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质生产力》:一本结合学理化研究和大众化传播的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衡 王曦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学术界、产业界乃至全民的热点话题。面对这一凝聚了党中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理念,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重镇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迅速捕捉选题的重大意义并部署策划相关选题。

如何准确地理解新质生产力?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需要学理化研究和阐释,但也不能过于晦涩。因此,策划最初的定位就是一本简明、专业、易懂的大众普及读物。这样的定位也贯穿在作者团队选择、内容大纲设计以及版式设计等全过程。
适合的作者团队是选题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最新表现形式,而生产力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毫无疑问,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范畴。因此,我们将作者定位在国内研究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优秀学者,而且在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方面需要有一...
《新质生产力》:一本结合学理化研究和大众化传播的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衡 王曦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学术界、产业界乃至全民的热点话题。面对这一凝聚了党中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理念,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重镇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迅速捕捉选题的重大意义并部署策划相关选题。

如何准确地理解新质生产力?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需要学理化研究和阐释,但也不能过于晦涩。因此,策划最初的定位就是一本简明、专业、易懂的大众普及读物。这样的定位也贯穿在作者团队选择、内容大纲设计以及版式设计等全过程。
适合的作者团队是选题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最新表现形式,而生产力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毫无疑问,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范畴。因此,我们将作者定位在国内研究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优秀学者,而且在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方面需要有一定的成果。确定好方向后,我们和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学科团队盖凯程教授和韩文龙教授进行了前期沟通,一方面,西南财经大学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研究重镇,拥有政治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中宣部下设的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等;另一方面,盖凯程教授和韩文龙教授已经在学术报刊上发表过相关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与作者达成写作共识后,便开始着手确定写作提纲和框架。《新质生产力》全书共有五章,每章设有三节。第一章梳理了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间轴和重大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和鲜明的实践性,更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和清晰的发展脉络。第二章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逻辑与具体内涵的分析,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第三章提出,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坚持扩大开放和合作共赢以及推动绿色科技创新等路径,加快发展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第四章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第五章通过总结国内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为各地制定发展目标和方向提供现实参考。通过上述分析本书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新发展阶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从理论上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从实践上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新质生产力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既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本书按照“学理化研究”和“大众化传播”相结合这一要求进行策划,从出版后的情况来看,也基本实现了我们最初的构想。首先,本书是一本沿着“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重要着力点—比较与借鉴”的思路,全面系统地向大众介绍“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理念的著作。其次,本书的阅读不需要具备专业的相关学术知识,是一个非常好的普及读本,适合大众阅读、自学,全面理解新质生产力。最后,本书国内案例介绍了中东西部地区6个城市的实践成果,发达的东部地区可以借助自己的科技优势,加大创新力度,而中西部地区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尤其是成都和合肥的城市案例对后发城市如何实现科技弯道超车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这些国内典型城市案例可以为各地制定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划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新质生产力》一书的出版,一方面通过传播优秀的出版成果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我们的力量;另一方面,希望广大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加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内在逻辑和理论依据,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动力,从而对经济新常态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领域的发展有更为客观和准确的认识。
责任编辑 廖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