际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签约额达4.18亿美元。各级财政安排的基本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资金共计94.36亿元,比上年增长46%。通过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和粘合作用,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及环保等重点建设工程,一大批重点项目陆续启动并完工,有效地刺激了社会需求。
(一)支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川省各级财政认真研究和调整财税政策,集中科技三项费用、科技创新资金以及高风险投资资金等专项资金4.7亿元,加大了对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六大支柱产业和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了成都、绵阳等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的顺利进行。筹措西部促进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2.3亿元,通过各种出口退税政策的配套实施,鼓励省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继续扩大出口、确保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扭亏脱困和深化改革,各级财政坚持围绕“三个创新”,确保支持和服务到位。首先,围绕制度创新,支持和促进全省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对化工、医药、外贸等企业集团、控股公司和资产经营公司实施了授权经营,对148户省属企业开展了脱钩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其次,围绕技术创新,筹措企业挖潜改造资金30.42亿元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并争取煤炭、丝绸行业关闭压产补助资金9.8亿元,对劣势企业实施了兼并破产和资产重组;再次,围绕管理创新,对一部分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实行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和保值增值考核,在强化国有股权管理、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
(三)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创新支农投入机制。2001年四川省各级财政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了粮食大县渠系配套工程、丘陵地区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无公害农产品监测体系和安全食品供应市场建设,扶持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础和加工业;针对2001年全省灾多、灾重的情况,积极争取中央农业税灾歉减免指标3.9亿元,及时筹措救灾资金1.65亿元,开仓借出省专项储备粮1.03亿斤,并认真执行各项粮食购销政策,为解决灾区群众实际困难,维护农村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切实保证基本保障支出需要
(一)克服困难,依法征管。2001年,四川财政面临的收支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经济增速减缓、农业受灾严重、税收政策调整,给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省级三次调资、市县级两次调资及三条保障线扩面增量,又使财政履行基本保障职能面临沉重压力。全省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收入征管,立足实际深挖潜力,为确保完成收入预算任务做了大量工作。一是以信息网络化建设为突破口,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监控,全面提高征管质量;二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深入清理地方政府自行制定或已执行到期的优惠政策,坚持依法治税;三是省级和多数地区财政部门都开展了预算收入专项检查,查补了部分收入入库;四是逐步推行预算外资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办法,加大了非税收入征管力度,各项非税收入均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算任务。
(二)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需要。在抓好收入征管的基础上,各级财政认真按照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把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及时足额发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千方百计予以优先保障。在预算安排上,大部分地方做到了“足额预算、不留硬缺口”;在资金筹措上,各级财政普遍推行了工资专户和财政直接支付工资的改革,绝大部分县(市、区)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划县级管理。全年中央和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市、县财力补助74.6亿元,省财政专项调度资金84.7亿元帮助市、县财政缓解工资发放困难,基本保证了中央出台的各项调资政策的及时兑现,新增拖欠工资的问题也得到初步遏制。在保工资的基础上,各地坚持“总量平衡,调整结构,有保有压”的方针,确保了其他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2001年,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筹措社会保障资金4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8%,基本保证了“两保”、“低保”应由财政负担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安排公检法司等部门支出36.61亿元、基层政权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1.39亿元,重点解决贫困地区政法机关经费不足和基层政权基础设施欠账问题;农业、教育、科技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9.89%、32.05%、11.38%,并集中资金2.8亿元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启动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为科教兴川战略的顺利推进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因地制宜,重点推进,财政改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01年,是四川财政的深化改革之年。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省级财政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推进乡镇财政改革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通知》的出台为标志,公共财政改革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启动。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抓两头(省级、乡镇),带中间(市、县级)”的总体部署,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一)部门预算改革取得了突破。各级财政部门把部门预算改革作为深化财政改革的突破口,系统规划,重点推进。全省已有乐山、眉山等15个市、州开展了部门预算改革试点,省级也对130个部门初步实现了部门预算管理。从改革结果看,在程序规范、办法科学、批复及时和强化约束等方面均取得了预期成效,初步解决了部门预算资金多渠道供给问题;改变了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办法,预算年初到位率和准确性都有所提高;基本保证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预算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问题也得到缓解;预算批复时间明显提前,预算的约束力有一定程度的增强。
(二)国库集中收付和会计核算方式改革开始起步。各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清理、归并单位银行账户为切入点,全省共撤销不符合规定的银行账户1.5万个;以推进财政直接支付工资改革为突破口,省级对172个预算单位的4.7万名职工实现了工资直发,市、县以下工资直发面达到52%;以建立支付(核算)中心为依托,积极推进扩面增量工作,省级、部分市、县先后成立了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集中支付范围扩大到专项拨款等方面。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省级、各市(州)及95个县(市、区)对非税收入实行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改革,累计代收资金达到120.5亿元,非税收入征管模式还得到了中纪委和财政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政府采购管理工作进展顺利,全年政府采购资金规模达10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资金节约率达9%以上,采购范围已由行政事业单位向政府投资的社会公共服务及建设项目拓展。通过上述改革的推进,财政资金的中转环节显著减少,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透明度大为提高。
(三)乡镇财政改革全面推进。各级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财政改革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通知》精神,广泛推广长宁、大英等县的经验,全面推动乡镇财政改革。到2001年底,全省已有2381个乡镇实行了乡镇财政综合预算和“零户统管”办法。同时,通过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加大各级财政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调动了乡镇财政增收节支、强化管理和消赤减债的积极性,乡镇财政的基本保障能力有所增强。
四、内抓规范,外强监管.大力整顿财经秩序
各级财政坚持“内外兼顾、两手齐抓”的方针,对内抓财税政策的清理规范,优化财税制度环境;对外抓财经秩序的治理整顿,加强财政监管力度,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
(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决定。省级和部分市(州)对财政审批事项进行了认真清理和分类处理,取消、归并了一些过时、越位和分散的审批事项,基本建立起了公平、公开、科学、规范的财政审批制度;为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各地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对1990年以来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进行了系统排查,并根据实际情况鉴别确定保留或废止;开展了以治乱减负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治理工作,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63项,对农民建房、婚姻登记和学校收费等保留项目向社会作了公告。这些工作的开展,进一步规范了财政服务,优化了财税制度环境,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深入贯彻新《会计法》,大力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核查和《会计法》执行大检查。全省12.5万个单位开展了《会计法》执法情况自查工作,521个单位接受了重点抽查,共查出违纪金额32.1亿元,依法收缴入库收入7000余万元;全省70%的单位接受了建账监管;重点对各种违反《预算法》和《税收征管法》的越权减免、违规设立过渡账户、延压财政收入的问题进行了查处,纠正了国债、扶贫等重点财政专项支出使用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共查补各项财政收入1.1亿元,查处各类违规财政支出8000余万元。
五、健全管理,转变作风,努力加强自身建设
(一)抓制度体系建设,强化机关内部管理。省财政厅出台了《财政预算管理内部规程》和《省级财政资金拨付管理内部操作规程》、《内部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和《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资金抽审试行办法》,市、州财政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对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监督和各项业务程序、操作规范做出了详尽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财政工作流程,健全了权力制约机制。
(二)抓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省财政厅进一步加大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改革力度,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新提拔任用了一批副处级以上干部;21个市(州)和大部分县(市、区)财政部门开展了机构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精简目标,干部队伍趋于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有计划地开展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年培训(送培)干部17645人次。
(三)抓机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整顿学教活动,精简会议、文件和各类检查考核活动,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和一站式服务,增强干部服务意识。“创四好、争一流”活动蓬勃开展,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在全系统蔚然成风,全省有5个市、县财政局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四)抓信息网络建设。2001年全面完成了厅局域网和省级接入网一期项目建设,省级各部门接入财政网的用户达1000户,厅机关办公系统已初步具备数字智能化特征。在应用服务方面,初步建立了由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9类应用软件模块组成的省级财政资金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了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资金拨付和财务核算的网络联机操作,为各项财政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川省财政厅供稿,江海执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