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26 作者:福建省财政科学研究所|陈靖
[大]
[中]
[小]
摘要:
汇点聚链 加快构筑数字产业集群
福建省财政科学研究所|陈靖
2024年全国两会上,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明确了“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等一系列战略路径,为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秉承数字福建建设的创新底气,福建省聚焦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全力推进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汇点成链、聚链成群。
加强政策引领。连续出台福建省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九条措施、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条措施等政策文件,推动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投资补助、前期经费补助、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方式,支持创新性、引领性、示范性项目向“新”布局,向“高”攀登。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2.9万亿元,占GDP比重超50%。在锂电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纺织鞋服、机械装备等产业领域,形成4个国家级、1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18个省级和6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光电、计算机和...
汇点聚链 加快构筑数字产业集群
福建省财政科学研究所|陈靖
2024年全国两会上,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明确了“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等一系列战略路径,为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秉承数字福建建设的创新底气,福建省聚焦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全力推进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汇点成链、聚链成群。
加强政策引领。连续出台福建省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九条措施、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条措施等政策文件,推动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投资补助、前期经费补助、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方式,支持创新性、引领性、示范性项目向“新”布局,向“高”攀登。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2.9万亿元,占GDP比重超50%。在锂电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纺织鞋服、机械装备等产业领域,形成4个国家级、1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18个省级和6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光电、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产业年产值超2000亿元。宁德时代、泉州石化、恒申集团等一批链主企业,舞动龙头,链动山海,推动重大项目在沿海串点成带、主导产业链向山区延伸拓展,助力形成全域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繁荣态势。
强化数字赋能。扎实推进5G建设部署和规模应用,截至2024年2月底,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11.4万个,10G PON端口达77.5万个,5G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34%。加大信息基础设施供给,将工业(产业)园区纳入“双千兆”网络和算力建设覆盖重点场景,加快标识在纺织、材料、仓储等重点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宁德时代、龙合智能等6个项目入选全国首批5G工厂。强化平台对产业的支撑功能,通过财政奖补“巩固提升一批、新建创建一批、联动发展一批”,打造超40个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4000多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比例达69.5%,居全国前列。
落实财税保障。加大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力度,将原实施75%加计扣除比例的企业统一提高到100%,并将集成电路产业和工业母机产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20%,同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政策。加大技改融资贴息力度,将融资规模从100亿元扩大到300亿元,累计签约项目469项,撬动社会资本投资1842亿元。设立三期共300亿元规模的提质增产争效专项贷款、首期规模80亿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贷款,惠及企业超2万家。
提增发展动能。强化创新主体支撑,构建全链条优质企业孵化服务体系,2023年培育遴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企业350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强化关键技术支撑,通过下达财政资金,支持7家省创新实验室高标准建设、1387家科技型企业迸发新动能、46个产业领军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支持选认2221名省级科技特派员、825个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强化基础研究保障力度,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持续推动科技重大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度改革,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试点。
发展亟需龙头带动。“十四五”规划期间,福建省加快先行先试步伐,布局打造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旨在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近年来,福厦泉科技走廊沿线城市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加快形成,但也存在轴线外侧部分县域缺乏标杠企业、对当地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等问题。《福建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2023)》显示,83个县域有26个制造业基础较为薄弱、集聚水平相对较低,占全省县域数量的30%以上。部分县域产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引领,汇聚和培育的企业多属于上升期,从技术创新水平以及产业规模来看还不足以成为相应领域的领军企业,产业链条较短,呈现“小散弱”特征,滚动发展、集群发展能力受限。
协调发展联动不足。从规划层面看,已出台的相关政策较多重视培育经济新动能、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而对数字产业重点细分行业项目布局、产业规范、跨地区协作、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统筹不足、重点不突出,存在区域间产业链同质化、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需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集群竞争力,避免短期井喷式发展、产生大量泡沫、质低价廉的重复建设。从技术层面看,虽然集群中研发强度较高,如2023年宁德时代研发费用达到183.56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达4.58%,福耀集团每年创新研发投入也超过营收4%,实现关键技术100%自主可控,参与编制46项国内外标准,但总体上仍存在产业核心技术薄弱、本土高水平科研机构相对较少等短板。主要高新技术仍集中在产业龙头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产品附加价值低、核心竞争力弱,信息交流不够顺畅,集群内中小微企业仍面临数字化转型困境。
创新能力向产业动能转化不充分。当前,福建省传统产业如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等均已启动数智化转型,以头部企业为核心,呈现出产业链延伸、集群化发展的特征,但仍然不能避免技术标准不统一、软硬件限制、兼容性问题等技术壁垒与断层现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电子芯片、基础软件、工业控制系统等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即便在省内数字经济先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区域产业配套、绿色低碳和产业安全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领域,需要的研发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且风险较高,对稳定畅通的资金来源有着极高要求,一些潜力项目因资金匮乏而难以实施。既需要持续加大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打造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再到市场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还需要营造容错创新环境,确保科研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一)典型引路,建设“大龙头”
在主体培育上发力。聚焦新型显示、锂电新能源、纺织功能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条,打造一批业主突出、引领性强、具有比较优势的链主企业,支持重大项目、专项任务向链主企业倾斜,发挥好“链长+县(市、区)长双挂钩”、“政银企定期会商”、“政策直达快享”等机制的作用,解决难点痛点,服务企业发展。支持链主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优秀数字化服务商、APP优秀解决方案,推动行业整体数智化改造。
在梯度培育上发力。通过产业规划、技改资金扶持等措施,持续实施优质企业梯次成长、创新能级提升、质量品牌创优、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工程,推动省内更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在激活创新效能上发力。支持领军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对民营企业牵头获批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给予配套经费支持;支持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新增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组织“科特派”专家进企业开展技术指导。
(二)集中力量,引培“大项目”
强化产业项目招商。发挥重大项目“压舱石”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一批产业链配套、带动性强的高端平台、先进技术、重大项目落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支持优势企业抱团出海、拓展“一带一路”沿线交流、深化闽台经济合作,争取引进落地更多项目。
福耀汽车玻璃智能工厂
实施重点项目攻坚。落实项目属地管理责任,通过挂钩联系、专班推进、要素保障等举措,提增项目调度质效,促进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深入实施补链强链行动,安排好项目建设梯度清单,用好高质量发展专项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等资金供给,支撑项目落地投建。
(三)分层分类,发展“大产业”
支持传统产业开辟新赛道。传统支柱产业是地方经济的基本盘和民生保障产业,不仅贡献了大部分的GDP、财税收入,还承担了大部分的就业重任,这些身处爬坡过坎中的传统产业,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一是牵引中小企业找准赛道“卡位入链”,扩大数字经济腹地,提升协同配套能力,强化产业链韧性。二是绘制转型升级“施工图”,大力推广生产管控、精益排产、智能物流等应用场景实践,在模式创新、技术攻关、跨界融合等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过程有序、高效、可持续。三是实施制造业数字技术改造工程,以新质生产力要素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精心打造新兴产业“案例库”,挖掘提炼来自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强化政策手段与产业发展阶段的耦合性,激发数字企业增量创新。进一步巩固扩大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领先优势,推动发展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加强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可控核聚变等新技术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大力发展数据要素产业。一是推动数据流通交易,制定推广数字化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完善从数据源到数据流再到数据应用的互联互通体系;针对数据确权、数据要素定价机制、数据资产质押融资以及数据资产证券化等核心难题,开展先行试点,推动数据交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二是注重固本强基,持续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完善全省统一的大数据开放平台,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支撑基础。三是开展大数据企业培育认定,打造数字重点工程,在数字产品制造、服务、应用等领域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区域协调,构建“大集群”
推动重点产业链向产业园区集聚。支持现有园区改造升级和新园区标准化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提升在数据、平台、场景、解决方案等方面的承载水平,持续招引大院大所、工业设计、公共平台、实训基地和产业基金入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串联布局重点数字产业,一体推动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
构建区域特色优势。立足既有资源,锻造适配地区发展现状的数字产业集群。如:支持福州做强化纤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优势赛道;支持厦门拓展集成电路和光电等产业集群,支持漳州建设高端石化基地;推动泉州、莆田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中心建设,推动宁德动力电池、不锈钢新材料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三明、龙岩、南平加快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数实融合”。通过规模集聚、优势互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责任编辑 李艳芝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