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2010年,辽宁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1.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9872.3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6774.9亿元,增长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43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全省进出口总额80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3.2和103。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一)继续增加政府公共投资。省本级财政基建投资15亿元,累计争取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83.4亿元,重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等方面支出。由中央财政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8亿元(不含大连市12亿元),用于保障中央投资公益性项目地方配套。筹集10.8亿元,用于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建设。筹集7.2亿元,推进资源枯竭城市矿山环境治理。组建省债务管理办公室和省级融资平台公司,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签约项目46个,金额186亿元。争取世界银行贷款3600万美元,支持林业综合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
(二)促进居民消费。省财政筹措28.1亿元,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和城乡低保对象、优抚对象等群体的补助水平。拨付61.3亿元,落实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
2010年,辽宁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1.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9872.3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6774.9亿元,增长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43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全省进出口总额80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3.2和103。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一)继续增加政府公共投资。省本级财政基建投资15亿元,累计争取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83.4亿元,重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等方面支出。由中央财政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8亿元(不含大连市12亿元),用于保障中央投资公益性项目地方配套。筹集10.8亿元,用于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建设。筹集7.2亿元,推进资源枯竭城市矿山环境治理。组建省债务管理办公室和省级融资平台公司,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签约项目46个,金额186亿元。争取世界银行贷款3600万美元,支持林业综合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
(二)促进居民消费。省财政筹措28.1亿元,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和城乡低保对象、优抚对象等群体的补助水平。拨付61.3亿元,落实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等政策。稳步实施了全省第二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配合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统筹解决了其他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待遇问题。拨付11.9亿元,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财政补贴政策,拉动消费增长。
(三)支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在继续落实税收返还、收费减免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省财政安排3亿元,用于沿海经济带园区产业项目贴息,共支持116个项目,拉动银行贷款177亿元,带动投资350亿元。筹措9.7亿元,支持辽西北地区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矿产开发、经济转型和生态建设。拨付3亿元,支持沈阳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
(四)支持服务业、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升级。省财政筹集资金5.2亿元,支持发展城区服务业,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传统服务业升级。调整财政支持经济增长的专项资金结构和投入取向,安排11.3亿元,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和四大支柱产业优化升级。筹集资金2亿元,推进全省新能源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发展。筹集资金1.5亿元,专项用于鞍山和锦州4个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切实推进光伏产业发展。
(五)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拨付贴息资金7亿元,重点支持沈阳华晨汽车、东北特殊钢集团等140项企业技改项目建设,吸引银行贷款81.1亿元,拉动民间投资82亿元。拨付科技专项资金8亿元,重点支持本溪医药产业基地、阜新液压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安排4.8亿元,专项用于对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给予财政补助、支持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和推进企业上市工作。
(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运用全省财政担保资金47.4亿元,2010年为1319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31.7亿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融资支持。此外,全年筹集3.3亿元,支持扩大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
(七)继续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做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下达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4.4亿元,支持了7个市424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总投资6.4亿元,直接受益群众75万人。省财政筹集4.4亿元,支持辽河流域新建41座垃圾处理场。省财政筹集4.7亿元,支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筹措7.3亿元,支持推进工业和建筑节能、淘汰落后产能。筹措1.9亿元,支持发展农村生态清洁能源。筹措23亿元,支持全省造林绿化、河道生态建设、草原沙化治理、东部生态补偿等生态环境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
二、加大“三农”投入,发展县域经济
2010年,辽宁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继续实施县乡财源建设工程,支持县域产业发展,县级财政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全省74个县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7.7亿元,同比增长36.9%,占全省的比重为44.3%,同口径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县区财政收入增量占全省增量的比重为57.8%。
(一)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省财政筹集资金17亿元,支持年内完成“四个倍增计划”(即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目标任务。筹措资金12.8亿元,支持优质水稻节水改造、粮棉油高产创建、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促进粮食稳产高产项目,对35个产粮油大县进行奖励,有效克服了春季低温寡照和夏季洪涝灾害的影响,取得了粮食生产的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53亿斤。省财政筹措资金8.9亿元,继续支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安排2亿元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项目进行贴息。拨付各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4.3亿元。
(二)支持农业发展支撑能力建设。省财政筹集资金31亿元,支持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防汛基础工作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支持小型农田水利、排涝设施改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工程。省财政筹集12亿元,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连片建设面积32.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3.3万亩、治理小流域7.1万亩、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125个。
(三)支持县域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拨付资金8.8亿元,支持省政府确定的44个县(市)县域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9000万元,支持小城镇建设和村屯规划。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10年,辽宁省财政直接用于民生方面支出达到1027.8亿元,可比口径增长17.6%,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比重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发展保障民生改善的要求。
(二)继续支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省财政拨付专项资金39亿元,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全省实现实名制就业115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省财政拨付企业养老保险补助资金194.7亿元,确保全省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省财政拨付补助资金2.4亿元支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原8个试点县基础上,又启动6个县试点,涉及60周岁以上农民近74万人。
(四)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省财政筹措资金25.6亿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参保居民实际补偿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成果。
(五)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精神,完善财政投入政策,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机制,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需求,逐步降低群众医疗负担。省财政筹措资金15.3亿元,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所需资金,支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
(六)支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省财政筹措资金40亿元,对城乡低保对象给予补助并提高补助标准,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帮助全省城市低保户和城市低保边缘户解决冬季取暖问题;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体解决生活、医疗等困难问题。省财政筹集资金2.6亿元,支持全省1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4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实施移民搬迁3000户。省财政筹集大中型水库移民补助资金8.3亿元,支持94万大中型水库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拨付资金4000万元,与国债资金统筹用于支持解决全省15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省财政筹措7.5亿元,落实优抚政策,确保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
(七)支持抢险救灾工作。省财政筹集防汛和农业救灾资金2.4亿元,用于冬春季农业生产冰冻救灾、农田排涝设备、防汛救生器材和城市应急排水设备购置以及灾民紧急转移安置、水毁设施修复等;紧急拨付灾区贫困灾民洪灾受损房屋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和灾民生活救助等补助资金4.3亿元,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给受灾农民群众带来的损失。
(八)支持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省财政筹集10.2亿元,支持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受灾群众房屋建设,支持丹东市做好边境地区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全年支持6000户农村贫困户改造危房;支持全省新建农村中心敬老院41所,改造高标准乡镇敬老院60所。预借锦州市政府4.1亿元,支持黑山县八道壕煤矿棚户区改造。
(九)支持文化体育与传媒等事业发展。省财政拨付文化、体育等专项资金11.5亿元,为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计划生育、体育备战十二届全运会等重点支出提供资金保障。
(十)加大公共安全投入。拨付22.2亿元,用于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研究落实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专项资金,中央、省和市县按1:2:2比例落实资金,实行三级会商、三级出资的方式,解决信访积案。拨付资金4400万元,专项用于铁岭柴河铅锌矿尾矿库治理。
(十一)做好援建四川安县和支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全省拨付对口支援安县恢复重建资金10.7亿元,其中省本级拨付1.5亿元,为实现“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地震后,省财政紧急拨付援建资金5500万元,并追加地震灾区捐赠救灾物资经费256万元,帮助青海地震灾区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四、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财政体制机制
(一)调整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新的省市财政管理体制通过下划省级共享税收收入、适当向下倾斜财力、科学核定分成比例、建立均衡性转移支付逐年增长机制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等措施,扩大市县财政收入规模,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充分调动市县政府发展经济、壮大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增强基层政府的财政保障能力。
(二)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和公务卡管理制度等改革,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
(三)做好扩大绥中县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制定对绥中县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工作方案,并积极协调葫芦岛市和绥中县做好衔接工作。
(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落实财政奖补资金5.4亿元,动员农民筹资筹劳10.8亿元,完成村内道路、小型水利设施、环卫设施及公共活动场所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4681个,受益人数达869万。在审计锁定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余额的基础上,全省财政筹集资金19.5亿元,启动了债务偿还工作,为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认真调研基础上,制发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五、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一)推进“阳光财政”建设。在积极做好财政政务信息公开的基础上,以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预算执行、财政转移支付等内容为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开。
(二)强化财政监督。开展对全省67个县(市)区2009年省级共享税收增量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全省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资金的监督检查、对沈阳市50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继续深入开展全省“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进一步完善了制度建设,切实提高了资金管理整体水平。
(三)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做好2009年度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对以前年度评价得分低的专项资金实施再评价,跟踪评价整改情况。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资金范围,拓宽绩效评价方式。
(五)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在全省范围内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动态化管理,同时为编制年度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提供重要支撑,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六)深化会计诚信建设。推进《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贯彻实施;修订《辽宁省会计管理条例》;制定出台相关制度办法,引导和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
(辽宁省财政厅供稿,李国涛执笔)
大连市
2010年,大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5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5.1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2645.5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2167.5亿元,增长10.9%。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5084.3亿元,比上年增长5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大连市自营进出口总额501.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4%。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7%,其中大连沿海经济带19个重点发展区域实际使用外资88.1亿美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3%。
2010年,大连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8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市本级收入186.03亿元,增长17.3%;县区级收入314.8亿元,增长30.3%。按照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算账,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地方政府债券收入12亿元、中央的税收净返还11.99亿元、执行中上级专项拨款和调入资金90.69亿元,扣除对口支援上解资金4亿元后,全市全年预算执行的总财力为611.51亿元。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1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市本级支出257.18亿元,增长28.4%;县区级支出354.26亿元,增长30.8%。收支相抵,略有结余。
一、加强组织收入管理,贯彻落实优惠政策
(一)严格依法征税。2010年,大连市各级税务部门科学合理分解税收计划,贯彻落实组织收入工作原则,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监控管理,防止和遏制违规行为,做好税收核算和票证监督管理,优化征管系统计会软件功能,配合做好财税库银联网缴库方式试点工作,不断提高税收收入质量。征税工作始终依法开展、依率计征,应收尽收。全年地税系统组织各项税收392.6亿元,增长27.9%;国税系统组织各项税收477.3亿元,增长26.8%;海关代征税收389.2亿元,增长41.2%。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2010年,各级财税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结构性、区域性减免税优惠政策和促进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减免税审批监控和综合管理,提高减免税信息化管理水平。全年足额安排出口退税资金,支持办理出口退税121.43亿元,比上年增加8.18亿元;积极落实国家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统筹安排资金2.9亿元,支持全市3000多户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稳定外部需求。
(三)落实各项补助政策。一是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和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拨付资金1.97亿元,带动家电和汽车摩托车消费约18亿元,进一步释放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二是继续做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补贴资金兑付工作,拨付资金4.44亿元,重点用于补助渔业、城市公交企业、城市出租车及岛际和农村水路客运经营。三是开展公用企业经营状况调研,市财政筹集资金8.88亿元,补助煤气、自来水、城市供暖、城市公交等公用企业,确保公共事业正常运转。四是全面落实粮油、肉类、农药、化肥等重要物资的储备机制,确保各类储备物资实物充足、轮换及时。五是全年安排资金2.68亿元,支持瓦轴集团轴承改造、重工•起重集团风电齿轮箱扩能、一重核电项目融资、固特异搬迁等技术改造项目。六是对全市200余户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进行补助,支持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海外并购科技型企业等工作。七是安排3亿元中小企业创业发展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八是推进节能减排,完成拆炉并网197万平方米,对100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进行补助。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
(一)改善交通基础设施。2010年,大连市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大连地铁、大伙房输水应急入连、202路轨道延伸线、丹大快速铁路、市内道路桥梁改扩建、城市煤气管网和供水管网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重点民生工程建设。金州至普湾新区城际铁路、机场快速路、南部滨海大道开工建设,城市地铁、大连北站、旅顺南路快轨、体育中心等工程有序推进,国际会议中心主体工程竣工。完成东北路立交桥加宽改造、西部通道南段立交桥及香炉礁立交桥加固工程,新建五一路和华东路人行天桥,拓宽改造解放路、联合路和海防街,新建港湾式停车站15处,维修主干路和街巷路200余条。
(二)助推航运中心功能完善。长兴岛30万吨原油码头、旅顺新港扩建等工程建设加快;大窑湾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牡丹江穆陵内陆港竣工。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正式运营。星海湾金融城一期投入使用,欧力士中国总部项目开工,渤海银行等19家金融机构落户大连,新建3家村镇银行和20家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多渠道融资2200亿元,其中新增各项贷款余额1423亿元,增长26%。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基金,大连港集团等9家企业成功上市。
(三)加快城市环境改造。完成河道生态建设86条(段),治理河堤450公里。建成营城子和虎滩新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寺儿沟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1.9%。完成周水子河下游和春柳河下游景观河道工程,全力推进甘井子热电厂中水回用工程。以BOT方式建设的梭鱼湾垃圾转运站和垃圾焚烧厂进展顺利。完成城市供水旧管网改造185公里,煤气旧管网改造158.2公里;新建煤气管网5公里,解决煤气配套历史遗留问题1.2万户;新增供热面积485万平方米,解决10万平方米旧城区无暖气住宅供暖问题。实施造林绿化十大重点工程,植树1.04亿株,造林30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2010年,大连市成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市。
三、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增长增收
2010年,大连市财政用于“三农”支出57.35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市本级37.11亿元,增长27.3%。
(一)足额安排各项补助资金。2010年,大连市财政部门继续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4.37亿元,在此基础上增加安排2800万元,用于全市25个水源地乡镇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继续落实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扩大农业机械购置的补贴范围;加大整村扶贫开发力度,全市31个低收入村4117户农户直接受益;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市财政筹集资金1.34亿元,带动农民筹资筹劳8300万元,进一步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2010年,大连市拨付支农资金21.85亿元,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引进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给予支持,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全年开工建设设施农业标准小区1384个,新发展设施农业11.8万亩。新建花卉日光温室300个,大型联栋温室8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化畜牧饲养小区140处,总数达到1012处。创建标准化优质果园33.5万亩,总面积达到143.4万亩。新培育省部级名牌农产品20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9个、绿色食品46个、有机农产品1个,“三品”有效认证总数达到796个。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4家,总数达到660家。新发展100户星级农(渔)家乐项目。新建农产品出口基地55个,总数达到163个。全市农产品加工和储藏能力分别达到750万吨和130万吨。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
(三)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大连新建农村饮水工程104项,解决了10.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各类水源工程1386项,新增调蓄水能力377万立方米,新增及改善灌溉面积18.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2万亩;改造灌区干支渠65.9公里,新建、加固河道堤防324.1公里,除险加固水库10座。完成河道堤防治理151条(段),筑堤、疏浚、整修、绿化堤防450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2.1万亩。大伙房水库输水入连南段工程全面竣工。
四、加大民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最低筹资标准由年人均140元提高至16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由年人均120元提高至135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并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参保对象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行补偿。按照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年的标准,全市财政拨付资金9000万元,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二)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落实国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政策,将养老金月人均标准提高120元。建立城镇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全市4.5万名老年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完善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240元/年和200元/年,并相应提高农村集中供养五保户的补助标准。全市财政拨付资金5400万元,对城乡困难居民就医、突发灾害等进行临时救助,向城乡低保对象、优抚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开展残疾人康复救助、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农村残疾人实用技能培训等工作。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全市财政拨付就业补助资金11.6亿元,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市财政安排资金9.23亿元,对符合条件的家庭进行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和廉租住房补贴,支持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500套。
五、合理安排事业经费,促进教育文体发展
(一)足额安排教育资金。2010年,大连市财政拨付资金2.03亿元,继续贯彻农村义务教育“两免”和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政策。进一步完善扶困助学体系,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等政策,扩大普通高中助学金资助范围,并提高了普通高中和高校助学金资助标准,全市11.7万名困难学生直接受益。安排资金,支持新建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19所,开展教师培训、校园安全、高中课改等工作,支持市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国家示范校建设,扶持大连大学人才引进和重点学科发展。
(二)支持文体事业发展。2010年,大连市财政拨付资金4.2亿元,继续实施市直专业艺术团体演出补贴、拔尖人才岗位津贴、优秀剧(节)目创作奖励等政策,广泛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和农家书屋建设等工作,支持报业集团改革,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发展。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为全市3.17万人提供奖扶资金。支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青少年绿茵工程和社区体育活动室建设,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
六、完善各项改革,助推财政事业发展
(一)继续规范政府采购。制定市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明确政府采购范围和程序,为继续加强政府采购监督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完成协议供货、定点保险等全局性采购项目,保证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的服务需要,全年完成新一轮的协议供货采购项目,确定58家入围企业,入围产品扩大到19个类别,涉及品牌87个。加强代理机构考核工作,提高政府采购工作质量,制定新的《大连市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考核办法》,自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发挥采购服务中心场所优势,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全年全市政府采购预算40.85亿元,实际采购金额35.24亿元,节约资金5.61亿元,节资率为13.7%。其中,市本级采购预算15.59亿元,实际采购金额12.74亿元,节约资金2.85亿元,节资率为18.3%。
(二)深化国库改革。2010年,大连市本级财政预算单位已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集中支付范围不断扩大,除原来工资统发、政府采购项目实行直接支付外,又将残疾人保障金、工会经费、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专项资金纳入直接支付管理。全市有502家预算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实际支付资金93亿元。在市本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管理。加大国库集中支付代理银行监管力度,进行定期检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升级完成,并启动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继续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在完成对地税试点的基础上,又将国税纳入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试点。
七、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一)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检查。一是组织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助资金申报材料的核查工作,剔出不实申报数据,确保国家促进就业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参加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逐级监督督导制度、监管任务量化制度、乡镇财政专兼()职财政监督员制度和财政补贴资金社会公示制度,强化县乡基层财政监督职能,提高强农惠农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参加由市纪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审计局、建委、土地局等部门联合组成的检查组,监督检查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政策的落实情况,发现并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为进一步杜绝会计造假行为,履行会计监督职责,组织开展了对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在检查过程中,采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与“小金库”专项治理、财政专项资金检查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检查,会计核算环境得到改善,社会经济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同时也扩大了财政监督的社会影响。
(三)开展“小金库”治理。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大连市财政监督部门组织全市继续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认真开展党政机关“小金库”专项治理“回头看”工作,结合省督导组意见积极组织“二次回头看”,多次深入县区督导,下大力气对“双零”(即小金库治理中“自查自纠零申报”和“重点检查零问题”)县区进行重点清理,对查出的“小金库”认真进行整改落实,严格执行双追究制度。同时,积极开展国有企业和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组织召开全市深入治理“小金库”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自查自纠督导和重点检查工作。
(大连市财政局供稿,陆文喜执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