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财政事前绩效评估工作的实践探索
山东省日照市财政局|张毅博

宋年升 摄 来源:视觉中国
事前绩效评估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起点,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内在要求。山东省日照市积极建立完善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切实把好守牢财政支出第一道关口,推动绩效管理由“事后评效”向“事前问效”转变,引导各方面“预算先预事、决策先评估、花钱先问效”,不断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近年来,日照市财政部门对24个新增重点项目开展了财政事前绩效评估,申报评估金额12.23亿元,经评估后核减6.76亿元,切实提升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精准性。
坚持制度引领筑牢评估基础
印发了《日照市市级政策和项目预算事前绩效评估管理办法》,切实加强评估管理,规范评估行为,并在省级评估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日照实际进行了创新完善。一是进一步明确评估范围。通过预算资金安排的重大政策和项目必须开展事前评估,包括四种类型:新设立的重大政策和项目;因实施内容、标准等发生重大调整,拟申请新增市级预算资金的既有支出政策和项目(不包括中央、省统一部署调整的政策);在既有专项资金规模内新增政策任务;到期申请延续执行的重大政策和项目等。市级所有新增特定目标类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或事前简易程序评估,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开展重点评估。二是进一步丰富评估内容。结合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在事前绩效评估中增加成本效益分析内容,对成本构成和测算依据进行充分论证,进一步强化成本预算控制,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促进预算安排更加科学、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三是进一步完善评估程序。对新增政策或项目,由主管部门开展事前评估,未进行评估或评估结果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列入预算或项目库。在此基础上,财政部门组织对金额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政策项目进行事前绩效评估;对金额较小的新增项目,部门可以采用简易评估方式开展,降低评估成本,提高评估工作效率。
坚持严把关口确保评估质量
一是严把项目准入关,实现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印发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工作的通知,明确部门单位对拟申请年度预算的新增重点项目必须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否则不得列入项目库或年度预算,重点从项目立项必要性、绩效目标合理性、投入经济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筹资合规性五方面开展,促进预算单位树立绩效意识。同时,结合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将事前评估嵌入预算管理全过程,实现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二是严把评估质量关,增强预算编制科学性。在各部门、单位开展事前绩效评估的基础上,组织第三方选取部分重点项目进行财政事前绩效评估,并将绩效评估与项目预算评审工作有机衔接,构建“绩效评估+预算评审”模式,对评估资料和信息进行科学地判断分析,形成逻辑链条,构成评估结论支撑。同时,积极采用专家咨询、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成本效益分析、对比分析、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切实增强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三是强化评估结果运用,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都花在“刀刃”上。将评估结果作为项目预算安排的重要决策依据,对评审结论为“不予支持”的,一律不予纳入年度部门预算;对“建议调整完善后予以支持”的,督促项目单位进行调整完善,完善后仍不符合要求的,不再受理;对“予以支持”的,优先进行预算安排,切实发挥绩效评估结果导向作用,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都花在“刀刃”上。
坚持政策评估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制定高质量发展财政激励政策过程中,充分发挥绩效管理事前评估功能,对新出台政策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等进行事前评估,出台了符合实际的系列扶持政策。一是全面落实“规定动作”。认真贯彻省支持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要求,确保上级政策如数兑现,并对部分奖补事项跟进“加码”。二是探索“自选动作”。注重政策创新,吸收借鉴苏浙粤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日照市实际情况,树立“亩均效益”“亩均论英雄”导向,对园区、企业领跑者进行激励。针对日照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专项”,逐一制定了创新性、个性化的扶持政策。三是主动进行政策整合。对过去“碎片化”的支持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升级、完善,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例如,对过去分散在多个文件中的“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扶持政策梳理集中,形成完整链条。四是注重政策协同配合。如注重财政体制激励与“亩均效益”领跑者激励相结合,在提高新旧动能转换基金运作灵活性的同时,注重加强财政金融政策的协同配合等。
坚持成本绩效管控提高评估水平
2021年,山东省财政厅将日照市列为全省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首批试点市。日照市结合实际创新构建了成本绩效“四个一”体系,即“一个领域一套成本定额、一组评价指标、一类服务标准、一项激励机制”。目前全市共在公交运行、污水处理等21个领域(项目)开展了改革试点,相应建立了21套成本绩效标准体系。同时,将“四个一”改革成果和方法运用到事前绩效评估中,对于已建立成本绩效标准体系领域的事前评估项目,按照已有成本绩效标准进行评估,对尚未建立标准领域的项目,参照“四个一”改革方法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切实提高评估质效。
一个领域一套成本定额。统筹考虑各试点项目运营收入、成本、产出和效益,以全成本定额为基础,通过标杆分析和趋势分析,剔除历史成本中不合理因素,建立图书馆免费开放、公共交通等21个领域成本定额体系,为预算单位提供了成本过程控制依据,激励单位采用“成本倒推法”分解各项指标,落实成本目标管理,节约资源和成本费用。同时,在项目成本定额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公共服务需求等因素,建立了项目预算支出标准,为财政预算编制提供重要依据。
一个领域一组评价指标。按照成本与绩效对应的原则,结合项目实际,从投入成本、产出质量、效益效果三个维度,建立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和绩效评价。如在某训练基地运维项目中,确定了与成本定额相对应的承接市本系统培训班次及人次、承接其他培训班次及人次、培训合格率等核心绩效指标,综合反映训练基地运维效果,并将核心指标标准嵌入标准成本、标准收入的测算,加强培训收入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形成了控成本、提质效的良好氛围。
一个领域一类服务标准。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建立健全与成本相挂钩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规范行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如公共交通项目,以成本定额为基准,从出行快捷、出行准时、出行安全、服务满意度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了行业服务标准,形成了涵盖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并严格执行,提升了服务规范化水平和受益群众满意度。
一个领域一项激励机制。建立财政扶持激励机制,实行成本、效益双激励,节约成本或提高效益均可获得激励。例如公共交通项目,提出“基础补贴+绩效奖励”的补贴方式,如单位将成本控制在成本定额以内,节约了成本,则获得成本激励;超额完成既定绩效目标,则获得效益激励;既节约了成本,又超额完成了绩效目标,则获得成本、效益双激励。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