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1 作者:贵州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立身、立业、立世 推动贵州财政社保事业大发展
贵州省财政厅
在岁月的长河中,三十载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贵州财政社保事业而言,这三十年却是一段充满挑战与奋斗、收获与成长的非凡历程。贵州这片多彩的土地,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社保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从最初的摸索到如今的成熟,贵州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社保改革始终,不断提高社会保险水平,优化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站在“三十而立”的新起点上,贵州财政社保事业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昂扬的斗志,朝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的方向,向“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新目标奋勇前行。
(一)社保支出不断扩大,民生之基温暖人心
1994年至1997年,贵州省财政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1998年至2000年,以建立优抚补助自然增长机制为主导,加强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的管理,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高度赞誉,确保了补助水平略高于当...
立身、立业、立世 推动贵州财政社保事业大发展
贵州省财政厅
在岁月的长河中,三十载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贵州财政社保事业而言,这三十年却是一段充满挑战与奋斗、收获与成长的非凡历程。贵州这片多彩的土地,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社保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从最初的摸索到如今的成熟,贵州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社保改革始终,不断提高社会保险水平,优化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站在“三十而立”的新起点上,贵州财政社保事业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昂扬的斗志,朝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的方向,向“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新目标奋勇前行。
(一)社保支出不断扩大,民生之基温暖人心
1994年至1997年,贵州省财政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1998年至2000年,以建立优抚补助自然增长机制为主导,加强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的管理,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高度赞誉,确保了补助水平略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到2010年,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原则,逐步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资金从2001年116.2亿元提高到了2023年的824.5亿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发展的坚定承诺,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这些资金的投入,如同阳光雨露般滋润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二)织密社会保障网,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为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贵州持续深化社保领域改革,不断提高统筹层次,优化完善制度设计。按照国家部署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保障水平,确保参保群众享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保制度。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民生保障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各项社会救助机制的创新。逐步建立健全了“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五保供养、粮食救助等专项救助为重点,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犹如织起一张细密的保障网,为城乡困难群众托起了基本生活的希望。
(三)筑牢民生之塔,守护人民“养老钱”、“保命钱”
将“依法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力度,有效地守护了人民的“养老钱”与“保命钱”。在贵州广袤的农村,新农保试点工作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为农村的老年人织就了一张坚实的养老保障网。自2009年起,修文县、息烽县等11个县(市、区)率先成为新农保试点的先行者。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者相辅相成,构建了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农保制度。对于那些按时缴费的参保人,地方政府倾力相助,每人每年额外补贴30元,省、市(州、地)和县级财政齐心协力,共同为农民的晚年生活保障“添砖加瓦”。自2015年以来,贵州省在社保领域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高效的行动力。在这场关乎养老保障的攻坚战中,省级财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确保了60周岁以上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就业居民应保尽保。到2023年,全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标准跃升至每月734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标准也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每年达6086元,这一增长不仅是经济稳健前行的见证,更是政府对民生福祉深切关怀的体现。
(一)改革不止步,拓展覆盖面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是每个人的期盼。三十年来,贵州攻坚“两个确保”,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工伤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相继实现,特别是在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险种的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被中组部选中,编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成为全国的学习典范。
通过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扩大各险种的参保覆盖面,注重发挥社保基金的托底作用,确保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贵州积极推进各险种参保扩面,特别是对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退捕渔民等群体给予了特别关注和保障。筑牢民生基石,让改革的阳光普照千家万户公立医院改革,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民生的期盼。2014年,贵州财政迈开了坚定的步伐,认真贯彻落实经国务院同意印发的《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协同配合各方力量,充分履行财政职能,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资金是改革的重要保障,为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央财政对第一批、第二批试点县给予了补助。这笔资金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每一片改革的土地,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找准智慧之眼,保障社保基金安全平稳
为了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与稳健,不断深化与医保、人社等部门的紧密合作,补助、征缴资金及时归集,为基金的稳健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石。精心编织全省基金运行分析与监测网,借助社会保障资金信息管理系统的强大力量,为基金财政专户余额绘制了一幅“T+1”的动态监管画卷。通过跨部门的大数据核查会商机制,资金监管做到了实时、及时和全覆盖;社保、财政、税务、人民银行“四方对账”管理办法的出台,则确保了资金的安全运行。开发社保基金全程电子化系统,取消传统的手工办理、社银人工报盘和现金业务,使社保基金的管理更加高效、精准。这一机制能够定期对医保政策、基金运行等情况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常态化监测和横纵比较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水平,增强基金预算约束力,探索建立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考核制度,提升全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水平,实现了基金预算编制的科学准确、预算执行合规均衡、预算监督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
(三)精准着力促扩面,提升卫生健康水平
2021年以来,深入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建成涵盖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三大险种的全省统一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社保经办服务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全覆盖”转变,108个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实施行风建设三年行动,系统行风明显改善,人社政策满意度和行风分项满意度不断提升。规划建设的10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在2023年已经如期完工,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乡村大地,为广袤的农村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服务和无尽的希望。
贵州省财政厅供图
(一)社会救助润民生,雪中送炭暖人心
三十年来,在每一次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面前,贵州财政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积极筹措资金,全力做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工作,确保他们在困境中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如2013年12月,为切实解决因灾造成困难群众冬春期间的口粮问题,省财政将7000万元的省级筹集资金及时下拨至各地,用于农村低保对象的口粮救助。对于那些身体不便的农村重度残疾人,更是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县政府按最低缴费标准的50%为他们全额代缴,享受农村低保的重度残疾人则由县级政府全部代缴。让残疾人在困境中看到希望,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在社会的大家庭中,孤儿是最需要关爱的群体之一。为了给这些孩子一个更加温暖的成长环境,贵州不断提升孤儿养育标准。2023年机构养育孤儿的最低养育标准由2022年每人每月1700元提升至1800元,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也从每人每月1200元提高至1300元,每一分钱都凝聚着社会的深情厚意。
(二)民主评困铸低保之魂,彰显公正之光
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民主力量,确保救助工作的公正性。2007年至2009年间,推行“核查明显收入、民主评困、分类划档、按档救助”的保障办法。通过民主评困和“三榜”公示等手段,让困难群众的声音被听见,让公正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救助工作的透明度,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自2009年以来,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制定保障标准、认真核查家庭收入、补差发放基本保障金”这一低保制度设计的核心要求,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努力建设科学规范、公正有效、可持续的低保制度。通过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监督机制等措施,确保了低保制度的规范运行和长期稳定。
(三)疫情防控护健康,支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预防胜于治疗。强化资金投入,优化防控策略,做好疫苗接种保障工作。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大力支持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持续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提升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执笔人:罗纬玲 杨光凯)
责任编辑 张小莉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