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1 作者:财政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宋其超
[大]
[中]
[小]
摘要: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财政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宋其超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回顾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发展、改革的历史进程,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社会保障制度列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五大支柱之一,标志着社会保障体系进入全面建设和发展的新时期。自1994年7月起,各级财政社会保障机构陆续组建,由此拉开了财政支持社保事业大发展的帷幕。
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进,不断扩展社会保障项目,稳步扩大制度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财政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宋其超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回顾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发展、改革的历史进程,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社会保障制度列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五大支柱之一,标志着社会保障体系进入全面建设和发展的新时期。自1994年7月起,各级财政社会保障机构陆续组建,由此拉开了财政支持社保事业大发展的帷幕。
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进,不断扩展社会保障项目,稳步扩大制度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0.7亿人、13.3亿人、2.4亿人、3.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有了相应的制度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底色。从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到抵御金融危机、应对中美贸易战;从非典、新冠疫情防控救治,到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从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财政社保工作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1994—2023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累计达到37万亿元,年均增长22.5%;卫生健康支出累计达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16.7%。两项合计支出达58万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4年的8.7%提高到2023年的22.7%。同期,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97万亿元,支出合计84万亿元,收支年均增长都达19%。各级财政坚持改革发展统筹兼顾、提标扩面同步发力、投入管理齐头并进,支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效果逐步显现,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初步建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更加完善,退役军人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不断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有效发挥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人民生活“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稳定器”的功能。
我国财政社保事业从白手起家到逐渐枝繁叶茂,背后凝结着全体财政社保人的矢志不渝和艰苦奋斗。自社会保障司成立以来,在财政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财政社保人不懈努力,将“团结、开拓、务实、廉洁”的财政社保作风不断发扬光大,并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财政社保精神。这种特色鲜明的财政社保文化,是全体财政社保人的宝贵传承,成为了我们笃信并践行的座右铭,给予了我们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改革攻坚,我们胸怀“国之大者”,夜以继日地研究论证、反复测算,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贡献智慧和力量;疫情大考,我们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出台政策文件、调度拨付资金,防控转段后及时调整补助政策、督促落实落地,为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基层一线,我们直面民生难点,秉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责任感,把党中央的关怀送进老百姓的心坎;日常工作中,我们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在30年漫漫征途中,类似这样令人动容的场景,在各级财政社保部门不胜枚举,一代又一代财政社保人把青春汗水和理想信念融入为民造福的担当与坚守,用一项项政策、一串串数据托起民生温度,生动诠释了刻印在大家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30年筚路蓝缕,30年风雨兼程。财政支持社保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最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广大财政社保干部奋力拼搏的结果,是中央社保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力支持的结果。
当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冲击下,养老、医疗等社保领域支出压力持续加大,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给财政社保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将贯穿我国21世纪,是谋划未来一个时期财政社保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推改革、强管理,防风险、惠民生,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财政社保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新征程上,要持续加强政治建设,确保财政社保改革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牢牢把握财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和财政部门的政治定位,站稳“财政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家是党中央当家,理财是党中央理财,财政部是执行部门、服务部门”的政治立场,确保财政社保事业行稳致远。要把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民生底线,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新征程上,要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更可持续。刚刚胜利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掀开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的篇章。全会提出,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守正创新,加强顶层设计,支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要创新预算管理机制,优化社保支出结构,严肃财经纪律,管好用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救命钱”。要加强前瞻性研究,主动发现和揭示社保领域存在的问题,推动化解社保领域风险,做好政策预研储备,进一步增强制度的科学性、统一性、规范性。要汇聚部门工作合力,集聚专家学者众智,凝聚社会舆论共识,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可持续运行。
新征程上,要持续弘扬财政社保文化,锻造高素质专业化财政社保干部队伍。以财政社保作风和财政社保精神为核心的财政社保文化,承载着财政社保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在传承中不断发扬财政社保文化,以文化引领铸就强大精神动力,更好激发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着力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财政社保人才队伍,让财政社保事业永葆青春活力。
潮平岸阔催人进,奋楫扬帆正当时。财政支持社保事业改革发展30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时代、不负重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恪尽职守、夙夜在公”的使命感,继续大力支持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共同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财政社保力量!
(本文为宋其超同志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财政在行动”研讨会上的讲话,略有删改。)
应知应会
事关民生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最新部署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
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
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
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薪酬、津贴补贴等。
完善就业优先政策
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