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钱币连通大历史
中国银行研究院|刘春红 武岩
货币是古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交换媒介,还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符号。古代希腊人被西方视为第一个广泛使用金属钱币的人群。其中,古希腊的德拉克马和古罗马的狄纳里是当时欧洲最稳定的货币之一,为当时的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研究德拉克马和狄纳里两种货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货币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加深对古代社会经济的理解和认识。
古希腊的德拉克马
德拉克马(drachma)原本是古希腊的重量单位,词意是“一把”,指一把麦粒的重量。
古希腊由众多城邦组成,众城邦各自为政,互不统辖,有着各种不同的德拉克马重量标准。位于小亚细亚半岛海岸的古希腊城邦,1德拉克马等于72颗麦粒的重量。1颗麦粒重量0.0463克,1德拉克马的重量标准就是3.33克。而位于希腊半岛阿提卡地区的雅典城邦,1德拉克马等于94颗麦粒的重量,即4.37克。而其他地区的古希腊城邦,则有着德拉克马的多种重量标准。
公元前8—6世纪,古希腊发生了大殖民运动,逐步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许多希腊城邦,意大利半岛南部也出现了大量的希腊城邦。
公元前7世纪,地中海世界金属称量货币的发展,产生出金属数量货币——钱币。于是,古希腊诸城邦便以各自的德拉克马重量标准,制造出不同的德拉克马银币。
公元前6世纪晚期,希腊德拉克马银币成为意大利地区最早的金属数量货币。意大利地区古希腊城邦制造的德拉克马银币,采用阿提卡重量标准,理论重量4.37克。然而,意大利本土居民却继续使用青铜称量货币,货币单位是本土重量单位——阿斯(罗马磅,等于12盎司),重量标准为327克。
公元前289年,罗马共和国开始由国家垄断制造和发行阿斯铜币。同时,罗马人开始仿造希腊德拉克马银币,1枚德拉克马银币兑换10枚阿斯铜币。当时,流通中的德拉克马银币主要是二德拉克马,1枚二德拉克马银币可以兑换20枚阿斯铜币。
古罗马的狄纳里
罗马人制造和发行阿斯铜币,同时仿造古希腊德拉克马银币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11年。
经历了皮洛士战争(公元前280—279年)和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241年),阿斯铜币的重量从12盎司下降至10盎司左右。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攻打罗马,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阿斯铜币的重量迅速下降,次年就降到6盎司。
公元前211年,阿斯铜币的重量已经降至2盎司。然而,战争还在继续,需要更多的钱币。于是,罗马共和国开始制造和发行银币,采用1德拉克马的白银制造本国的银币,仍然保持1德拉克马重量的银币兑换10枚阿斯铜币的比价。罗马共和国制造和发行的银币不再称之为德拉克马,而是称之为“狄纳里”。狄纳里(denarius)这个词汇源于拉丁文“deni”(10),意思是是10个阿斯。1枚狄纳里银币等于10枚阿斯铜币,便成为罗马共和国银币与铜币之间的法定比价。
罗马人建立狄纳里银币制度的意义,不在于延续德拉克马银币的流通,而在于稳定商品价格,让充斥市场的劣质铜币——已经大幅度减重的阿斯铜币,继续代表1/10银币的价值发挥货币职能。如果失去仿造德拉克马银币的流通,仅剩下大幅度减重的阿斯铜币,商品价格必然会出现大幅度上涨。因此,罗马共和国制造和发行狄纳里银币,用狄纳里银币替代德拉克马银币来稳定商品价格,同时让阿斯铜币继续代表1/10狄纳里银币(过去是德拉克马银币)的价值发挥货币职能,从而扩大了钱币流通总量,满足对外扩张战争的巨额货币需求。
不管公元前289年至公元前211年,阿斯铜币的重量从12盎司(327克)下降至2盎司(54.5克),还是公元前211年至公元前27年,阿斯铜币的重量从2盎司(54.5克)下降至0.5盎司(13.625克),都代表1/10狄纳里银币的价值行使货币职能。
阿斯铜币的减重,使其发行者——罗马共和国政府获得了超额的收益,用来支持扩张领土的战争。
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共和国转为罗马帝国,狄纳里银币取代阿斯铜币,成为罗马的主要流通钱币。此时,罗马帝国的历代元首已经不能从只有0.5盎司的铜币中获取更多的减重收益,所以只好把虚币获利的希望转向狄纳里银币。然而,狄纳里银币此时的重量只有1/84罗马磅(3.89克),减重空间不大。所以,罗马帝国的历代元首,只好逐步降低狄纳里银币的成色,以减少白银的投入,从中获取收益,用来制造更多的狄纳里银币。
公元294年,狄纳里银币的成色已经从最初的90%降至3.6%,基本成为镀银的铜币,因而不被人们所接受。由于铜金属都被用来制造银币,阿斯铜币已经不被制造,甚至被销毁重造为狄纳里银币。于是,为了解决劣币泛滥、钱币流通衰败的问题,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建立阿根图银币制度。阿根图银币成色90%,重量是1/96罗马磅,1枚阿根图银币可以兑换100枚狄纳里银币。
与制造阿根图银币相比较,制造阿斯铜币和制造狄纳里银币都成为严重亏损的事情。于是,罗马帝国不再制造阿斯铜币和狄纳里银币,阿斯铜币和狄纳里银币便逐步退出了流通流域。
发展演变
罗马人从仿造古希腊德拉克马银币到自主发行狄纳里银币,经历了一个过程。可以说,狄纳里银币制度的建立,是罗马人仿造古希腊德拉克马银币的制度化。狄纳里银币保持了德拉克马银币的质量标准和价值标准,只是在名称上做了改变。两个名词的区别是:德拉克马这个词汇描述钱币用银的重量;狄纳里这个词汇则是描述钱币所代表的价值——10枚阿斯铜币。
此后,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制度和古罗马的狄纳里银币制度,向世界各地传播,长期发展、演变,对西方世界货币制度的影响直至近代。
自古至今,德拉克马在希腊半岛长期被沿用。直到近代,希腊共和国加入欧元,才放弃使用德拉克马作为其主要的货币单位。作为货币单位,德拉克马不仅在欧洲被长期沿用,在西亚地区也被长期沿用,但是其名称和重量标准却逐步发生了一些变化。
公元前330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攻陷波斯波利斯,消灭了波斯帝国,将德拉克马银币制度引入西亚地区,规定了4.24克的德拉克马重量标准,这个标准在西亚地区大约被沿用了1000年。
狄纳里银币制度在亚洲地区也有传播和发展。东汉王朝、贵霜王朝、安息王朝(帕提亚王朝)和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四大强国。公元2世纪,贵霜王朝创建了第纳尔(dinar)金币制度。“第纳尔”是古波斯语对拉丁词汇“狄纳里”的称谓,意思仍然是“10个”,是指价值10枚二德拉克马银币的价值。
除了贵霜王朝之外,萨珊王朝也实行第纳尔金币制度。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继续实行第纳尔金币制度。此后,第纳尔金币制度广泛传播,延续久远。直到今天,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使用“第纳尔”作为货币名称。
狄纳里银币制度在欧洲的传播更为广泛。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陆续出现了一些日耳曼封建王国。这些王国最初仿造和使用罗马钱币。到了公元750—1250年,欧洲各封建王国流通的钱币主要是狄纳里银币。所以,在货币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作“狄纳里时代”。然而,“狄纳里”在各个封建王国的名称有所不同。法兰克王国将其称作德涅尔(denier);英格兰称作“便士”(penny);德意志称作芬尼(pfennig);西班牙称作迪内罗(dinero)。
公元1250年以后,欧洲单一狄纳里钱币流通制度转向多元钱币流通制度。然而,狄纳里仍然是欧洲多种钱币中最重要的钱币品类,其延续和发展直至近代。总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货币体系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都是当时主要流通的货币,德拉克马在古希腊各城邦中都有不同的标志和规格,反映了当时城邦之间的经济竞争和政治关系。而罗马帝国的狄纳尔则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货币,它的使用促进了帝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德拉克马和狄纳尔两种货币是当时欧洲最稳定的货币之一,它们的价值保持相对稳定,对各自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后续这两种货币仍然被广泛使用,德拉克马在许多现代欧洲国家仍然作为货币单位使用,而狄纳尔则成为现代一些中东国家货币单位的名称。通过了解这些古代货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发展,认识货币的本质和作用。
责任编辑 廖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