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2001年全国教科文事业费支出(包括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和文体广事业费)2791.72亿元,比2000年增加544.55亿元,增长24.2%。其中,中央级教科文事业费348.33亿元,比2000年增加69.68亿元,增长25%。
—、教育事业财政财务
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费达2208.13亿元,比2000年增加443.49亿元,增长25.1%,其中,中央级教育事业费172.41亿元,比2000年增加31.91亿元,增长22.7%。一年来,财政部在教育事业财政财务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努力确保农村教师工资及时发放和学校正常运转。2001年,财政部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一是配合中编办、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要求各地重新核定教职工编制,并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二是设立教师“工资专户”,由财政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通过银行将教师工资直接拨入个人账户。三是中央财政从2001年起,每年安排5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中西部困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发放;与此同时,地方财政相应加大了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的工作力度,从而使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得到了有...
2001年全国教科文事业费支出(包括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和文体广事业费)2791.72亿元,比2000年增加544.55亿元,增长24.2%。其中,中央级教科文事业费348.33亿元,比2000年增加69.68亿元,增长25%。
—、教育事业财政财务
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费达2208.13亿元,比2000年增加443.49亿元,增长25.1%,其中,中央级教育事业费172.41亿元,比2000年增加31.91亿元,增长22.7%。一年来,财政部在教育事业财政财务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努力确保农村教师工资及时发放和学校正常运转。2001年,财政部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一是配合中编办、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要求各地重新核定教职工编制,并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二是设立教师“工资专户”,由财政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通过银行将教师工资直接拨入个人账户。三是中央财政从2001年起,每年安排5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中西部困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发放;与此同时,地方财政相应加大了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的工作力度,从而使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得到了有效遏止。
(二)启动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按照国务院决定,“十五”期间将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简称“二期义教工程”)。为此,中央财政将安排“二期义教工程”50亿元,主要用于2000年底未通过“两基”达标验收的522个县(旗、团),覆盖人口1.24亿,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900万;新建、改扩建小学6241所,新建、改扩建初中3586所。2001年,财政部按照工程规划安排了10亿元资金,为保证“二期义教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实施“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为有效解决全国中小学危房问题,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起实施“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消除现存的中小学危房。财政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筹措资金,与有关部门共同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认真组织危改工程实施工作。2001年全国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资金达52.7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专款26亿元。为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还对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资金实行了项目管理,经过各地排查、鉴定,纳入该工程的项目学校共计8964所(不含6263个国债项目)。
(四)运用财政调控手段,完善各类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一是加大义务教育助学金资金规模。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亿元,专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二是试行对全国部分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实行免费提供教科书。2001年秋季,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亿元。三是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和教育部共同研究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确保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按时足额到位。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贴息资金1.14亿元。
二、科学事业财政财务
2001年,全国科学事业费达223.08亿元,比2000年增加34.05亿元,增长18%。其中,中央级科学事业费135.45亿元,比2000年增加24.2亿元,增长21.8%;全国科技三项费359.64亿元,比2000年增加82.42亿元,增长29.7%。其中,中央级科技三项费217.16亿元,比2000年增加60.61亿元,增长38.7%。一年来,财政部在科学事业财政财务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高项目资助强度。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15.66亿元,比上年增加3亿元,增长23.7%。由于总经费的较大幅度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强度由2000年的平均每项17.2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每项18万元;资助率由2000年的17.4%增加到2001年的17.9%。
(二)支持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2001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根据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精神,中央财政确定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全面推进阶段科学事业费总预算153.25亿元。2001年中央财政拨付专款19.4亿元,比2000年增加4.1亿元,增长26.8%,推动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基地建设和队伍建设。中国科学院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深层次的运行机制改革,进行了学科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显著提高了科技创新与竞争能力,加速形成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截至2001年底,已将进入试点的104个单位整合为79个,在原有49860人中择优招聘了16669人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此外,2001年,中央财政还据实核拨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144人经费共2.88亿元。
(三)增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6亿元,比上年增加1亿元,增长20%。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重点支持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为解决农业、能源等领域的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2001年,通过评审评估,确定资助20个新项目,并对47个延续项目也进行了资助。
(四)较大幅度增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专项经费。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十五”期间“863”计划经费220亿元。2001年,中央财政共拨付“863”计划专款25亿元,比上年增加9亿元,增长36.0%,支持了我国高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
(五)积极配合科技部等部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工作。2001年,继中央级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后,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正式启动。为促进和保证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财政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财政部与科技部共同研究确定了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对于向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明确继续执行技术开发类转制科研机构的有关财税优惠政策;对于按规定被认定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明确按照“机构认定、经费到位”的原则,在重新核定编制后,较大幅度提高其人均事业费额度。二是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等部门共同研究确定了水利部等4部门所属98个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方案(已报国务院备案)。共核定非营利性科研机构29个(涉及32个科研机构),编制4084人;整体进入企业和转为科技企业的20个;划转其他事业单位的43个;转为中介机构的3个。同时,中央财政安排科学事业费专项经费1.1亿元,专门用于4部门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能力。
三、文化事业财政财务
2001年,全国文体广播事业经费为360.51亿元,比2000年增加67.01亿元,增长22.8%。其中,中央级文体广事业费40.47亿元,比2000年增加13.57亿元,增长50.4%。一年来,财政部在文化事业财政财务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启动“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为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针,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财政部安排专项资金启动“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即从2001年开始,对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孤本绝版古籍善本进行少量复制,用以分藏在相关文博单位,确保古籍文献的传承安全;对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利用价值的善本古籍,限量复制出版,以使古籍文献能“古为今用”。
(二)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中华文化,配合文化部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财政部安排专款500万元,拟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将各地国有图书馆、地市文化馆、基层文化馆站联接起来,提高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率。
(三)支持“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工程”。这是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并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部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积极筹措资金,安排800万元前期工作经费,用于将馆藏文字资源转换成数字化资源,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四)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和促进中国历史博物馆事业发展。针对我国博物馆事业长期存在办展经费短缺、基础设施陈旧、布展条件和展示手段比较落后的状况,“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中国历史博物馆专项经费4.95亿元。其中,2001年安排5301万元,专门用于其办展、研究和改善基础设施所需经费,以切实解决中国历史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国家级综合博物馆的展览手段和职能。
(五)加大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投入力度。根据国务院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十五”期间,财政部将安排专项资金13.14亿元,专门用于解决“十五”期间文物保护有关工作。其中,2001年安排了2.37亿元。同时,还安排2000万元专款,用于文物调查及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关工作,以提高文物保护与经费管理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六)加大对体育场馆的维修改造和体育优秀后备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成功,为我国体育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进一步加强体育场馆的维修改造,200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经费5000万元,用于改善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基地和与地方共建体育基地的条件。同时,对亚运会、奥运会优秀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增加了经费投入。
(七)研究落实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政策和对西部地区实行计划生育免费手术的经费补助。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央财政认真研究“十五”期间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问题,并确定了每年的增长幅度。为贯彻落实2001年国务院公布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即“国家向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予以保障,中央财政对西部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每年补助地方计划生育事业费2.1亿元,专项用于西部各省区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结扎、人工流产、放取宫内节育器等免费手术所需费用。同时,财政部还对补助地方的计划生育事业费实行了因素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的分配方式,增加了该专款分配的公开性和科学性。
四、加强政策研究、制度建设和业务基础工作
(一)加强政策研究工作。2001年,根据教科文财政财务工作面临的新问题,积极组织开展政策研究。一是从研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经验入手,结合我国财政支出改革的要求成立课题组,专题研究了我国开展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问题,并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建议。二是配合中编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管理的意见(初稿)”。三是对非营利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事业单位类型繁多、特点各异的情况,为明确事业单位的内含和类型划分及深化事业体制改革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奠定基础,财政部与有关部门配合成立课题组,对非营利组织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加强制度建设工作。按照财政支出改革的要求,财政部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制(修)定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共建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和《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优秀剧节目创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20多项教科文财务制度。
(三)加强业务基础工作。一是组织编写《财政教科文事业基础资料》,全面介绍教育、科学和文体广播事业的经费投入情况、相关财政政策、重大专项资金管理、事业发展和事业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情况。二是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建设工作。为加强全国教科文财政系统及中央级教科文部门信息交流,财政部制定了全国财政教科文重要情况报告制度,建立了全国教科文信息网络系统和全国教育经济信息网络。三是根据各地财政机构改革后人员变化大的实际情况,财政部举办了全国教科文财政管理培训班。
(四)召开两个会议。2001年,财政部召开了全国教科文财政工作会议和中央级教科文财务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2001年教科文财政财务工作的成效与经验,分析研究了当前教科文财政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2002年教科文财政财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
(财政部教科文司供稿,张新、刘小华、项贤春、郭阳、孟冬执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