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财政局|吴厦 陈国栋 罗宝顺
[大]
[中]
[小]
摘要:
南宁市产业税收贡献及高质量发展思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财政局|吴厦 陈国栋 罗宝顺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效益型财税观对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税收贡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总结了南宁市财政扶持产业发展成效,并提出进一步提升南宁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税收贡献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税收贡献;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南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学方略、谋创新、抓落实,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市财政部门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推动首府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效益型财税观对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税收贡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深入思考进一步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产业税收贡献及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新时代南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筑牢财力支撑意义重大。
(一)重点资金聚力“扶大助强”,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南宁市财政全力安排资金大力支持工业振兴,2015—2023年安排的现代工业发展资金年均增速达...
南宁市产业税收贡献及高质量发展思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财政局|吴厦 陈国栋 罗宝顺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效益型财税观对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税收贡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总结了南宁市财政扶持产业发展成效,并提出进一步提升南宁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税收贡献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税收贡献;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南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学方略、谋创新、抓落实,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市财政部门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推动首府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效益型财税观对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税收贡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深入思考进一步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产业税收贡献及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新时代南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筑牢财力支撑意义重大。
(一)重点资金聚力“扶大助强”,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南宁市财政全力安排资金大力支持工业振兴,2015—2023年安排的现代工业发展资金年均增速达28.07%。特别是坚持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保障,持续强化资金链对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金属及化工新材料、铝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的支撑保障作用,推动工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近三年财政科技支出均处于增长趋势,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是支持引进了比亚迪新能源电池及太阳纸业等项目,实现龙头企业引领串联产业链向更高质量发展。
(二)财源培植聚焦“强筋壮骨”,财政税收实现平稳增长。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有力促进了工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效培植高质量财源。2016—2022年全市税收收入(全口径)年均增幅达5.5%。其中,二产税收收入年均增幅4.39%;工业税收收入年均增幅5.23%;三产税收收入年均增幅6.7%。财政税收实现平稳增长。
(三)财政实力逐年攀升,在全国省会(首府)排名不断进位。2020—2023年,在新冠疫情、减税降费以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多重影响下,南宁市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收入分别达到372.25亿元、391.77亿元、392.68亿元、400.88亿元,特别是2023年突破了400亿元大关,有效支撑和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南宁市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收入在全国26个省会(首府)城市中从2018年的第21位跃升到2023年的第19位。
近年来南宁市财政扶持产业发展成效明显,但看到成效的同时,我们也需进一步思考多层面、多角度采取更加有力有效举措进一步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南宁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税收贡献。
(一)恪守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支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必须科学合理使用财税支持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规定了“严格控制竞争性领域财政投入,强化对具有正外部性创新发展的支持”。因此,要杜绝财政长期、过度、越位普惠式对竞争性领域企业进行扶持、补贴,以充分的市场竞争促进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统筹资金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南宁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算好招商引资财政效益,完善财税贡献考核机制。一是开展事前测算评估,注重引进项目的财税贡献。落实南宁市委“智库+南宁+上级部门+产业界”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以顶尖智库外脑加持增进事前事后评估科学性。聘请独立性、专业性、程序性强的头部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拟引入产业项目的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财税效益等方面进行客观、科学、公正、系统的评估,充分借助智库的专业优势评估项目中长期财政投入税收产出贡献,尤其是项目带来的税收能否覆盖财政补助支出,以专业权威的评估结果作为决定项目落地、财政扶持、产出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二是引入行业平均税负率高、关联度大的产业链项目。各行业主管部门在寻求项目产业链时,重点瞄准引进制造业百强企业从广西区外采购金额较大的企业,将南宁市制造业百强企业从广西区外采购份额较大的上游企业引进来,转化为在南宁市落地生产,将广西区外配套采购转为南宁市生产提供,带动更多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企业落户南宁,助推制造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南宁市税收。抢抓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重大机遇,在当前重塑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关头,盯住链主企业和关键环节并引进南宁,推动跨境产业融合发展,与东部地区形成产业梯度分工布局,形成“东部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南宁生产制造——越南组装”发展模式,不断助推南宁市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税收贡献程度提升。三是后续跟踪项目,动态调整优化财政扶持政策。对重大项目进行后续评价,尤其是对税收增长贡献率是否逐年提升、持续增强的评价,确保引进项目财税指标符合预期,尤其是引进项目或因该项目吸引来的上下游生态链企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如果产业项目没有严格履行合作协议签订时约定的条款,没有按时按质按量实现产业项目引进时设定的财税贡献目标,将根据项目实际与约定目标的偏离程度,动态调整优化财政补贴。
(三)深度优化招商引资政策,提升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益。一是以全市一盘棋的思维强化招商引资政策统一性。以“统一大市场”理念,打破思维定式、防止本位主义,整治内部壁垒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和竞争的公平性,由过去的依靠打造政策高地招商引资转变到依靠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吸引税收贡献度高的优质产业项目落户。二是深度优化现有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度整合、高度聚焦,打造以“整体性”为特征的财政扶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按照总量包干、分块负责的原则,将财政扶持产业发展各项政策资金和目标任务全面统筹整合,提升兑现效益。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持续发力,坚持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保障,集中有限财力重点支持创新驱动、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制造、铝精深加工、高端金属及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确保每一分钱投到关键处,用在“刀刃”上。三是明确财政资金为事后补助,提升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益。财政资金事后补助,也就是当企业为南宁带来约定的产值、税收等实质性效益后再给予奖励性扶持。在给予财政补助资金时,要充分考虑南宁是否已对企业进行基金投资、厂房代建、税收优惠等多方面支持,如已有相关扶持,则财政资金不再过多支持,避免交叉重叠和多头重复支持。四是加强对扶持政策的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对产业政策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实现事前有评估和设置绩效目标、事中定期开展绩效运行监控、事后全面开展绩效评价。
(四)推进“财政+金融”协同发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以“财政+金融”的方式支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良性循环。一是强化政银企通力合作,支持产业项目发展。拟引进的产业项目属于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制造、铝精深加工、高端金属及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的,通过财政贷款贴息、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政策,加强信贷有效供给,促进银企联动、投贷结合,加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发挥基金招商的杠杆撬动效应,减少财政直投压力。推动基金赋能招商引资工作提质扩量增效,依托国有资本投资平台,联合头部投资机构,推动形成涵盖母子基金、行业基金、并购基金等协同发展的新兴产业基金集群,加速更多优质项目落户,助推南宁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塑税基,培育更加优质税源。三是加快探索股权投资,提高企业资本实力和资金使用绩效。优化财政扶持方式,实行政府职责与市场规则分工合作,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更加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开辟“以投带引”招商新路径,撬动民间资本投向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配套产业链项目。把过去分散、无偿给企业的直补资金相对集中地扶持优势企业,并委托相关管理平台负责对具体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财政补助不再“撒胡椒面”,不断提高企业的资本实力和资金使用绩效。实施股权投资的受托管理机构股权投资年限为2—3年,保证财政资金“投得进退得出”,促进宝贵的财政资金循环利用,财政资金退出后继续滚动使用支持其他企业创新发展。四是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桥梁纽带作用。由“拨改担”引导更多担保资金、撬动更多信贷资源支持优质产业项目。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各家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助力金融机构向产业项目授信,为南宁市拟引入及已落地产业项目提供坚强金融基础支撑,促进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
(五)完善多级多元投入机制,合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科学划分产业扶持领域的财权与事权。财政产业扶持政策应与市现行财政体制相匹配为原则,出台实施的各项普惠性扶持政策,除有特殊规定的,所涉及的补助资金应由市级财政与各县(市、区)、开发区按照现行财政税收分享比例分担补助资金,层层传导压力,促使各县(市、区)、开发区在引进项目时更注重项目的质量和税收贡献,杜绝出现项目有产业规模而无税收贡献的情况。二是强化对县区的项目税收贡献考核。完善对县区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项目税收考核机制。健全“事前定标准、事后管达标、亩产论英雄”的统一考核制度,当项目投产后,每年考核所签约项目是否完成协议规定的税收等相关指标,并将考核结果列入该县(市、区)、开发区年度绩效评价。三是积极向上汇报优化区市财政体制。争取上级完善优化转移支付制度,结合南宁在广西的区域定位,优化均衡财力转移支付分配,健全激励引导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不断提升税收地方留成,进一步充分激发地方更高质量引进更多产业链龙头企业的积极性,以龙头企业引领串联产业链向更高质量发展,不断促进南宁市产业税收贡献度更高质量提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宁篇章筑牢财政支撑。
责任编辑 刘永恒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