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1 作者:四川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交出一份写满幸福的财政社保四川答卷
四川省财政厅
三十年来,四川省财政厅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保障工作的系列重要要求,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细做实民生工作,抓好办好民生实事,用财政干部的“辛勤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2024年是四川连续开展“春风行动”的第二十年。“春风行动”已成为企业招工和劳动者求职的首选平台。在启动仪式现场,不仅为2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组织“点对点”返岗专车,还邀请来自省内外的320余家优质企业,提供2.9万个岗位,让留在当地的人有好去处。
时光的指针拨到三十年前,面对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入、部分企业经营不善等现实问题,再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形势面临深刻变化。四川财政立足完善就业援助、促进就业、扶持创业等政策措施,及时调整财政支持方向,充分显现促进重点群体实现就业、稳定职工队伍、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有力有效化解不同时期的就业突出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交出一份写满幸福的财政社保四川答卷
四川省财政厅
三十年来,四川省财政厅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保障工作的系列重要要求,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细做实民生工作,抓好办好民生实事,用财政干部的“辛勤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2024年是四川连续开展“春风行动”的第二十年。“春风行动”已成为企业招工和劳动者求职的首选平台。在启动仪式现场,不仅为2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组织“点对点”返岗专车,还邀请来自省内外的320余家优质企业,提供2.9万个岗位,让留在当地的人有好去处。
时光的指针拨到三十年前,面对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入、部分企业经营不善等现实问题,再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形势面临深刻变化。四川财政立足完善就业援助、促进就业、扶持创业等政策措施,及时调整财政支持方向,充分显现促进重点群体实现就业、稳定职工队伍、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有力有效化解不同时期的就业突出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省财政厅坚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丰富发展更加积极的财政支持就业创业政策。多年来,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全省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围绕就业更加充分,积极稳定和扩大就业,截至2023年底,全省就业创业人数超过4800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12.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2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0.8万人,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规模常年保持在200万人以上。
全省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改变,2020年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乡村,全省城乡就业结构由2012年的37.7:62.3优化为2023年的53.4:46.6,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2012年的41.1:25.3:33.6优化为2023年的31.9:23.5:44.6。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化,建立全面覆盖全体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体系,越来越多的就业者通过培训获得技能,从“体能务工”到“技能务工”的转变,成都浣花女、南充果城月嫂、眉山青神竹编等“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越来越靓,群众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有效应对经济结构调整、新冠疫情等影响,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初次就业率常年保持在85%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农民工服务保障战略性工程。2023年,农民工转移输出总量达265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051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加245万人、4662亿元,安置6.2万名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职工,实现“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实现1.28万名长江流域退捕渔民全部转产就业。
三十年前,社会保险是个陌生名词,购买社保显得遥不可及,保障险种少覆盖范围窄。
三十年后,人人参保成为主流趋势,社保服务实现进村入户,保障险种全覆盖范围广。
回望三十年,四川财政以“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总体要求,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推进社会保险事业发展,从城镇到乡村,从企业职工到各类人员,从就业群体到全体居民,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成。
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相继建立,变单位养老为社会养老,填补城乡居民缺乏养老保障的制度空白,实现养老保险的制度、对象全覆盖。工伤保险保障范围从企业职工扩展到社会组织雇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推动待业保险向失业保险转变,稳岗返还、失业补助金、扩岗补助等多项务实管用的政策相继出台,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作用凸显。基金统筹层次稳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基金抗风险能力全面增强。
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社保家底”理清摸透,人民群众参保意识不断提高,将返城知青、民办代课教师、被征地农民、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纳入社会保险保障范围,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底,全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310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150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318.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191.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689.5万人。
各项保险待遇稳步上涨。建立覆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连续19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先后9次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截至2023年底,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是2005年启动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4.3倍,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是2009年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2.4倍。失业保险金标准从最低工资标准的70%提高至90%,连续20年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更好保障各类人员的基本生活。
绵阳市中心医院
从墙皮斑驳的诊室到宽敞明亮的门诊大楼,从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样”到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从“一病就往城里跑”到“家门口看病”……在四川,群众幸福生活有了更多“医”靠。转变的背后,是财政资金卫生健康投入的精准发力,医疗重心和资源大力下沉,为群众的健康提供更加坚强的后盾。
卫生健康事业关乎民生福祉,关乎百姓最切身的利益。三十年来,四川财政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把医疗卫生作为财政投入重点方向,持续增加卫生健康领域支出,不仅畅通了群众看病就医的“最后一公里”,也让群众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综合改革、核定收支、绩效考核、多头补偿”的经费补偿机制基本形成;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全部取消,以“7∶2∶1”多渠道补偿机制破除“以药养医”,基本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职工医保制度从无到有,居民医保制度从建立之初的城乡分置到城乡统一,建立起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保统筹层次实现从县级统筹到省级统筹的历史性跨越。职工医保支付封顶线从建立之初的3.5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超过35万元,增长了10倍,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常年稳定在75%以上。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2007年的40元提高到2023年的640元。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稳步推进,从简单的按项目支付逐步实现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支付。医保经办持续优化,“一站式结算”、“门口办”、“指尖办”、“异地办”成为现实,老百姓不再为报销医保费从医院到经办机构来回奔波,“智慧医保”释放出浓浓民生温度。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9%,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302个。建设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集中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支持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疾控体系改革有序推进,医防融合、医防协同不断强化。截至2023年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7.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0.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74.2万人,县域内住院率94.9%。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15元提高到2023年的89元,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到户到人。强化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全省8个跁子病病区县全部达到消除标准,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财政保障机制,非典、“5·12”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得到有效应对。
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健全、抚恤优待力度不断提升……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幸福感”成为全省民生领域的一个关键词。
老百姓幸福感提升的背后,离不开财政在民生领域的大力投入。三十年来,四川财政坚持民生投入优先级,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财政支出实现了“质”和“量”的同步提升,各项财政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公共财政职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持续增加。
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从上世纪80年代探索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以来,从部分试点到全面推行,从基础保障到扩面增效,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变化的是救助政策,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城乡低保标准低限从370元/月、190元/月提高至740元/月、533元/月,让困难群众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足。
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健全。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2014年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财政养老服务专项资金,省级财政年均投入10亿元,引导全省投入超140亿元,建成养老机构3050个、床位35.7万张,养老服务设施1.8万个、床位50.7万张,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率先在成都试点,数以百万计的老人实现“老有所养”。将机构养育、分散养育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600元、1200元,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年满18周岁后就读高中的孤儿等群体提供助学补助。持续推动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加快未成年人保护阵地全覆盖,实施“为你而来 相伴成长”关爱保护项目,筑牢未成年人成长保护网,让全省1600余万名未成年人“幼有所育”。
抚恤优待力度不断提升。自2000年起,连续24年支持调整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惠及全省70余万名受益群体。积极筹措财政资金,优化支出结构,支持实施烈士纪念设施三年提升行动、全省县级以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全省各类优抚安置事业单位“旧貌换新颜”,崇尚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社会氛围愈发浓厚,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四川财政将继续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坚持完善多方投入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责任编辑 梁冬妮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