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保持定力 优先保障 助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四川省财政厅供图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四川考察,对四川“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擎画新图。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四川财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务实的政策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力,提质增效。
优先保障,汇聚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25.7亿元、水利发展资金56.5亿元、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30亿元、农业转移支付255.1亿元、林草相关转移支付70.3亿元,这是2023年下达的一系列涉农资金,一连串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四川财政对乡村振兴的持续投入。2018年以来,四川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农业农村发展“四个优先”,在财政紧平衡形势下,优先保障乡村振兴财政投入,确保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全省乡村振兴实际投入从2018年的1615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149亿元,年均增幅超过8.2...
保持定力 优先保障 助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四川省财政厅供图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四川考察,对四川“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擎画新图。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四川财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务实的政策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力,提质增效。
优先保障,汇聚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25.7亿元、水利发展资金56.5亿元、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30亿元、农业转移支付255.1亿元、林草相关转移支付70.3亿元,这是2023年下达的一系列涉农资金,一连串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四川财政对乡村振兴的持续投入。2018年以来,四川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农业农村发展“四个优先”,在财政紧平衡形势下,优先保障乡村振兴财政投入,确保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全省乡村振兴实际投入从2018年的1615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149亿元,年均增幅超过8.2%,2023年这一数据将突破2200亿元。
在做大一般公共预算投入规模基础上,四川财政立足省情,不断拓展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渠道,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实行省级统筹机制,将更多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用于支持乡村振兴。截至11月底,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规模达到298.1亿元,占土地出让收入的10.9%。省级财政支持新增地方政府债券333.1亿元用于乡村振兴项目,推动成都久隆水库、石棉县生猪养殖基地等547个项目建设。实施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支持发展农业融资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增量投向农业农村。初步统计,全省涉农贷款余额已超过28131.3亿元,占贷款余额总量的27.1%。设立四川省乡村振兴投资引导基金、省种业集团,发挥平台市场化投融资作用,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流向农业农村。
保持定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九月的眉山市东坡区,万亩农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向过往人群展现着中国碗装中国粮的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驻足的太和镇永丰村,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位村民的脸上。2023年,永丰村水稻总产量超过4680吨,平均亩产780公斤,是近五年来收成最好的一年。水稻丰收后,村民又栽种上了西葫芦、泽泻等经济作物,依托近4000亩高标准农田,永丰村在全省率先实现“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生产,并因地制宜实施稻菜、稻药轮作,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全省财政支农的重中之重。据初步统计,2011年以来,累计安排中央、省级财政资金690.9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5900余万亩,其中,“十四五”以来,投入中央、省级财政资金212.9亿元,支持建设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2023年,针对新建和改造提升不同任务,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地高原不同地域类型,探索实施“两个差异化”补助政策,平原、丘陵、山区(高原)高标准农田新建中省补助标准分别达到1700元/亩、1980元/亩、2150元/亩,较上年分别提高200元/亩、480元/亩、650元/亩;改造提升中省补助标准分别达到1120元/亩、1280元/亩、1400元/亩,在合理分担建设成本的同时,有效缓解市县财政筹资压力,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统筹资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曾经的四川,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国832个贫困县,四川有66个,贫困县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四川财政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2021年以来,共安排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49.1亿元,支持培育和壮大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补齐必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等。脱贫攻坚成果要巩固好,乡村产业必须发展好。2023年,进一步优化了衔接资金支持重点,在有效保障巩固脱贫成果重点地区、重点群体、重点任务资金需求的基础上,聚焦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要求,在省级衔接资金中统筹安排16.6亿元,支持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乡镇、产业集群、“高原粮仓”建设等。
昭觉县火普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嘱托下,不仅高质量完成脱贫摘帽,更是在乡村振兴的助推下,摁下了产业发展的“快进键”。通过“扶上马送一程”,借力投入力度不减的“东风”,火普村整村推进发展高原生态蓝莓产业,开创“支部共建+科技+产业”的创新模式,蓝莓产业日益壮大,全村人的“腰包”越来越鼓了。同样的景象在德阳市中江县再现,作为德阳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中江县建立健全监测网格体系,压紧压实常态监测责任,对2515户、6073名监测对象逐一落实补短帮扶措施,2022年实施衔接资金项目255个,着力发展产业、稳定就业。中江县以工代赈促增收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案例,脱贫成果得以巩固拓展。
创新方式,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农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阵地。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时作出的“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重要指示,再一次大大激发了全省干部群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热情。
2021年,四川率先推进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进一步优化全省乡镇区划版图、增强抱团发展实力。四川财政出台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省级奖补政策,引导市县做好规划、画好蓝图,有序推进实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后半篇文章”。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累计安排财政奖补资金46.34亿元,支持全省11049个村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建设,惠及农户超过399.7万户。每年安排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30亿元,支持各地以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为契机,围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产业教育文旅“三位一体”目标定位,采取长短结合、点面兼顾的方式,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奋斗征程上,四川财政进一步扛牢支农强农责任,持续优化政策措施,不断夯实粮食基础、狠抓产业升级、推进乡村建设,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彰显财政新担当、贡献财政新力量。
责任编辑 吕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