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2 作者:安徽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零基预算改革激发安徽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安徽省财政厅
2022年以来,安徽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以零基预算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预算管理方式创新、预算编制方法改革,推动公共政策跨部门统筹、财政资金跨部门整合、政府工作跨部门协同,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明显提升,政府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为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安徽财政系统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强化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从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寻找切入点和发力点,革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转变预算管理理念。
(一)坚持理论指引,把准改革推进方向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只有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有效转化为推进工作的理念办法和具体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对财政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财政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零基预算改革是一...
零基预算改革激发安徽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安徽省财政厅
2022年以来,安徽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以零基预算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预算管理方式创新、预算编制方法改革,推动公共政策跨部门统筹、财政资金跨部门整合、政府工作跨部门协同,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明显提升,政府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为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安徽财政系统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强化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从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寻找切入点和发力点,革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转变预算管理理念。
(一)坚持理论指引,把准改革推进方向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只有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有效转化为推进工作的理念办法和具体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对财政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财政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零基预算改革是一项开创性改革,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在思想上破冰、在行动上破局,通过组织开展改革大讨论、学术性研讨、汇报会、推进会等多种方式,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学习先进理财理念和用钱方式,推动思想转变和工作方法创新,从更高维度理解和把握政府管理内涵和公共支出方向,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坚持顶格推进,革新固有行政思维理念。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只有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部门协同配合下,齐心协力组织推进,才能顺利推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零基预算改革工作,2022—2024年,省委连续三年将零基预算改革列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重点改革事项。省政府坚定推行零基预算改革,主要负责同志先后9次主持召开会议,推动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难题。经过两年的努力,政府部门逐渐转变了“各管一块”、“办事就要钱”等传统思维,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生态的理念逐步融入政府部门的工作模式。省委省政府提级管理,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顶格推进改革的工作方式,打破了政府工作层级,一竿子插到底,直击改革关键环节和痛点难点,确保了改革的力度和实效。
(三)坚持制度先行,健全零基预算制度体系。零基预算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保障改革行稳致远。编制2022年预算时,在产业、科技等领域先行试点,统筹81.1亿元设立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2022年6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省政府出台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方案,省财政厅随即配套印发项目竞争筛选、预算论证、事前公示、绩效评价4个工作指南。2023年5月,经省政府同意,省财政厅牵头建立统筹资金使用工作专班运行机制。至此,“1+4+1”零基预算改革制度体系全面建立,为推进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制度保障。各市县也纷纷建立工作推进和落实机制,推进改革任务落细落实。
(四)坚持协同作战,突破传统行政管理壁垒。零基预算改革是以财政资金为纽带,倒逼政策跨部门统筹、资金跨部门整合、工作跨部门协同,有效解决部门“各自为政”、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进一步汇聚合力。2023年,探索创新了“牵头+配合”的财政统筹整合资金专班运作机制,将以往分散在110个部门使用的财政资金统筹整合为10个专项资金,并组建10个统筹资金使用工作专班。专班在健全会商研究、调度推进、监督评价等机制,集体研究确定资金分配方案、支持重点领域、项目申报评审流程,集中评估项目和预算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编制2024年预算时,聚焦汽车“首位产业”、和美乡村建设、肉牛产业发展、人才强省等领域,深化跨部门、跨层级工作协同,形成“10+5”统筹整合典型案例。此外,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其他领域,加强各类资金资源的统筹整合,打破了一些领域利益固化藩篱,努力汇集更强大的发展动能。
通过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着力解决了一些领域财政保障长期存在政策碎片化、资金分散化、支出固定化、绩效低效化等问题,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通过政策清理重塑,财政保重点提质效更突出。零基预算必须打破固化的预算基数,基数背后是项目,而项目背后则是一个个支出政策,清理政策就是清理无效、低效的资金。改革前,省级支出政策分散、项目重复现象较为突出,一些预算部门“护盘子、守基数”,有的政策项目到期没有清理退出,甚至上世纪90年代的项目资金仍在超期执行;有的部门资金固化到内设处室,“一个处室一项资金”。改革后,所有预算支出不再有基数概念,而是根据需求和可能有保有压,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政策走”原则安排预算,部门也逐步从“先要钱,再干事”转向“先谋事,再排钱”。编制2023年预算时,坚持“不怕碰蛋糕,敢于动刀子”,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财政厅配合、省直相关部门参与,全面清理重塑了省级185项支出政策,清退了长期存续的已到期、已完成任务的25项政策,压减预算部门项目数482个、较改革前下降18.1%。在此基础上,系统重构政策体系,省政府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运行30条政策,部门据此制定实施细则,集成“1+N”支出政策体系。2024年预算进一步清理已到期、任务已完成及绩效低下项目。例如,将改革前农业农村部门的8个专项、26项资金政策,减少到2023年的6个专项、22项资金政策,在资金总规模相当的情况下,优化了结构。2024年整合设立3亿元“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专项,2023年、2024年连续2年整合腾出30亿元投向“千万工程”。
(二)通过资金统筹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底气更足。改革前,各领域政策、资金、工作存在“画地为牢、各自为战”问题,“造桌腿的只管桌腿,造桌面的只管桌面”,最后,腿和面的比例失调或尺寸不合,造成公共资源低效甚至浪费。部分资金的支出有碎片化、零散化的倾向。改革后,坚持“党委政府定任务、部门谋项目、财政筹资金”的运行模式,推动政策聚焦同一任务、资金投向同一领域、工作聚力同一目标,化“零钱”为“整钱”,有效保障中央及省重大决策部署落地。2023年围绕民生、科技创新、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编制省级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3类共95项756亿元的重点保障事项清单,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大事要事纳入清单优先保障;2024年清单事项动态调整至81项843亿元,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例如,为支持科技创新,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资金保障,2023年统筹整合分散在多个部门的10亿元科技攻关资金,设立省级科技创新攻坚计划专项,将支持方向由40个凝练为22个,单个项目平均支持强度提高5.7倍,当年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达到535.3亿元、增长5.5%,助推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在农田建设方面,2023年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约109.6亿元,相关部门共同争取农田建设特别国债资金41.6亿元、落实地方各类投入13.7亿元,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任务比上年减少100万亩的情况下,总投入增加40.9亿元、同比增长33%,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当年粮食产量830.16亿斤、再创新高,有效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三)通过创新支持方式,财政资金放大作用更明显。运用市场化方式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是安徽省零基预算改革的鲜明特色。改革以来,对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的事项,无偿补助、直接补助等传统资金使用方式明显减少,通过政府引导基金、贴息、担保等市场化方式撬动社会资本的做法越来越多,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把同样的钱花出了更大成效;对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解决、确需政府补短板的领域,该投的资金一分不少。例如,2022年以来,省级从原有的产业领域直接补助、无偿补助专项资金中,统筹162.1亿元,支持组建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预计撬动比例达到1:4;省财政安排2亿元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截至2023年底,累计撬动银行贷款1638.6亿元,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增信、分险和引领功能进一步放大;2023年省财政拨付奖补资金4.3亿元,支持市县发放消费券约18.7亿元、实际使用16.1亿元,拉动全省消费360亿元以上,拉动比约23倍,助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9%。
(四)通过强化闭环管理,财政资金使用更规范高效。安徽省通过严格预算管控,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机制,规范预算支出管理,使整个资金管理链条更加规范、高效。预算编制源头上,省级带头过紧日子,2023年预算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8.9亿元;2024年预算,坚决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省直部门公用经费统一压减5%,非重点、非刚性项目支出压减15%。预算执行中,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加强财政资金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积极改造涉企财政支持政策的兑现方式,提升企业获得感。改革前,一些涉企补助资金申报资料复杂、流程繁琐、时间过长,需要层层申报、层层审核,不仅让企业疲于应对,也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质效。改革后,大力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一网通办,政策资金兑现时间极大缩短。2023年3月,“免申即享”平台上线运行,当年全省就兑付财政奖补资金99.7亿元、惠及2.3万家企业,此项工作入选国务院办公厅“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双十百千’工程典型经验案例”。在预算执行结果上,坚持预算和绩效一体化,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安排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改革以来累计收回中央及省安排的各类沉淀低效资金216亿元,将使用效果不好的资金腾出来用于保重点,防止支出固化僵化,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
零基预算改革是一项需要持续用力的工作,安徽财政将紧盯国家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动向,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完成目标、实现效果倒逼路径优化与工作创新,推动改革不断向更深层次迈进。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统筹。继续做好“统”的文章,进一步优化“1+N”支出政策体系,加强政策统筹整合,坚持“用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尽可能通过优化“存量”、挤出“增量”,做好新老政策衔接。新的增支政策出台前加强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新政策原则上通过以后年度预算安排支出,对于新增的临时性、应急性、不可预见性支出,优先通过部门预算调剂解决,避免出现部门出政策,倒逼财政“买单”现象。积极推动开展政策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制定和资金执行的协同。同时,加强省级政策与市县政策协同联动,省级更多侧重宏观,将项目确定权和资金使用权更多下放市县。
(二)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资金使用方法创新,继续在专项资金使用方式上挖潜,发挥资金乘数效应。在找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点方面下更大功夫,深刻把握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机理,在资源约束条件下用最小的财政投入,实现最大程度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对市场和竞争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财政资金坚决退出;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支出,采取“基金+资金”等市场化方式,实现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巩固强化“先谋事、再排钱”的预算编制理念,督促部门超前做好项目储备,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加强政策资金兑现,持续优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兑现流程,最大限度精简环节、压缩时限,实现政策精准供给和直达快享。
(三)进一步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在基本支出上,继续动态调整基本支出标准体系,保障正常履职需求。在民生支出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调整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支出标准,既让改革红利可触可感,又避免过度承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在支持经济发展上,按照“厘清边界、合理分类”的要求,加快建立完善分类分档的项目支出标准。同时,严把支出关口,认真落实各项经费开支标准,切实做到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乱花。
(四)进一步拓宽改革领域。持续拓展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探索构建横向拓展、纵向整合、财政金融协同的零基预算新模式。积极推动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强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深化财政金融协同,推进财政政策和金融工具的协同创新,引导带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项目建设。在全省市县全面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指导市县因地制宜抓好改革各项任务落实,统筹做好经济发展、“三保”保障、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工作,与省级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机制,共同为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贡献财政力量。
责任编辑 刘慧娴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