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广播电视台音乐频率运营中心广播剧工作部主任吕卉
本刊记者|刘慧娴

在广播剧《种子密码》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也要做一颗好种子,一头向下扎,一头向上发。向下,扎根沃土;向上,勇攀高峰。”这句话正是这部剧的创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广播电视台音乐频率运营中心广播剧工作部主任吕卉自身的写照。深耕广播剧领域25年,她扎根生活汲取创作灵感,探索创新勇攀艺术高峰,获奖众多;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扎根人民倾听呼声,履职尽责提交多份高质量建议议案,做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近日,记者专访了吕卉代表,听她讲述20多年的创作感悟和难忘的履职故事。
记录时代,记录生活
自从1999年进入广播剧创作领域,吕卉代表创作的17部作品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部分作品获得亚洲广播联盟特别推荐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金奖等,两次获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颁发的“最佳编剧奖”,还获得代表中国广播剧最高成就的奖项——广播剧成就奖“编剧成就奖”。
当记者问起她的成功经验时,吕卉代表谦虚地说:“经验谈不上,有一些感受和体会可以分享。我觉得首先是勤奋。从1999年开始接触广播剧,写了20多年,写了多少,我不记得,也没有具体统计过,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写稿,也没有休息过,除了每年的年三十,我给自己放一天假,不看书、不搜集资料、不写稿。年初一,就开工。我相信‘1万小时定律’,1万小时的锤炼是从平凡到非凡的必要条件。”
“要深入人民、深入生活。20多年的创作经历使我越来越深地感受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艺术创作的灵感;生活永远是创作的富矿,生活比想象更精彩,深入生活是在积攒力量和资源,最终会给你丰厚的回报。”吕卉代表说道。
这些年,因为创作,她去过很多平常生活中难得去的地方,认识了很多不同领域不同性格的人。炎炎酷暑,她在塔什库尔干高原上白雪皑皑的红其拉甫哨所,看见被老兵剃了爱心发型的小战士;冰天雪地,她两次探访茫茫戈壁中的莫高窟和榆林窟,采访守望敦煌半个多世纪的樊锦诗院长;汶川大地震刚过,作为安徽省文艺小分队的一员,她去对口援建的四川省松潘县采访,在泥石流过后满是落石的山路上艰难前行,晚上摸黑住进没有电的酒店,还没躺下就感受到几波余震,清早醒来才发现房间和大堂的墙上深深的裂痕;她坐过渔民的小船乘风破浪到偏僻的小岛,吐得七荤八素;也曾在采访珠峰攀登队队员时严重缺氧,进了医院的高压舱……“每一次,虽苦虽难,但却是人生和创作中难得的经历和体验。”吕卉代表感慨地说。
“广播剧虽然小众,但我们的创作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时代的风云事件和风云人物,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变革。”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在这100位改革先锋中,吕卉代表采访过其中的9位,如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樊锦诗,推动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库尔班·尼亚孜,“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叶聪,“天眼之父”南仁东,等等。“我们创作出广播剧,通过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明德引领风尚。”吕卉代表说道。
对于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广播剧的创新问题,吕卉代表介绍,近年来,广播剧也在与时俱进,微广播剧应运而生。微广播剧是指通过微数字技术在互联网上进行音图文融合传播、长度在10分钟之内的微型广播剧。因其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容易形成规模化生产,而每集长度在10分钟以内,符合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和收听的习惯,便于手机传播。2016年,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明办、安徽广播电视台出品,推出了百集微广播剧《安徽好人》。“这些故事有意义,也有意思,是新时代的百姓故事。我们在打动人心上下功夫,通过文艺作品感染人,让人们‘笑容露出来’或者‘眼泪掉下来’,通过营造正能量无限量的社会氛围来激励人,目前已形成一个品牌。”吕卉代表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作为广播剧编剧,以往采访之后,写完剧本,录制播出,就完成了任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我觉得自己又多了一重职责。我把每次采访都作为调研的机会,在采风、交谈、体验生活中,访民情、传民声、解民忧,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做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比如,2020年我提交的《关于帮助志愿军烈属寻找烈士安葬地的建议》,就是在深入采访一些民间志愿者时了解到相关情况,通过进一步调研、整理,认真撰写的。”吕卉代表说。
2019年冬天,吕卉代表因为创作认识了宁波最美志愿者孙嘉怿。孙嘉怿是当地关爱老兵团队的志愿者,一有空就走村入户,看望老兵,听他们讲当年的故事。特别是那些牺牲在异国的烈士与亲人生死相隔的故事,深深震撼了孙嘉怿。在她眼里,烈士不再只是刻在陵园墓碑上的陌生名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她开始了帮助烈士和家人团圆的公益之旅,在网络上发起了“我为烈士来寻亲”的话题后,凝聚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80后、90后年轻人,从事烈士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发布工作,帮助近千位烈士魂归故里。
吕卉代表根据孙嘉怿讲述的这些素材创作了广播剧剧本《英雄归来》,反映了“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的主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志愿者和烈属们反映了寻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我在完成剧本的同时,进一步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国政府拨款重新修缮了一些朝鲜的志愿军烈士陵园,给了烈属们莫大慰藉,但修缮后的烈士最新完整信息没有及时发布到‘中华英烈网’和‘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英烈数据库’。因此,我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公开境外烈士陵园的统计整理和烈士安葬信息,做好全国烈士陵园登记和各陵园安葬烈士信息登记的电子信息化工程,并做到全国互通共享。人民网、《检察日报》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媒体及时进行了宣传报道,引起较大关注。一些烈士家属哭着给我打电话表示感谢,因为他们的亲人很多等到垂垂老矣甚至离开人世也没能等到亲人安葬地的信息。让我欣慰的是,这份建议很快得到了很好的回复和办理,我也陆续收到烈属和志愿者们发来的信息,反映办理进展,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履职尽责的成就感。”吕卉代表说道。
作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代表,吕卉认为,这些年财政对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很大,持续安排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出版基金、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电视剧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推出精品力作。但是,对广播和广播剧的支持相对较少。“广播的成本较低,生产周期短,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也在日益提升。相对于影视剧来说,广播剧性价比较高,特别是在宣传方面,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是宣传的轻骑兵。所以我建议财政加大对广播和广播剧的扶持力度,促进我们这个行业走向更加欣欣向荣的春天。”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吕卉代表共提交了20多件建议、议案。她说:“从当选人大代表那天起,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担得了这份重托,脚踏实地搞调研,认认真真写建议议案,把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反映上去,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递下去。2023年再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我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我将继续牢记代表职责,时刻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结合本职工作,以自身熟悉的领域为切入点,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扎扎实实搞调研,提高履职为民的能力,反映人民群众心声。同时,继续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