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高水平创建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江苏省淮安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徐亚平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财政局以创建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提升财政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政策工具集成,深化财金协同联动,建立协调联动、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督查推进等机制,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55.74亿元,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296.45亿元,分别增长26.11%、51.06%。
聚焦政策工具集成,协同发力添动能。围绕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创业就业等,强化政策协同,优化服务供给,放大组合效应,助力经济运行回升向好。聚焦支持重特大项目攻坚、产业集群建设,优化投入超3亿元工业强市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比上年增加近7000万元。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依托“政采贷”平台,深入推广政府采购线上合同信用融资业务,加快核心企业信用向中小微企业传导。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稳步扩大“淮科贷”、“苏科贷”、“苏知贷”等投放规模,开展“科技金融深化年”活动,推动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全市银行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贷款新增135.14亿元,增长18.53%。设立创业担保基金,统筹运用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财政奖励、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全年推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85亿元,投放“苏岗贷”45.93亿元。创新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机制,运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引导小微企业贷款持续扩面增量,2023年全市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增量激励资金1.11亿元,直接撬动普惠小微贷款新增62.74亿元。市级财政风险补偿基金项下“小微贷”等子产品,累计发放优惠贷款143亿元,惠及企业3633家。
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创新服务提质效。针对农村普惠金融难点、堵点、痛点,创新推出助力农业产业振兴的政银产品“淮安乡村振兴贷”,开展“以息促农”专项信贷行动,银行以不高于LPR+100BP利率发放贷款,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见贷即保”,市财政给予80%风险补偿,安排1000万元给予0.5%的贴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用于生猪、粮食、油料生产的贷款,在省级现代农业发展专项中统筹安排资金予以贴息支持。创新推进“农业保险+”模式,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面,强化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服务,创新开展政策性生猪“保险+期货”试点,全省首单落地淮安。探索构建农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政策性保险机构与产业龙头企业、银行、期货公司、担保公司合作,联手为农户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服务,贷款利率仅为3.3%。创新“再贷款+特色金融产品”融资机制,积极争取省新增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加大对乡村产业、城乡融合、强村富民等重点领域支持。
聚焦财金联动支撑,拓宽渠道促转型。出台《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若干措施》,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县全覆盖,推动10家融资担保机构加入省再担保体系,构建政、银、担风险共担机制,实现“见贷即保”。推广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构建“信用报告+授信对接+风险补偿”三位一体征信惠农体系,完善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拓宽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首贷支持对象范围,梳理筛选全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主体有效无贷户清单,指导督促银行机构落实人员逐户对接,对有融资需求且符合授信政策的无贷户及时提供针对性融资解决方案,实现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首贷户数、贷款金额持续增长、首贷户占比不断提升。组织开展“信用县”创建和“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活动,依托评价结果开展“整村授信”,积极拓展小额普惠信用贷款业务,扩大信用贷占比。实施惠企“码上贷”信贷融资服务平台升级提升行动,优化平台金融产品供给,拓展平台助农融资功能,授信端整合资源,客户端升级服务,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信贷融资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累计访问近13万人次,促成授信333.36亿元。利用企业征信信息支持中小企业融资459.6亿元,为3500多户企业发放信用贷款33亿元,涉企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27%。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