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开局良好 积极因素持续增多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韩瑞栋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我国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经济增速超出预期,总体上呈现出“三稳四进”特征,“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得到巩固,“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当前,支撑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宏观调控政策加力增效,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为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打下良好基础。
“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效果显现
经济增长稳中有升。经济增速好于预期,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环比增长1.6%,增幅分别比上个季度提高0.1个和0.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有所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1.5个百分点。投资增势较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同比增长9.9%和6.5%。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措施带动制造业投资需求持续释放,消费品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3.8%和13.4%。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较快,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8.3%,较上年同期增速加快4.3个百分点。全国居民平均消费率为63.3%,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出口形势逐步改善,以人民币计价货物出口额增长4.9%,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4.3个百分点。中欧班列开行范围不断扩大,运量持续强劲增长,开行数量和货物发送量分别增长9%和10%。
就业水平保持稳定。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较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农民工就业保持稳定,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同比增长2.2%。3月份以来,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劳动力市场活跃度提升,就业形势保持稳中向好。随着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和各项稳就业政策接续落地,劳动力市场呈现回暖态势,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领域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涌现,为稳就业提供坚实支撑。
市场预期稳步改善。经营主体信心稳步增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快恢复。3月份,制造业PMI为50.8%,较上月提高1.7个百分点,时隔5个月重回扩张区间。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增强企业生产动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提升企业发展信心产生积极效果。企业经营预期稳中向好,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较上月增加1.4个百分点。服务业扩张力度有所增强,行业景气度回升向好,3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连续3个月回升。此外,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资本市场趋于活跃。
“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取得积极进展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措施,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一季度,新投资、新基建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较上年全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8%、12.7%。东数西算、光纤通信等一些新基础设施加快落地。一季度,累计建成5G基站364.7万个,5G用户普及率超过6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新产品加快培育,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和服务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0.6%、40%和26.7%。
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赋能实体经济,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7%,较上年四季度加快2.5个百分点。“三驾马车”拉动更加协调,需求结构改善,一季度内需贡献率为85.5%;净出口拉动作用增强,外需贡献率从上季的-3.1%转为14.5%。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数字化消费转型释放新活力,即时零售、直播电商等新零售快速发展,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6%,比上年全年加快3.2个百分点。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国民经济在实现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创新发展能力稳步提升,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较上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改善,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7%,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35降至2.3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1%,绿色产品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9.2%,充电桩产量增长41.7%,与光伏相关的多晶硅、单晶硅增速仍高达50%以上。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增长5.5%。共享发展取得新进步,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2%,快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
生产供给增量提质,经济发展效益平稳改善。工业生产增长加快,行业增长面扩大。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较上年全年加快1.5个百分点。实物量指标较快增长,用电量同比增长9.8%,货运量同比增长5.3%。微观企业经营效益逐步好转。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0.2%。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向好。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0%,比上年全年加快3.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5%。
宏观调控政策加力增效
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支出强度扩大。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9%。主要支出领域中,农林水支出、城乡社区支出、住房保障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3.1%、12.1%、7.8%、3.7%、2.5%,支持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2024年安排政府赤字规模较上年增加18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较上年增加1000亿元,新增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此外,2023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大部分在今年使用。2024年财政支出规模将有所增加,能够带动和扩大社会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结构性货币政策提升效能。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7%,M2余额同比增长8.3%。货币总量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流动性保持合理增长。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一次性释放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7%。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调,5年期以上LPR下调0.25个百分点至3.95%,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降,支持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结构性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提升效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碳减排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助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新旧动能转换效能。
责任编辑 李艳芝