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湖北黄冈:擎旗奋进勇争先 聚力发展谱新篇
湖北省黄冈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瞿伟
湖北省黄冈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为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重要功能区、促进黄冈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聚力推进高质量财源建设,持续做大收入基本盘
推动高质量财源建设,增强骨干税源培育能力,加大收入组织和调度力度,紧盯重点行业、税源和地区挖掘增收潜力,加快培育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后劲充足、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财源。2024年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9.14亿元,同比增长8.4%,实现财政收入“开门红”。积极跟踪对接中央、省重大政策和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黄冈比较优势,争取用好中央转移支付、政府债券、国债等倾斜支持;围绕新型城镇化、绿色生态、数字化经济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城市更新等领域,积极申报项目试点示范。
扎实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管好用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供应链体系建设资金,加大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湖北黄冈:擎旗奋进勇争先 聚力发展谱新篇
湖北省黄冈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瞿伟
湖北省黄冈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为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重要功能区、促进黄冈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聚力推进高质量财源建设,持续做大收入基本盘
推动高质量财源建设,增强骨干税源培育能力,加大收入组织和调度力度,紧盯重点行业、税源和地区挖掘增收潜力,加快培育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后劲充足、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财源。2024年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9.14亿元,同比增长8.4%,实现财政收入“开门红”。积极跟踪对接中央、省重大政策和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黄冈比较优势,争取用好中央转移支付、政府债券、国债等倾斜支持;围绕新型城镇化、绿色生态、数字化经济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城市更新等领域,积极申报项目试点示范。
扎实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管好用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供应链体系建设资金,加大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充分利用预算内投资、上级各类专项资金、政府债券资金、增发国债以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工具,积极引导和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投入,扩大政府有效投资。三是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持续提高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衔接资金占比,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四是不折不扣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建立完善涉企优惠目录清单,持续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政府采购合同融资贷款作用,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五是加快预算执行。严格按照2024年财政预算拨付资金,加快项目资金特别是直达资金的支出进度,确保财政资金项目早落地、快开工,形成实物工作量。

深入探索大财政体系建设,纵深推进大财政改革
坚持先行先试,推动大财政体系建设,准确编制“一账、一表”,全面、规范、精准反映涵盖地方国有“三资”、资产负债情况,为研判政府可用财力、财政风险、债务空间和财政可持续性提供科学支持。持续推进国有“三资”统筹盘活,综合运用调剂使用、市场化处置、出租、特许经营权拍卖、融资等形式,深入挖掘资源资产潜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大力推进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管理改革,实行“四库、两算、三效”管理,严格落实政府支出负面清单,大力推广宣传正面案例,规范政府投资和支出行为,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
压实财会监督主体责任,构建财会大监督格局
坚持市县贯通、横向协同、上下联动监督机制,健全全市财会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与人大、纪委监委、审计、巡察、统计等部门的日常贯通协调机制,构建财会大监督工作格局。统筹干部资源,加强专职财会监督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推行市县财政干部交叉挂职,选派年轻干部到财会监督一线实战练兵,提升财会监督能力,打造高素质财会监督干部队伍。全覆盖开展日常监督,针对性安排专项监督,实现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评价全生命周期监督管理。扎实开展2024年度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加强财会监督结果运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不断提升财会监督工作效能。一季度,市财政局对县(市、区、功能区)开展全覆盖大调研,开展财经纪律专项整治,检查结果专报市委市政府,督促问题整改。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
强化财政运行监测预警。坚持基层“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健全基层“三保”预算执行动态监测制度,切实保障基层“三保”支出,防范化解潜在风险。坚守债务风险底线。坚决落实化债总体方案,建立覆盖全市的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风险评估和预警、风险应急处置等闭环管理体系,加大存量债务化债力度,将政府债务率保持在合理区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持续提升财政管理质效,提高财政治理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财政管理制度体系,把量化思维、精益理念贯穿财政管理方方面面。一是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加强预算执行监控,集中有限财力全力加强对市委市政府重大改革、重要任务、重点项目的财力保障。严格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加快市级政府公物仓建设和应用。二是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建设。加快建立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分类分档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立支出标准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约束机制。三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项目库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相衔接工作机制,推进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深度融合,做“优”绩效目标,做“深”财政评价,做“实”结果运用,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四是持续推进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机制,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激励保护、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着力培养一批理财聚财的行家里手、解题高手、破冰能手。
责任编辑 廖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