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2000年,重庆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0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3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657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650亿元,增长9.0%。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5.8亿元,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3.6亿元,增长7.9%。进出口总额17.85亿美元,增长47.52%,其中,出口9.95亿美元,增长103.1%,进口7.9亿美元,增长9.72%。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6.7,下降3.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76亿元,增长6.4%,人均消费支出5475亿元,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1892元,增长3.1%。
200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市级财政收入40.82亿元,增长18.8%;区县(自治区、市)级财政收入63.63亿元,增长14.6%。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02.46亿元,增长24.7%。其中,市级财政支出88.74亿元,增长36%。区县(自治县、市)级支出113.72亿元,增长17.1%。2000年,重庆市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收入征管,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000年,各级财税部门抓紧组织收入,加强征收管理,挖掘增收潜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值税、营业税、...
2000年,重庆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0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3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657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650亿元,增长9.0%。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5.8亿元,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3.6亿元,增长7.9%。进出口总额17.85亿美元,增长47.52%,其中,出口9.95亿美元,增长103.1%,进口7.9亿美元,增长9.72%。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6.7,下降3.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76亿元,增长6.4%,人均消费支出5475亿元,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1892元,增长3.1%。
200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市级财政收入40.82亿元,增长18.8%;区县(自治区、市)级财政收入63.63亿元,增长14.6%。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02.46亿元,增长24.7%。其中,市级财政支出88.74亿元,增长36%。区县(自治县、市)级支出113.72亿元,增长17.1%。2000年,重庆市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收入征管,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000年,各级财税部门抓紧组织收入,加强征收管理,挖掘增收潜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比1999年分别增长15.5%、14.8%、31.1%和30.2%。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社会需求回升。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和清缴欠税政策,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行政性收费“收缴分离”、罚没收入“罚缴分离”,并将部分行政性收费和基金纳入预算管理,非税收入增长较多,滞留、挪用现象减少。
二、保证重点支出,调整支出结构
(一)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2000年市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结构调整资金1.3亿元,比上年增长6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兴农,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了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及时拨付粮食风险基金,增加仓储设施,支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及时拨付抗灾救灾资金,支持防灾体系建设。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支持城口、巫溪县成建制越温达标,促进了《重庆市“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目标的完成。
(二)大力支持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发展。支持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增加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课程的科研经费,10所高校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图书大楼等教学设施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予以资金支持,促进“普九”义务教育。安排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资金5000万元,促进了新产品开发、试验、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支持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机构转制。继续扶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加大农村卫生、防治防疫的投入,为20个区县配置了冷链专用车,215个乡建立了合作医疗点,600个乡镇配备了计划免疫专用设备。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2000年,全市财政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比上年增长97.1%,并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及时发放。积极稳妥地进行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
(四)积极支持企业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2000年市财政安排用于企业改革资金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推进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竞争能力。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国有企业破产兼并和扭亏脱困的力度,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优化资源配置。拨付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费和重点脱困企业封闭贷款贴息资金2.5亿元。落实好有关政策措施,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与所办中小学校、医院等社会职能的剥离工作。支持商贸、旅游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三、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强国债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提高投资效益。2000年安排国债资金19.24亿元,比上年增长27.08%。重点用于渝长路、长涪路、渝黔路、鹅公岩大桥、城市轻轨、达万铁路、南岸、江北、沙坪坝区滨江路、万州机场、农网改造、退耕还林、17座中型水库、企业技改贴息、粮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同时,继续落实好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支持产品出口。通过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扩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拉动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
四、推进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
(一)建立工资专户,实行财政统一发放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针对部分地区拖欠公务员、教师工资问题,市财政局制定了《财政工资专户暂行管理办法》,从2000年5月1日起实施。全市有17个区县(市)设立了财政工资专户,将基本工资纳入专户管理,规范了财政发放工资范围,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按时发放。在此基础上,从2000年7月1日起,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配合,协调一致,分期分批推进的原则,对财政供给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制度并采取了“编制部门审核编制、人事部门审核工资标准、财政部门核定和拨付资金,委托银行发放、监察部门监督检查”的方式,严格审核程序。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工资统发代理银行,财政统发工资工作进展顺利。
(二)推进政府采购工作,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为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市财政局制定了《重庆市政务会议采购管理办法》、《重庆市市级政府采购操作规程》。同时,扩大了政府采购范围,将档案专用设备、音像编辑设备、防汛专用物资、公务用车定点维修和保险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全市政府采购共100批次,采购资金2.36亿元,节约资金1950万元。
(三)加强预算管理,试编部门预算。经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同意,财政局选择了市农业局、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司法局、市统计局试编2001年部门预算,部分区县(市)也开展了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起到了细化预算编制、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增强预算的准确性,强化预算约束的作用。
(四)完善转移支付办法。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专款扶持,加大对人均财力较低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县(自治县、市)经济发展。
五、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
以建立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和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为重点,总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为目标,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市财政局制定了《重庆市国有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和《重庆市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办法》。还配合有关部门对重庆市1999年工业企业50强进行效绩评价测试,完善工业企业经营效绩考核办法。
六、认真落实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改善投资环境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抓好综合整治环境的工作部署,及时对涉及财政的各类政策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其中停止使用文件96件,移植28件。市财政和物价等部门同时开展了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工作,进一步规范了立项审批,取消和停止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70项,降低了部分收费标准,减轻了企业和个人负担。此外,还完成了清理整顿全市资产评估机构和脱钩改制工作,开展了扶贫资金和教育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开展了新《会计法》的宣传教育活动,进行了会计委派制试点和对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抽查。严肃处理了财经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进一步加强了财政法制建设和财政监督管理。
七、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素质
2000年,重庆市各级财政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回头看”活动,巩固和扩大“三讲”教育成果。增强了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地用人民赋予的财权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公仆。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转变工作作风的8条规定,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从制度上加强防范。做到警钟长鸣,廉政勤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按期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市财政(国资)局内设机构和职能进行了较大调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培训、考核、轮换和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搞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考核和奖惩,完善岗位工作规程。建立勤政、务实、运转高效的干部队伍。
回顾“九五”期间的财政工作,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通过适时调整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针对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1998年起,连续三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九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7.7%(不含1997年以后将部分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内管理因素,同口径年均递增14.3%)。财政总收入(含辖区内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9.2%,提高到2000年的11.7%。财政支出年均递增24.5%(同口径为22.6%)。逐步调整支出结构,在确保行使政府职能,促进农业、教育、科技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财税改革不断深入,在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重庆市财政局供稿,陈万里执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