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感情有多深 脚步有多远——记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财政局派驻旱沟村第一书记彭立达
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财政局
2021年6月,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财政局干部彭立达被选派到七道江镇旱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旱沟村距离白山市区35公里,曾为省级贫困村。辖区范围内现有耕地4200余亩、林地6.75万亩,共有居民172户,常住人口为456人,2019年年底实现63户、123人全部脱贫。

因解决旱沟村九、十社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接入问题,村民自发送锦旗。
扎根基层 践行使命
炙热的阳光烘烤大地,一位皮肤黝黑、汗流浃背的男子行走在旱沟村,他拿起水瓶狠狠灌了一口,“舒服多了,走访了几十户脱贫户,还有十几户,晚上还要整理资料,感觉脑子都不够用了。”他一边擦着汗一边说。他就是彭立达,当地村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小彭书记”。
2017年以来,彭立达一直从事农村财政工作。经常到农村考察调研,他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最初接到驻村工作任务时,没有经验的他心中对驻村相关工作没有规划,在片刻茫然后,立即着手开展实...
感情有多深 脚步有多远——记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财政局派驻旱沟村第一书记彭立达
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财政局
2021年6月,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财政局干部彭立达被选派到七道江镇旱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旱沟村距离白山市区35公里,曾为省级贫困村。辖区范围内现有耕地4200余亩、林地6.75万亩,共有居民172户,常住人口为456人,2019年年底实现63户、123人全部脱贫。

因解决旱沟村九、十社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接入问题,村民自发送锦旗。
扎根基层 践行使命
炙热的阳光烘烤大地,一位皮肤黝黑、汗流浃背的男子行走在旱沟村,他拿起水瓶狠狠灌了一口,“舒服多了,走访了几十户脱贫户,还有十几户,晚上还要整理资料,感觉脑子都不够用了。”他一边擦着汗一边说。他就是彭立达,当地村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小彭书记”。
2017年以来,彭立达一直从事农村财政工作。经常到农村考察调研,他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最初接到驻村工作任务时,没有经验的他心中对驻村相关工作没有规划,在片刻茫然后,立即着手开展实际工作,对旱沟村进行全方位了解,深入村民农户家中,切实掌握村里实际情况。
在走访脱贫户和边缘户期间,他发现村民钟德馗家房子破损严重,随即对钟德馗的家庭详细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钟德馗家2019年被评定为边缘户,所住房屋年久失修,屋顶脱落严重,墙面多处裂缝,并与电线绞在一起极易引起火灾,严重影响人身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通过多方面协调,争取到维修资金。经过维修,钟德馗家大变样,他们夫妇很是激动。彭立达告诉他们,“要多努力改善家庭生活,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其他问题一定要告诉我,我会尽全力去帮你们解决。”
保障民生 改善环境
为抓好巩固拓展旱沟村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彭立达在改善人居环境上狠下功夫。通过走访和实地考察发现,旱沟村的路灯分布较为零散,因长期缺乏维护,路灯损坏严重,夜晚照明不足。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农户家的栅栏桩根腐烂,栅栏东倒西歪。有的拆掉栅栏,将院子、园子和道路混在一起,邻里之间也因没有栅栏发生纠纷。他多方争取资金,维修原有的40盏路灯,新安装200盏太阳能路灯,修建围墙栅栏742米。
他经常说“要为村民提供一切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生活得更好。”某天,他接到村民的求助。由于旱葱沟河上游支流一直没有修建桥梁,村民每天需要趟水渡河到另一边的农田耕作、赶山、护林等,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尤其是汛期涨水时特别危险,给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了解情况后,他立刻收集资料,并向发改、交通、水利等多部门提交申请,争取资金,修建便民桥2座、涵管1处。他还全程参与修建过程,听取村民意见,按实际需求与设计部门进行沟通,协助施工单位完成便民桥修建,提高保障村民生产生活的能力。
彭立达发现,村中有很多土地位于河道两侧,由于汛期被河水的冲刷,土壤被河水冲走,留下大量砂砾,导致农作物稀疏,涨势比较差。走访发现,部分耕地也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土地无法正常耕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村民增加种植收入,他积极争取资金,修建防护堤1500余延长米,恢复耕地近10亩,扩大耕种面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由于旱沟村地处偏远、用户偏少、运营成本等原因,联通、电信、移动、吉视传媒等通信运营商拒绝铺设通信光纤。旱沟村手机通讯信号覆盖率偏低,村民只能跑到马路上或山坡上去接听电话,很少使用互联网。这也让彭立达想到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如果无法借助于网络资源,将会对农产品的销售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他多方申请,最终争取到资金25万元,铺设主干光纤。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听取村民意见,选择吉视传媒作为通信运营商,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期间,多次与吉视传媒磋商、谈判,争取到一部分两年有线电视、互联网免费的服务,并将两年的免费服务作为“千村示范”的工作奖励,奖励给积极配合“千村示范”工作和保持室内、庭院卫生的村民,促进村民养成保持良好环境卫生的习惯。接入互联网后,既丰富了村民的生活,又让村民从中掌握到更多关于农产品的信息,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更大保障。
整合资源 助民致富
村里部分年龄偏大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村民改行养殖野山蜂,但未经过深加工的蜂蜜只能以土蜂蜜的标准和价格进行销售,不仅低于市场价格,而且销售量也不高。为了探索更适合旱沟村发展的农业项目,彭立达深入了解村中种植作物的具体情况,发现现有耕地4200余亩,紫苏种植达到450多亩,且连续多年种植紫苏,从不使用除草剂等农药,有效保障了紫苏油的品质,但销售量无法保障,限制了紫苏油产业的发展。于是,他准备好相关资料,提交给上级部门,为旱沟村争取到10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按照SC认证级别修建食品加工厂,主要用于植物油和蜂蜜的加工。食品厂建成后,成为浑江区第一家具备SC认证级别的食用油和蜂蜜生产厂家。同时,培育种植大户带动发展,借助“电商联盟”形式,实现产业带生产经营模式转型升级。利用旱沟村原有合作社,出资租赁土地,成立“第一书记示范基地”,带头种植,与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发展旱沟村“一村一品”项目,注册“长白山紫苏油”商标品牌,通过“农户+实体店+网络平台”的方式,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
党建引领 红色旅游
注重深入挖掘、保护和运用红色优质资源,探索出一条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争取150万元美丽乡村资金,对爱国志士卢松岩的故居进行修缮,建成红色教育基地,修建抗联阻击战纪念广场和抗联阻击战体验广场。并将这3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串联,推出党性教育、文旅融合的精品“红色旅游”路线,以“缅怀爱国志士、向老党员学习、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红色精神”为主题,开设以重走红军路、聆听初心党课、重温入党誓词、合唱红色歌曲为主要内容的“行走中的红色课堂”。结合“将红色传奇进行到底”系列活动,设计沉浸式研学课程,通过素质拓展、角色扮演等体验还原阻击战的真实历史,让党员干部边走边看边学,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把新时代吉林党支部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与驻村帮扶工作相结合,打造“一村三园”的新时代吉林党支部标准体系暨党史学习教育“红色加油站”,打造具有旱沟村特色的党建示范点。
责任编辑 梁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