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聚合聚力聚焦 助力山区生态富民
浙江省财政厅|王翾锋
近年来,浙江省财政厅对标对表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山区县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加大财政投入,创新财政政策,以“生态美”推动“共同富”,推动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助力“两个先行”。2023年,山区26县实现“绿”“富”双赢。山区26县省控断面Ⅰ-Ⅱ水质占比92%,高于全省平均31.2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2%,高于全省4.8个百分点;PM2.5浓度23微克/立方米,低于全省2个百分点。浙江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大关,连续39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山区26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8.1%,高于全省平均0.8个百分点。
聚合发展动能,调整完善财政体制
一是迭代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政策。系统化集成化构建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包括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财政奖惩、出境水水质财政奖惩、湿地生态补偿等11项政策,基本实现生态保护领域财政政策全覆盖,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制度。2017—2023年,已兑现奖补资金919.48亿元,其中兑现山区26县608.35亿元,占比66.2%,促进了山区26县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二是实施收入增长激励奖补政策。创新出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奖补政策,并进一步优化完善。山区26县地方收入增长越快,获得的奖励就越多,较好地调动了山区26县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2023年共兑现山区26县奖补资金97.66亿元。
三是出台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财政激励政策。以山区海岛县为重点激励对象,激励资金与山区海岛县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标紧密挂钩,根据其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目标实现度和增速情况,省财政厅按一定标准给予激励资金;根据其财政收入质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情况,省财政按一定标准给予奖励或扣罚。
聚力产业发展,优化山区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
一是支持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2016-2022年,落实省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资金16.03亿元,重点支持9个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及提升工程,积极推进18个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2023年,落实山海协作资金12.48亿元,有力支持山海协作“产业飞地”和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资金的引领和带动下,26县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支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落实省以上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3.1亿元,支持山区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
三是深化财金协同支持山区高质量发展。出台《关于健全完善财政金融协同支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强化财政政策与担保、保险等金融工具的有效衔接和密切协同。2023年新增8个县(市、区)的政银担合作(山区26县政银担合作占比达到76.92%)。迭代升级“粮农贷”产品,创设“油茶贷”产品,积极打造“浙里担•产业贷”,实现山区县担保业务在保余额60.12亿元,有效缓解了融资难题。
聚焦生态富民,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财政政策
一是实施区域协调财政专项激励政策。对标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的战略定位,面向山区26县择优选取泰顺县等15个县(市、区)作为激励对象,给予分档激励补助。其中:第一档每县(市、区)平均每年1.5亿元,第二档每县(市、区)平均每年1.2亿元。重点支持相关地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推动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项目,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
二是实施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以“共富大美”为主题,以生态创造价值为主线,择优选取17个非海岛县和3个海岛县作为激励对象。未纳入区域协调财政专项激励政策的山区县全部作为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的实施对象,2023—2025年每个县(市、区)每年安排1亿元,重点支持相关地区改善生态环境,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通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三是打造促进林农增收致富财政政策组合拳。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落实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4.24亿元,惠及林农255万户、817余万人。安排省级林业专项资金1.88亿元,支持3个试点县和8个综合体建设,推动打造全域化共富典范和区域化共富精品。争取中央财政油茶示范奖补资金8亿元,支持衢州市、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示范项目,为油茶生产重点区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丽水地区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财政奖补机制,逐步扩围至山区26县,拓宽生态惠民通道,推进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五是推进重点生态保护修复。争取中央资金40亿元,实施钱塘江源头区域、瓯江源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探索山区“生态修复+价值创造”的绿色发展路径。千岛湖流域水环境系统生态修复项目、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与实践工程入选全国优秀典型案例,并得到财政部推广。
责任编辑 陆安平
财政动态
江苏赣榆:重点绩效评价“六力”齐发促提升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财政局|杜妮娜 徐新建
为进一步优化财政预算支出效益,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财政局“六力”齐发,开展2024年重点绩效评价工作,涉及8个部门2.15亿元资金,形成了“财政主导、部门主办、第三方助力”的全方位绩效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是协作发力,铸成合力。以评价项目为核心,成立由被评价单位、第三方机构和财政相关科室为主体的绩效评价专班,统筹谋划,强化沟通协调,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全方位发力,劲往一处使,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努力提高绩效评价工作效率。
二是方法给力,推进有力。健全进度督导机制,采取工作周报、视频会议、线下评审、走访调研、建立台账等方式方法,密切跟踪工作进程,分析解决工作难点要点,常态化督导评价工作按照时间节点稳步开展,高质推进。
三是评价出力,应用助力。明确评价目的,合理设计评价指标,深入资金使用一线,摸准全面情况,找准问题根源,分析问题成因,从最新政策精神、行业发展规律、社会公众受益等方面提出具有专业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助力财政管理、部门管理、项目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