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1 作者: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吴笑晗 天津市津南区财政局|董键
[大]
[中]
[小]
摘要:
持续推进以人为本的财政就业保障体系建设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吴笑晗 天津市津南区财政局|董键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从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第一次出现关于就业的法条后,我国就业政策随之不断完善,从单一的就业兜底保障政策发展为融合就业促进、引导、服务、援助为一体的就业政策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并把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群体就业保持平稳,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动能持续释放,有力推动广大劳动者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同时期就业目标的确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创新,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和原则。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持续推进以人为本的财政就业保障体系建设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吴笑晗 天津市津南区财政局|董键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从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第一次出现关于就业的法条后,我国就业政策随之不断完善,从单一的就业兜底保障政策发展为融合就业促进、引导、服务、援助为一体的就业政策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并把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群体就业保持平稳,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动能持续释放,有力推动广大劳动者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同时期就业目标的确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创新,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和原则。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全力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财政就业资金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逐步建立起“四梁八柱”的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体系,聚焦扶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就业服务、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等,持续推进稳就业工作,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效果逐步显现。
(一)优化资金配置,保障力度不断强化。近年来,财政统筹配置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相关资金,全力支持稳就业大局。“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就业补助资金2466亿元,支持各地落实落细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指导各地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超过1000亿元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专项支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2021—2023年,中央财政分别下达就业补助资金565.9亿元、617.58亿元、667.43亿元,就业工作财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二)提升援企稳岗支持,稳市场主体保就业。2006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通过失业保险基金筹集更多资金支持就业政策落实落地。“十三五”时期,采取实施稳岗扩岗专项支持计划、放宽稳岗返还政策申领条件、提高稳岗返还标准等系列措施,有效保障企业用工稳定。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通过阶段性减免或缓交税费及公积金等降低企业直接用工成本,通过提供一次性补贴、吸纳就业补贴、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补助方式,降低企业综合用工成本,鼓励企业复工用工,帮扶企业渡过难关,有效缓解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2023年,相关政策持续优化升级,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持续推动就业形势企稳向好。
(三)支持保障重点群体,完善就业支持体系。一是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这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优化就业结构的长期需要。目前就业支持政策的受众群体中,高校毕业生是接受政策手段最多、最全的群体之一。200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多年来,中央财政陆续实施了多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计划,如: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纳入补助范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十四五”时期,财政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政策组合,统筹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等补贴政策,支持开展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等。2023年下达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8.64亿元,引导鼓励3.4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并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所在县倾斜,支持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二是开展职业培训,这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举措。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是最传统、使用最多的就业引导手段,并在就业促进法中予以明确。多年来财政深入支持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坚持广覆盖、多群体、多阶段的导向,最大限度利用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抓住职业培训关键环节和企业、培训对象两个重点,推动实现职业培训在促进就业与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双促双赢作用。2019年,支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300多万人次,效果明显。2022年,进一步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再提取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的4%左右,继续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巩固职业培训成效。此外,财政通过支持放宽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推动开展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分类分档建设等途径,不断助力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减少摩擦性失业,在进一步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实施就业援助,这是落实以人为本就业政策的直接体现。就业援助政策的定位主要是面向困难群体的托底政策。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稳定性,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目前公益性岗位已涉及公共服务类、公共管理类等多个领域,主要面向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充分体现了财政扶持就业“以人为本”的底色和本色,从速从实解决短期就业困难群体面临的生活压力,为相关群体提供托底保障,争取就业缓冲。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趋势,奠定了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坚实基础,经过多年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各项就业政策效果日益显现。
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结构调整升级压力较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企业招工难与劳动力就业难并存,既影响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国际形势存在不稳定因素,经济仍处低位运行,国际贸易竞争加剧,局部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对我国就业环境造成一定冲击。三是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从业人员数量迅猛增长,对拓宽就业新渠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相关制度仍显滞后。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就业稳则民心安、社会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财政需要更好聚焦就业领域的重点和关键环节,把握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时代的新要求,以人为本,继续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充分发挥财政促进就业大局稳定的积极作用。
(一)严把政策资金的蓄水端和考评端。严把政策资金的蓄水端旨在保障就业政策财政支撑体系的可持续性。目前的就业政策涉及财政、人社、民政、残联、农业、科技、妇联等多个部门和组织。严把政策资金的考评端旨在优化就业政策实施质量,既要关注就业政策覆盖对象数量,也要关注就业政策的支撑质量。强调就业政策资金绩效考核,不断优化就业政策的覆盖范围、支持对象、执行标准,实施精细化预算管理,更加富有效率的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将财政资金投放到更需支撑的就业群体上,不断建立和完善就业政策决策日益科学、制定日益高效、执行日益规范的高质量就业政策体系。
(二)完善支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把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抓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党的二十大在“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作出了部署,要求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障水平。要在持续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动职业伤害保障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积极做好支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服务、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推动社保扩面等工作。
(三)强化政策衔接和跨领域协调机制。一是强化财政就业政策与其他困难群体兜底保障政策的衔接。紧盯困难就业群体的“困”字因素,以低保救助、医疗救助等政策兜住就业困难群体的生存底线,依托“以工代赈”、职业技能培训等财政就业支持政策给予困难群体可持续发展机会和就业能力提升。同时,完善困难群体就业跟踪帮扶机制,对于退出援助政策后就业不理想或就业仍有困难的,应当给予重点关注,避免出现失业返贫的情况。二是推动社会经济政策与财政就业政策同频共振。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积极推动将促进就业纳入社会经济政策的效果考核指标中,形成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特别是在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中,要加快推动形成和完善跨领域政策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项政策工具,横向联通各相关部门,相机调整就业保障模式,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组合拳”。
(四)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和专家作用。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新时期财政就业工作面临着新老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既要善于发现问题,又要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一是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建立财政就业政策调查研究工作机制。二是充分发挥财政部社会保障人才库及类似专家机构服务财政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作用,完善重大政策专家咨询机制,集思广益,为财政促进就业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强化宣传阵地建设,发挥社保专家、就业专家宣传优势,引导全社会形成对就业政策和就业工作的良性关切,为推动财政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 刘慧娴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