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2007年,山西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6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0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3394.7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1988.5亿元,增长10.5%。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27.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完成海关进出口总额11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5.0元,比上年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101.8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65.7元,比上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82.6元,增长19.1%。
2007年,山西省完成财政总收入1200.54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4.54%,增收152.37亿元。扣除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简称“两权”收入)后,同比增长30.49%,增收270.61亿元。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97.89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18.76%,按自然口径计算较上年增长2.49%,增收14.51亿元。按同口径计算(删除两权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较上年增长31.41%,增收132.75亿元。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049.92亿元,为年度预算的84.11%,比上年增长14.67%,增支134.35亿元。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448.47亿元...
2007年,山西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6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0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3394.7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1988.5亿元,增长10.5%。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27.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完成海关进出口总额11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5.0元,比上年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101.8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65.7元,比上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82.6元,增长19.1%。
2007年,山西省完成财政总收入1200.54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4.54%,增收152.37亿元。扣除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简称“两权”收入)后,同比增长30.49%,增收270.61亿元。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97.89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18.76%,按自然口径计算较上年增长2.49%,增收14.51亿元。按同口径计算(删除两权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较上年增长31.41%,增收132.75亿元。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049.92亿元,为年度预算的84.11%,比上年增长14.67%,增支134.35亿元。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448.47亿元;其中:国内增值税438.34亿元,国内消费税10.13亿元。
2007年,山西省财政收入总计1259.27亿元(不含国债转贷资金),全省财政支出总计1063.96亿元。收支相抵,全省财政年终滚存结余195.31亿元,剔除结转2008年支出180.87亿元,全省净结余14.44亿元。
一、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一)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山西省各级财政推进资源整合,大力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为解决国企改革资金不足问题,省财政积极争取,由山西国信投资(集团)公司代表省政府向国家开发银行签署12亿元贷款,为山西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财力保障。二是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解决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开征后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分离办社会过渡期经费负担问题的政策,实行5户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与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基金的缴纳同步进行的政策,妥善解决了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分离办社会经费拨付问题,保证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完成了省属374户国有企业改制破产框架方案的审定工作;对原山西机器厂改制后的新重组公司给予了破产重组项目贷款的财政贴息支持;拨付关闭破产补助资金13.24亿元,使企业彻底摆脱困境。四是积极推进省属国有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工作,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成太原矿业集团等78户企业分离和改制的审核工作,已审核批复111所移交学校三年过渡期办学经费11.06亿元,涉及教职人员13147人,保证了移交机构的正常运行和职工队伍的稳定。
(二)扶持企业自主科技创新和提升技术水平。2007年,省财政共下达资金3824万元,用于支持数字影像综合处理系统、年产1500吨灵芝醋等140个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项目,支持了1万吨石墨化阴极研发等12个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支持了车辆加油显示器等15个中小企业发展项目;下达700万元,对数字化逆变焊机研发、不锈钢精密铸件技术改造等26个机电产品出口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项目分别给予了财政贴息和补助;下达外经贸促进资金6290万元,对发动机齿轮生产技术改造、全自动角膜曲率验光仪等166个项目给予了资金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山西省外经贸事业持续、协调发展;下达2505万元,用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了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拨付资金941万元,用于对年产2万吨煤焦油技改项目、激光焊接金刚锯片研发等20余个高新技术出口产品进行了技改贷款贴息和研发项目资助,使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对外出口业务奠定了基础;制定了太原至香港航线的补贴标准和办法,专项补贴950万元;拨付资金130万元,支持开展“人才兴商”工程和补助“全国企业家活动日”会议经费,提高了全省商务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国际沟通能力,推动了本省企业与国内先进企业更为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三)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结合经济发展战略和参与国际合作的需要,山西财政积极申报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抓住时机为企业搭建平台,促进山西经济发展。2007年在节能减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农业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积极申报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共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13亿元。为配合山西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拓展引资渠道,弥补了经济发展资金的不足。当年全省实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9个,贷款金额5837万欧元。
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支持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支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省财政投入资金48.2亿元,支持了“蓝天碧水工程”、六大造林工程、六大水利工程和全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提升了全省治污监测能力,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下达587万元用于国家茧丝绸发展项目、东桑西移工程和出口老陈醋质量控制建设、干鲜果加工等农轻纺项目,促进了农轻纺产品的出口。下达1534万元支持河西农产品公司等企业的安全监控、废弃物处理、基础设施、物流配送等项目建设,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一是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支持推广沼气,发展农村沼气20万户,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528处,帮助218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出台了《山西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拨付资金9655万元,支持修建村村通水泥(油)路1万公里,使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全部通公路。二是落实惠农政策。制定下发了《关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的实施意见》和《山西省2007年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综合直接补贴办法的通知》,小麦每亩补贴30元,玉米每亩补贴19元,其他粮食作物每亩补贴15元,全省用于种粮农民的补贴资金10亿元,全部下达到应享受补贴的568万农户,落实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及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生产资料增支等“四项补贴”惠农政策,受益农民达1920万人。全面推行“一卡通”,确保了粮食直补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民手中。农村村级管理费补助标准由村均3万元提高到4万元,增强了村级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三)集中财力扩大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山西财政把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作为支持“三农”工作的重点,2007年,全省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达13.88亿元,共开发治理土地面积107.61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81个,扶持科技推广示范项目27个。一是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共投入资金3.82亿元,全年开发治理面积69.56万亩,新打及配套机电井1162眼,埋设管道1721千米,修机耕路1048公里,造林2.51万亩,培训农民19万人次。全省72个县4个农场、322个行政村、11万农户和41万农业人口从中受益。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983万元,重点扶持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二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了4个国家级或省级龙头企业、8个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69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累计投入资金9.06亿元。三是以治理生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2007年共投入生态治理项目资金8400万元。共治理生态面积38.05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0.94万亩,使项目区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抵御风沙干旱能力得到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项目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确保社会保障支出,支持科教文化发展
(一)积极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城乡救助、医疗服务和应急救灾体系。2007年,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182.1亿元。从2007年11月1日起,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标准和人均月补差提高了1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32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冬季取暖补贴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80元调整为700元,并动用历年结余调剂资金545亿元对全省各市县给予补助,使106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在年底前领取到冬季取暖补贴。筹措资金9.3亿元,按4%的比例做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省财政安排资金11.4亿元,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公益性岗位给予补贴,支持职业介绍所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圆满完成了2万户零就业家庭“消零”目标。全省实现新增就业43.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9万人,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意见》,帮助2.25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就业。
2007年,省各级财政积极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全省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75%的目标。下拨专项资金7964万元,解决了困难企业军队退役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问题,确保了包括企业退休的军队退役人员在内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会同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失业保险管理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再就业功能的意见》,提高了失业保险金标准,从2007年10月1日起,全省城镇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在现行标准基础上再提高40元,医疗补助金按本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10%也相应增加。为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省财政安排807万元用于太原、阳泉两试点市的补助,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启动。
2007年,全省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全面推开,各级财政投入城市医疗救助资金2128万元,农村医疗救助资金6890万元,缓解了城乡低收入家庭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省财政将4900万元分配下达各市,补助全省504所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心和站,服务城市人口约576万人。同时,对700多名社区全科医师和2300多名护士进行了岗位培训。省财政投入资金5313万元,支持全省各级药品食品监督机构开展工作。
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覆盖范围扩大到全省99个县,参合农民1831万人,参合率达87%。同时,省财政下达专项资金5000万元,支持了“两区”县中476所乡镇卫生院设备更新,改造达标。重点支持乡镇卫生院房屋建设和设备配置,优先支持“两区”59县的乡镇卫生院基本设备80%以上达到标准化。下达农村五保供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43亿元,确保了13.8万农村五保户的基本生活。同时,提高了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从2007年11月1日起,省级财政负担部分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至1200元,完善了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为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下达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和农村地质灾害治理相关资金15.5亿元,支持了同煤集团等5户国有重点煤矿和太原市、大同市的棚户区改造廉租房项目,稳步推进了全省9个重点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对201个严重地质灾害村进行了集中治理,13万名矿工和17万农民住上新建安全住房。拨付1848万元,用于调动流通企业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发展连锁农家店3000家。
(二)积极支持科教发展与社会进步。2007年,山西省各级财政全力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用于教育支出181.22亿元。一是全面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省财政厅出台了《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管理办法》、《山西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等12个配套政策。2007年省财政预算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2.24亿元,其中:免学杂费资金1.24亿元,学校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1亿元。共下达免学杂费资金4.6亿元,公用经费补助资金3.1亿元,受助学生430余万名。建立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投入资金6亿多元,支持新建、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校1300余所,建筑面积达127万平方米。巩固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教师工资得到及时足额发放。二是积极支持“两区”开发建设,实施“两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省财政厅与省教育厅联合制定了《关于山西省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方案》,下达建设资金7200万元,保证了当年项目的顺利实施。下拨专项资金900万元,为300所农村寄宿制小学配置暖气,改善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为促进全省农村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省财政厅与省文化厅联合制定了《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方案》、与省体育局联合制定了《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体育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下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补助资金2483万元,用于4966个村篮球场建设;下达农村文化建设补助资金1082万元,为2164个村配置图书和文化器材;下达“村村通”补助资金418万元,用于10450个村的广播电视运行维护补助。三是继续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2007年5月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对本省13所高校的31个理工农医类和12个文科重点建设学科进行了评审,下达重点学科建设经费2000万元。此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10月,中央和省财政下达3.2亿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省44.6万余名普通本科、高等职业学校和40.05万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得到资助。为应对因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高校食堂饭菜价格上涨,先后下达4538万元专款,用于高校学生食堂伙食补助,维护了高校的稳定。四是积极支持科技兴省战略的实施。下达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资金4000万元,扶持项目183个;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资金3600万元,扶持项目83个;星火、火炬计划项目资金3000万元,扶持项目129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资金2000万元,扶持项目231个;国际合作项目资金630万元,扶持项目45个。为确保山西省引进人才战略实施,继续加大招才引智工作,2007年省财政厅安排专款100万元举办了2007年北京招才引智大会和山西省人才与智力交流大会,共招聘各类人才4218人。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为企业服务的院士专家,组织了“院士专家山西行活动”,省内外的6名院士和14名专家参加了活动。五是积极支持打造文化强省。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同时入选国家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话剧《立秋》获全国“文华大奖”;山西省博物院、太行八路军纪念馆分别获得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奖和特别奖,为宣传山西革命历史、弘扬三晋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省财政厅与省文化厅联合制定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省的实施计划,财政部补助3160万元,省财政配套1184万元,支持建设34个县中心和6766个农村基层站点。同时,争取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补助965万元,促进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程深入推进,争取“全国农民体育健身试点工程”项目补助经费640万元,用于11县600个农村篮球场建设,财政部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项目补助资金8971万元,将对转播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和中央第一套、第七套节目的106部调频、电视发射机和51个电视、调频发射台和电视转播台等四类系统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
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创新财政管理模式
(一)积极调整财政体制。2007年1月1日省财政厅再次调整了全省财政体制,下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规范省市县财政体制和在35个国定重点扶贫开发县实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的通知》,明确界定省、市、县三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财政支出责任,按属地原则划分收入,统一规范税收共享收入范围和分享比例,省市县税收收入共享范围由原来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六税”调整为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五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全部下放为县级收入。省级分享比例由35%调整为30%,并规定市级分享比例不超过15%,县级分享比例不低于55%,坚持财力向县级倾斜,重新核定体制基数,建立增收返还机制,调动县级增收积极性,鼓励县级多收多得,建立省对市级一般转移支付制度。新财政体制的实施,当年增加县级财力13.5亿元。
(二)继续完善细化部门预算。为规范和加强省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2007年实行项目支出预算安排与绩效考评和单位上年结余“双挂钩”办法,凡绩效评价不合格或较差的项目,核减或取消该项目预算,提高了预算编制质量。为规范和加强省级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针对结余资金数额逐年增大的情况,2007年制定了《省级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对部门结余资金实行了财政审批与财政审核备案两种管理方式。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脱钩管理,2007年又将公安、外交等部门的15项省定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了预算管理,使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占到了全部收费项目的82.1%。对部门和单位在组织收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性费用和事业发展支出,实行预算制项目化管理,通过部门预算统筹安排,支出与其执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不再挂钩,实现了彻底的“收支脱钩”管理。此外,落实、新增了省级驻并以外地市单位住宅冬季取暖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驻本省直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驻并事业单位离休人员生活补贴、行政事业单位晋档工资,扩大了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工会经费等个人相关费用的计提基数,调整、提高了非教育厅所属学校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提高了体育运动员公用经费定额。
(三)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按照省政府提出的继续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从2007年1月1日起,省本级将省级财政对市、县补助的基本建设、以工代赈等资金,对企业的补贴资金,对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的补助等一般预算资金和政府性基金也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至此,省本级预算内资金和政府性基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2007年结合省级部门预算编制的进一步细化,将条管部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改革级次延伸到了县级,175个质监局县级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修订了《省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制定印发了《山西省财政厅财政授权支付监督管理办法》,为促进山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全省11个地市的市本级部门100%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并进一步扩大了改革的资金范围和延伸了预算单位级次,各县都推行了适合当地管理特点的改革,全省已有67个县区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占到了全省129个县区的52%,超额完成了50%县级启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
(四)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一是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了公务用车协议供货全省联动制度。2007年6月26日,公开招标吸引了国内32家汽车制造厂商参与投标,并与入围品牌供应商进行商务与服务谈判。各厂商所投标产品的平均降价幅度低于此前招标实际采购价格的5%,个别产品达到17%。从第三季度开始公务用车全省联动协议供货制度全面启动,省本级共采购193辆公务用车,总金额2633.2万元,节约资金64.9万元,低于市场最低价2.4个百分点。二是在政府采购专家库建设方面,坚持动态扩容,多渠道征集专家,省级专家库各类专家数量已增加到1200多名。同时将专家的抽取由使用前一天变为当日提前抽取或开标后抽取,由专人抽取变为多人抽取,有效杜绝了串通专家舞弊的可能性,促进了独立评审质量的提高。三是拓宽政府采购目录,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采购项目已涵盖货物、工程和服务三大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环境保护设备、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全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设备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也纳入了政府采购。省本级先后对汽车保险、公务用车维修等服务项目实行了公开招标、定点管理的政府集中采购。省本级2007年合同采购金额达到21.09亿元,节约资金1.84亿元。
五、加强财政制度建设,有效实施财政监管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理财水平。2007年,山西省财政厅出台了《山西省财政厅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方案》,对山西省未来十年建设法治财政的任务作了部署。为全面落实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试点政策,制定了《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管理办法》、《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专用票据管理办法》和《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安排使用实施细则(试行)》等相关配套办法。为提升执法水平还印发了《关于印发2007年全省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安排的通知》,组织编写了《山西省财政厅行政执法工作手册》。出台了《山西省财政厅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管理办法》、《山西省财政厅行政处罚文书制定程序办法》、《山西省财政厅预算单位公务卡应用推广实施方案》和《省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
(二)做好基础工作,服务山西财政。一是继续加强财政会计管理工作。为贯彻落实新企业会计准则,组建了新准则实施工作组,组织全省24户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的模拟测试,对全省1269户省市两级国资委监管的企业和8857户全省纳入财政统计口径企业进行了新准则实施测算,做出了省市两级国资委监管企业2008年全部执行新准则,其他大中型企业2009年全面执行新准则的部署,成为全国率先全面实施新准则的省份。成功开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远程网络考试系统”和“全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网上报名系统”,实现了网上报名和随到随考。2007年,全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网上报名达3.2万人,举办会计电算化知识网上考试577次,考试人数达2.2万人次。组织了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和各类会计人员考试,在国家会计学院和清华大学举办了6期、1396名高级会计人员参加的培训。二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纳入本次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共22918户,清查数为1836.44亿元,比账面数增加28.17亿元,共查出盘盈资产78.60亿元,财产损失50.43亿元,负债减少1.39亿元。通过资产清查,形成全省资产清查数据库,基本摸清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的家底。三是加强行政法规清理修订。省财政厅对适用的在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进行的全面清理。编制完成了《2006年山西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和《2006年山西省政府基金项目目录》,并通过《山西日报》向全社会进行了公开发布。四是积极推进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工作。结合本省实际,协调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率先在省级财政与人民银行国库之间取消纸质凭证传递,实现了财政资金收支清算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同时,为确保财政资金收支清算业务电子化数据传输的安全规范运行,印发了《省级财政资金电子收支清算业务管理办法》,2007年9月,启动试点工作,12月3日清算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财政国库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科学化,山西省成为全国首家省级财库联网试点省份。
(三)加强财政监督,规范财经秩序。为不断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山西财政组织力量加大对《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对48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155家会计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进行了检查,通过查处企业会计违法违规案例,有力地打击了会计造假行为,促进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和财经秩序的不断规范。
(山西省财政厅供稿,李晋中、姜奕供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